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特朗普外孫女一曲《茉莉花》背后:中文保姆成“搶手貨”
最近,特朗普的外孫女阿拉貝拉又火了。
上周末的習特會上,在媽媽伊萬卡的帶領下,阿拉貝拉和弟弟約瑟夫一起為習近平主席夫婦獻上了中文歌曲《茉莉花》,并背誦《三字經》和唐詩。
此視頻瞬間引爆中國社交網絡,不少網友感嘆:即便是總統家的娃兒,也一樣逃不過被大人推出來表演節目的命運......
不過,在調侃的同時,大家還紛紛被這個5歲小女孩流利的中文水平所震驚。
阿拉貝拉中文說得這么溜,她是如何煉成的呢?紅星新聞調查發現,這與伊萬卡所雇傭的中國保姆息息相關。而除了阿拉貝拉,伊萬卡的另外兩個兒子,也在勤學中文。

事實上,現在的美國孩子,特別是精英家庭的孩子,從小開始學中文已成為一種流行趨勢。這甚至帶動了中文保姆生意的火爆,不少家庭紛紛開出高額薪水,甚至出現兩家競價爭奪一名中文保姆的“盛況”。
那么,美國的孩子們究竟是通過怎樣的渠道和方式學習中文的呢?中文保姆的生意又有多么火爆?下面,就讓紅星新聞來為您扒一扒。
伊萬卡評論家中的中國保姆:難以置信
其實,此次在習特會上表演,并非阿拉貝拉第一次向世界展示她的中文才華!在中國新年期間,阿拉貝拉用中文唱了《新年好》,并鞠躬向大家拜年。
而伊萬卡家,勤學中文的可不只阿拉貝拉一個。伊萬卡對于家中的孩子,都是要求從小學習中文。
數天前,伊萬卡在社交網站上發布了一張她與小兒子西奧多在家里客廳玩耍的照片,并配文稱:“一天中最美妙的時刻!”

照片一出,網友們紛紛抓住亮點:西奧多玩的積木上面印有五顏六色的漢字!
更有細(ba)心(gua)網友爆料這款積木售價43美元(約合297元人民幣),積木的一面印著漢字和詞語,另一面印著對應動物,是一款學中文的益智玩具。
家中的三個孩子,阿拉貝拉的中文最為熟練。而這,和他們家中的中國保姆希希(XiXi,音譯)離不開關系。2012年,伊萬卡在接受《南華早報》采訪時透露,當年她在生下阿拉貝拉一周后,就重返工作了。因此,她雇傭了一位中國保姆來照料女兒。
令她沒想到的是,保姆希希的工作“出色到令人難以置信”。除了日常看護外,希希還在教女兒說漢語。伊萬卡說,“當時女兒還不太會說話,但她所懂的中文,似乎和英語一樣多。”
從18個月大時起,阿拉貝拉開始到上東區語言學校學習漢語。她的老師,是位來自中國的留學生景涌泰。后來,阿拉貝拉的弟弟約瑟夫,在不到一歲時也開始跟著她學中文,并且每次上課也很積極。

