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 +113
英國通脹有多嚴重?因價格飆升,470萬人“食品危機”
原創 朱雪瑩 華爾街見聞
美國憑借7%的高企通脹刷新40年新高之后,一時間全球震動。然而現在英國可能將步美國的后塵,甚至“一舉超越”。
英國《金融時報》提及,英國央行警告稱,預計到今年四月英國的通脹率可能會達到7.25%,而2022年平均通脹率也將超過6%。
而截止目前,英國的通脹水平已經令外界心驚。11月CPI上漲5.1%,創下十年新高,而12月CPI更是達到5.4%的歷史高位,刷新30年來的最快增速。
按照英國央行的說法,通脹持續攀升將會嚴重限制人們的消費能力。
而這個現象已經率先在食品領域漏出了端倪,食品價格的上漲讓人們開始“三思而后行”。
01
食品漲價 “饑餓問題”愈演愈烈
華爾街見聞此前曾在分析12月CPI時提到,從CPI指數的分項來看,食品和非酒精飲料是物價上漲的主要推手,通脹貢獻率上升了0.14個百分點,這是自2008年7月(0.22)以來該部門對通脹貢獻變化最大的一次。
而在食物組再進行細分中,價格漲幅最大的是面包和谷物、肉類、蔬菜和土豆等,非酒精飲料漲幅較小。

而隨著進入新年已經兩月有余,食物價格上漲造成的“饑餓問題”已經愈發明顯。
英國《金融時報》援引英國慈善機構“食品基金會”周一發布的數據,1月份英國約有470萬成年人經歷了“食品危機”,占到總人口的8.8%左右。而這個數據比去年7月份已經高出了20.5%,當時報告的人數為390萬人。
其中有100萬成年人(相當于人口的3.6%)表示,他們買不起食物,所以在上個月中必須有一天不吃飯,而在7月份時這個比例是2.6%。
食品基金會執行董事Anna Taylor表示,更糟糕的情況可能還在后面:
有太多的家庭生活在危機邊緣,他們擔心能否將食物繼續擺上餐桌。
政府既然剛剛制定了保證居民預期壽命平等的計劃方針,那么這就需要從最基本的需求出發——先讓人們能夠健康地養活自己。
02
能源價格飆升,2200萬戶家庭直面風暴
而除了食品價格高企之外,能源成本的持續飆升更是讓很多英國居民的生活雪上加霜。
英國政府能源監管機構Ofgem此前在2月3日宣布,從4月開始,英格蘭、威爾士和蘇格蘭家庭使用的生活能源價格漲幅最高將提升54%,即每個家庭平均每年為燃氣、電力等能源付費達到1971英鎊(約合人民幣16999元),比此前多付693英鎊(約合人民幣5975元)。
目前市場預計此次上調將影響到2200萬戶家庭,低收入人群將遭受最嚴重的沖擊。在英國,如果在電費和供暖費上花費超過其家庭總收入的10%,該家庭就被定義為“能源貧困”家庭。
在面對食品、能源等生活必需品價格飆升之時,提高薪資原本被認為是緩解人們生活壓力的有效方式,但是英國央行行長貝利(Andrew Bailey)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要限制“漲薪”。
03
“漲薪要克制”
面對持續飆升的通脹水平,貝利認為大幅漲薪將加劇通脹,他希望在員工和企業的年度薪酬談判中能看到“非常明確的克制”,以防止“工資—價格螺旋”的上升。
“工資—價格螺旋”是指,當工資增長并不符合勞動生產率或是利潤率的增長,被增加出來的工資費用,勢必會迫使雇主抬高商品價格來轉移成本。
所以短期內,增加工資會對員工有切實的吸引力。然而長期來看,上漲的工資只會又回到企業的口袋,并且還進一步推動了通貨膨脹。
此外,他還強調政府需要把精力放在控制通脹上。因為接下來英國要面臨“困難時期”,生活成本的上漲可能要到明年才能緩解。
然而BBC、英國衛報等多家媒體對此評論稱,如果為控制通脹而限制漲薪,可能會使物價的上漲速度超過工資,導致今年英國家庭的可支配收入下降2%,成為自1990年以來最為嚴重的真實收入下降。
雖然貝利也強調,并不是不加薪,而是希望看到“克制”,要限制規模,否則局勢就會失控。
但即便如此,他的論點還是遭到了英國工會的強烈反對。工會認為能源價格的飆升導致的通脹飆漲,已經造成英國家庭的生活水平出現三十年來的最大下滑。
工會秘書長Sharon Graham認為,工人并不是造成英國居民生活成本激增的原因,所以不應該被要求為此買單。
這里值得一提的是,貝利目前的年薪接近50萬英鎊(約68萬美元)
?星標華爾街見聞,好內容不錯
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請獨立判斷和決策。
原標題:《英國通脹有多嚴重?因價格飆升,470萬人“食品危機”》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