- +1
馬承源尋寶記:上博青銅館的寶貝從哪兒來
上海博物館前館長馬承源(1927~2004)被譽為中國青銅器鑒定第一人,他的慧眼與保護文物的熱忱,使上博成為國內收藏青銅器的重鎮。同時,他在青銅器研究領域留下了輝煌成果,又在艱苦的環境下主持博物館行政。近期,《典藏?古美術》4月刊采訪了馬先生的學生周亞,聽他講馬先生與青銅器的故事。本文原題《上博青銅館的記憶——回憶馬承源》,經授權,澎湃新聞轉載。現標題與小標題為編者所擬。

馬先生的學生訓練法
1983年我進上博,之后一直跟著馬先生工作。最初工作地點還是在河南路的老館,青銅部當時叫陳列研究部金石組,馬先生是陳列研究部的副主任,1985年馬先生當館長之后,金石組改建為青銅器研究部。我是畢業之后被分配到博物館,剛開始對青銅器興趣不濃,因為我原來主攻宋史,青銅器屬先秦史范圍,兩者之間差距大,完全要從頭學起。馬老師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非常嚴肅、嚴厲。他平時不茍言笑,工作上要求高,有什么錯誤都會毫不留情地指出。即使我在上博工作了很多年,對馬老師很熟悉了,但看到他仍然畢恭畢敬,工作時也處處謹慎。

馬先生不給我們專門上課,而是布置具體工作給我們,讓我們在工作中學習。比如馬先生編《商周青銅器銘文選》時,我的唯一工作就是幫馬先生抄稿子,馬先生要求我用出版社的標準抄稿子,我抄完一遍給馬老師看,馬老師改過后再讓我抄寫,抄完他再看,一份稿子起碼要抄寫兩遍。抄稿子對認識青銅器及其銘文很有幫助;并且馬老師每改一遍,我就要想想他為什么要改,他現在和之前的想法有何區別,對我來說就是一種提升。我整整抄了一年多的稿子,一點兒都不后悔,因為我對青銅器器形學及對古文字的認識,就是從中來的。
我還有一個印象深刻的例子。有一次,馬先生要從庫房中選擇30多件青銅器,給外賓講述青銅器的發展簡史,按照規矩應該由保管部的人把青銅器從庫房送上去,但那一天馬先生讓我按時代、器形一件件地送過去。他講一件,我送一件。接待結束,外賓走后,馬先生對我說:“你這個青銅器基本常識的考試算過關了。”馬老師從小事上考我,就是要看我是否能分清青銅器的時代、器形,以及器物之間的關系,這展示了他在實踐中教學并處處關心著我們的進步。這使得我們在以后的工作中都必須認真、仔細,生怕他安排的某一項工作又是一次考試。
上博青銅館藏品的故事
上博的青銅器收藏如此豐富,與馬先生的征集密不可分。藏品很大一部分靠收藏家的捐贈及從收藏家處購買,馬先生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現在如果到青銅館,會看到有些文物說明牌上面寫著“李蔭軒夫婦捐贈”,這背后是有故事的。
上海60年代的古玩市場還有青銅器可以買賣,馬先生從古玩市場得知有位收藏家李蔭軒經常買回好東西,有時也曾把很好的東西拿出來賣,就跟他交朋友。李蔭軒剛開始還有些戒心,后來發現馬先生是專家,兩人談得很投機。“文革”時,李蔭軒打電話給馬先生,拜托上博帶走他的藏品。馬先生當時的處境也很艱難,卻還是想辦法讓人將文物運回博物館,“文革”結束后上博要歸還給李先生,但李先生已經過世,留下遺愿希望這批文物捐贈給上博。馬先生當時將一部分算無償捐贈,一部分仍算有償征集,幫助李家人解決生活問題,這在藏家中廣泛流傳,因此大家更愿意把東西捐贈上博。

馬先生鑒賞方面的成就一方面來自對青銅器全局的了解,他能看出每件器物在整個青銅器序列中的意義和價值;另一方面是他對細微處的觀察往往比別人仔細,馬老師曾說自己的眼睛具有放大功能。有一次馬老師和我們一起看浙江紹興306號墓出土的青銅盉,上面有很多小蛇。馬先生問大家有沒有看出什么特別的,我們說看到蛇頭翹起來了。他讓我們拿放大鏡看,才看到蛇頭咬著人屁股,人頭露在外面,馬老師連這種細微處都能發現出來,可見其不凡的青銅器鑒賞力。

馬先生也靠著他的慧眼在港澳為上博收來了文物。比如90年代初,馬先生在香港古董市場看到有一個青銅鼎上有“晉侯”兩字,但是身上沒有錢,陪他去的美國華裔收藏家范季融慷慨解囊,買了之后捐給上博。經過清洗去銹,內壁的銘文才顯露出來。這個鼎的造型其實很普通,但銘文很重要,它是第一件出現“晉侯”兩字的西周青銅器,要有豐厚的歷史和青銅器知識才能發現它的價值。

又如西周晚期的晉侯蘇鐘,共有16件,其中14件是上博從境外收回的。因鐘上的銘文是用利器鑿刻上去的,所以大家以為是假的,然而馬先生認為這套晉侯蘇鐘是真的,一方面因為銘文本身很好,后人是刻不出的,另一方面他認為上面的銹是真的,字被銹掩蓋住了,因此字不會假,加之字的每一筆都是分幾部分一刀一刀地刻的,與當時金屬工具的局限相符。這么長篇的鑿刻銘文很少見,西周沒有刻上去的銘文,春秋之后鑄鐵、煉鋼技術的發展,產生了比銅硬的金屬,有了刻的工具,刻的銘文就多了。西周以前長篇刻銘,這是第一次發現,具有重要價值。后來在清理發掘山西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8號墓時發現尚未遭盜的最后兩件晉侯蘇鐘,這兩件最小的編鐘上面也刻了字,證明了馬先生的論斷是正確的。這套鐘現在是國家不允許出國的青銅器之一,由于馬先生的學識與慧眼,這套珍貴文物才得到應有的重視與保護。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