景涌泰表示,阿拉貝拉接受能力很強,即使說得很快也能聽懂,課堂上中文交流無壓力,而且拼音和寫字也完全不在話下。
中文保姆成保姆市場“搶手貨”
學中文,儼然已成為美國的一大時髦了。不少美國家庭,特別是精英和富裕家庭,紛紛在孩子的中文學習上投入資金和精力。
對于有一定經濟能力的美國家庭來說,雇傭到一位優秀的中文保姆,成為他們的優先選項。
據英國廣播公司一份報告顯示,自2006年起,美國對母語為漢語的保姆的需求便開始迅猛增加。
美國精英家庭認為,讓孩子從小就掌握漢語對今后的發展非常有利。
紐約Lifestyle Resources職業介紹所的工作人員拉什(JaNiece Rush)說:“過去幾年間,我們接到很多電話,雇主們希望能找到可以說中文,尤其是說普通話的保姆和女管家,這樣他們的孩子可以學些中文?!?/p>
拉什還說,因為搶手,這些中文保姆和其他保姆相比,平均可以多掙2萬美元的年薪。一位中國婦女,就曾因兩家人都想簽下她而最終獲得高達7萬美元的年薪,而這還只是2006年的市場價格。
花這么大的開銷學中文,到底值不值?一位3歲半男孩的母親瑪莎(Martha Genieser)說,兒子喬治從1年前開始報班學中文。
“他非常享受中文,玩得很愉快。它就像只屬于他自己的東西一樣,他非常喜歡,所以我認為在課堂外再做點什么會更好?!彪m然瑪莎承認,讓兒子學中文可能會帶來長期的經濟益處,但她強調自己找中文保姆的原因是喬治非常喜歡。
那么在美國,一位精英保姆到底能掙多少錢呢?
2012年,特約撰稿人Adam Davidson在《紐約時報雜志》上講述了自己尋找保姆的經歷。他說,在和一位叫做Zenaide Muneton的保姆交流后,他發現自己雇不起她。
作為紐約的精英保姆之一, Muneton要求一年的薪資為18萬美元(約合124萬人民幣)。是的,您沒看錯!這一價格包括了圣誕節福利和每個月在中央公園西側3000美金的租房費用,簡直令人咋舌!
Muneton的保姆工作不僅使自己脫貧,她還讓家里所有人都過上了富裕生活。不僅為母親和妹妹買了房子,還為兩個兄弟添了兩輛車,自己還在巴西購買了海濱別墅,并在美國擁有三套房產。
一家中介公司的副總裁賽斯告訴他,富裕家庭對保姆的需求會更為具體,如果保姆能講流利的中文或法語, 其價格還會更高。
學中文成趨勢,美國小孩咋個學?
請中文保姆這么貴,那么,美國家庭的孩子們還有哪些渠道和方式可以學中文呢?
在美國有多年中文教學經驗的華人楊艷麗向紅星新聞記者介紹,目前美國孩子學習中文的渠道和方式多種多樣,包括社區教會學校、浸潤式語言小學、中學選修課、大學公選課以及家庭教師等。
楊艷麗是長春人,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十幾年前隨丈夫移民美國。她曾在公立學校、社區教會學校擔任中文教師,也做過家庭中文教師。
“美國很多地方從七年級開始學外語,以前一般是西班牙語,法語等。近些年由于中國的發展,很多學校也加進了漢語。同過去相比,大學里選中文課的人數也有增加?!睏钇G麗說道。
她稱,自己曾在馬里蘭州擔任過一對雙胞胎的家庭教師,孩子的父母曾是美國前總統里根的幕僚,家里也擺著和里根的合影。這家人為了讓孩子學習中文,除了雇傭中國保姆、中文老師外,還請了一位中國留學生到家中免費吃住,目的就是為從小給孩子營造中文環境,可謂不惜血本。
就連楊艷麗自己在美國出生的第二個孩子,也被她早早送往教會學校學中文,目的是讓孩子熟練掌握中文,而非成為只會說英語的“洋娃娃”。
而大多數以漢語為母語的第一代華人移民,也多半會把孩子送到華人或教會辦的中文學校。此外,很多收養中國孩子的美國家庭,也會把孩子送到這些學校。
為上好的中文學校,美國家長徹夜排隊
為了孩子能在優秀的中文學校報上名,美國家長們還不惜徹夜搭帳篷排隊。
據媒體報道,在美國華盛頓,就有這么一所被家長們趨之若鶩的學校。它,就是華盛頓育英公立特許學校。想要擠進這所學校可不是容易的事情,該校學生大都來自華盛頓地區的中產階級家庭,只有3%的錄取率。
該校是“浸潤式雙語小學”。據育英學校中文部主任游棗核介紹,該校3歲到4歲班級采用全中文教學,幼兒園班級到5年級則采用一天中文、一天英文的全浸入式中文教學。
學生進入中文教室后,所有的語言都只能用中文表達,即使學生家長來教室探訪孩子,也需要用中文和孩子交流。

除了中文教學,學校還設立了與中國相關的文化課,像手工、舞蹈、功夫、烹飪等課外興趣班。
在育英學校的官方網站上,紅星新聞記者注意到,它在2017年被選為華盛頓地區的最佳小學,并且是美國最多元化的學校之一。
官網數據顯示,學校中非西班牙裔黑人比重最大,占36.9%,白人占29%,而亞裔只有10.8%,足見其充分文化融合的特質。
(原題為特朗普外孫女一曲《茉莉花》背后的中文保姆們)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