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以毒攻毒”治帕金森:向小鼠大腦注入特殊“病毒”發現有效
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據統計,全球大約有1000萬人患有帕金森病,而中國現有帕金森病患者超過270萬人,且每年新發患者人數達10萬人以上。
這是一種被認為和衰老相關的疾病,也是一種尚未有明確治愈療法的疾病,被稱為老人的第三大殺手。
自1817年首次被英國醫生詹姆斯·帕金森(James Parkinson)詳細描述以來,帕金森病已經進入人類視野整整200年,而科學家仍在不懈尋找破解帕金森病的“秘方”。
英國當地時間4月10日,國際期刊《自然-生物技術》在線發表了一篇文章,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分子神經生物學教授厄內斯特·阿瑞納斯(Ernest Arenas)及其同事介紹了一種潛在的帕金森病治療新方法:向患者大腦注射載有4種特殊基因的無害病毒,誘導大腦中的星形膠質細胞(負責控制血流)重新編程,生成多巴胺神經細胞,以補缺帕金森病患者腦中的多巴胺。
在醫學上,帕金森病最主要的病理改變被認為是多巴胺神經細胞的變性死亡,導致用來傳導神經信號的多巴胺濃度顯著降低。
為了模擬帕金森病,阿瑞納斯團隊將小鼠中的多巴胺神經元破壞掉。隨后,研究人員將4種特殊的轉錄因子基因克隆到病毒載體,并注射到小鼠的腦中。這些轉錄因子此前被研究人員篩選出,被認為可以將成纖維細胞重新編程并誘導為多巴胺神經元。注入后,這種病毒會針對性地感染大腦中的星形膠質細胞,為了防止病毒“誤傷”其他大腦細胞,病毒所攜帶的4種轉錄因子被設計為只能在星形膠質細胞中奏效。
在小鼠植入細胞3周后,第一個由星形膠質細胞重新編程成的多巴胺神經元被觀察到。植入5周后,模擬患有帕金森病的小鼠開始像健康小鼠一樣行走。在研究人員看來,這意味著該方法可能是治療帕金森病的另一選擇。
為了探究這種方法能不能適用于人體,在實驗器皿里,研究人員將這4種轉錄因子和人體的星形膠質細胞結合。結果顯示,他們有16%的成功率,誘導星形膠質細胞轉化為多巴胺神經元。但研究人員仍謹慎地表示,他們將優化該方法,在優化和安全性評估完成前,他們不會在人體上進行試驗。
有評論認為,雖然這套承載轉錄因子進入大腦的病毒系統被證實在小鼠中沒有毒性,但在得到人體臨床試驗結果之前,是不是對人的大腦有害,尚未知曉。
也有評論指出,該方法的關鍵在于,這在年老的大腦中是不是能奏效,是不是能產生足夠多的多巴胺來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人員擔心,這種方法可能在持久性上不足,植入的細胞也許會很快被帕金森病所損壞。相比之下,其他的細胞移植方法可以保證15-20年的有效時間。為解決這一問題,研究人員設想,或許可以在患者的大腦注入一劑細胞后,使用一些藥物來拖延,等到患者大腦缺少多巴胺神經元時再停藥,重啟編程。研究人員認為,現有的技術已經足以用來實現這一設想。
帕金森病治療方法探索沿革
常見的藥物治療是幫助大腦生成多巴胺,但也會帶來副作用,比如運動障礙。而且,這類藥物治療只能治表不能治根,無法“插足”多巴胺神經細胞的變性死亡進程。
除了藥物療法,科學家也在設想,通過重塑多巴胺神經細胞,讓其死而復生,從而達到治愈的效果。在上世紀80年代末,一種移植療法問世:從流產的早期胚胎中提取含有多巴胺神經細胞的組織物,并將其植入到患者的大腦。盡管在2001年,這種療法在臨床試驗中被證實可以部分緩解帕金森患者的僵硬和震顫癥狀。但這一方法有自身的缺點,一方面,近20%的患者會因此出現嚴重的運動障礙;另一方面,植入的組織物來自流產的胚胎,數量較少,而且難繞倫理問題。
在2015年,第一例接受胚胎腦組織移植的帕金森患者在英國劍橋大學教授羅杰·巴克(Roger Barker)的幫助下進行,預計需要在其后3-5年呈現治療效果。
2015年,歐洲和美國已各有兩個研究團隊,在試圖通過移植胚胎干細胞來治愈帕金森病。胚胎干細胞高度未分化,可分化出所有組織和器官。相比移植胚胎腦組織,胚胎干細胞能在體外進行無限增殖。據悉,在今年或明年,相應人體臨床試驗將開展。
同時,日本的研究團隊另辟蹊徑,探究如何利用誘導性多能干細胞(iPS cells)技術進行移植,借用體細胞就可誘導成多巴胺神經細胞。
阿瑞納斯團隊此次最新成果的優勢在于,相比胚胎腦組織移植、胚胎干細胞移植法,它免去了尋找供體、進行細胞移植、規避免疫排斥反應等麻煩。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