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
- +1567
北京冬奧會帶來哪些“冬奧經濟效應”?

題圖 / 圖源:新華社
2月4日晚,舉世矚目的第二十四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北京國家體育場盛大舉行,世界目光聚焦北京,全球進入“北京冬奧時間”。
出品 |NBS新品略 作者 |吳文武
回顧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二十四節氣倒計時,黃河之水天上來,冰立方逐漸破碎,生成晶瑩剔透的冰雪五環,致敬普通人,500名孩子伴著《雪花》起舞……前所未有的主火炬采用“微火”方式點燃,精彩瞬間,歷歷在目。
NBS新品略觀看了北京冬奧會開幕式全程直播,振奮人心,萬分激動……北京冬奧會開幕式向全世界展現出一幅獨具特色的“最美中國”畫卷。
北京冬奧會是新冠疫情發生以來,首次如期舉辦的全球綜合性體育盛會,如期而至,點燃世界冰雪運動激情,凝聚奧運精神。
北京冬奧會來自全球91個國家/地區的2892名運動員參賽,角逐7個大項、15個分項和109個小項的冰雪體育競賽項目,注定激烈、精彩。
然而舉辦一場世界級體育盛會并不容易,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北京冬奧會也是如此。
從經濟效應角度來看,北京冬奧會投入了多少預算?又有哪些經濟收益?更重要的是帶來了哪些“冬奧經濟效應”?
01 北京冬奧會投入了多少預算?
一場世界級的體育盛會離不開充足的經濟預算支持,同樣2022年北京冬奧會也投入了不少的預算資金。
根據申報北京2022年冬奧會時,國際奧委會官方“WORKING GROUP REPORT”描述:
用于競賽場館和非競賽場館的資本投資達22.39億美元。其中包括7個比賽場館的4.13億美元,其中大部分只有在北京獲得奧運會舉辦權的情況下才能建造。場地支出將由公共和私人來源提供資金。計劃投資18.26億美元用于建設奧運村、2個山區媒體中心和山區酒店等非競賽場館。非競賽場館的資金預計將由政府和私營部門共同提供。
可見,2022年北京冬奧會計劃直接投資大于22.39億美元,大約在30億美元左右。
除了直接預算外,還有很多間接預算,主要包括配合奧運會的基建工程。
綜合媒體報道,包括首鋼滑雪大跳臺、軌道交通11號線西段等冬奧會保障、基礎設施等十個領域的72個重點項目,總投資約1728億元。再加上張家口賽區76個冬奧項目,總投資331.73億元。
可以得出,2022年北京冬奧會總投資超過2000億人民幣,約超300億美元。
回顧歷屆冬奧會的總投資,北京冬奧會雖然未能超過索契冬奧會500億美元的總投資額,但在歷屆冬奧會上總投資額仍然名列前茅。
02 北京冬奧會有哪些經濟收益?
北京冬奧會有哪些經濟收益呢?
第一是,冬奧會贊助商收益。
和夏季奧運會一樣,冬奧會對國內外很多企業及各大品牌來說是必爭之地,冬奧會贊助成為一項跨度時間較長的營銷方式。
北京冬奧組委近日發布《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經濟遺產報告(2022)》顯示,除了14家奧林匹克全球合作伙伴外,北京冬奧會已簽約45家贊助企業,其中官方合作伙伴11家,官方贊助商11家,官方獨家供應商10家,官方供應商13家。
北京冬奧組委早在2021年7月傳出的消息就顯示,對照國際奧委會官方網站公布的歷屆冬奧會贊助收入數據,北京冬奧會市場開發可實現的贊助收入,已經超過了以往歷屆冬奧會的同類數據。
第二是,冬奧會賽事轉播收入。
北京冬奧會賽事全球轉播同樣需要收費。
有研究機構預計,北京冬奧會轉播收入將突破11億美元,會超過平昌冬奧會9億美元和索契冬奧會8億美元。
第三是,冬奧會特許商品銷售。
北京冬奧會開發了品類豐富的特許商品,冬奧會特許商品深受民眾追捧。
截至2021年年底,北京冬奧會市場開發共征集特許生產企業29家,其中集中安置殘疾人就業企業2家,共征集特許零售企業58家。先后開發了16個類別5000余款特許產品。
在北京、河北、西藏、新疆等省、自治區、直轄市開設190余家特許商品零售店,在天貓平臺開設奧林匹克官方旗艦店,在王府井工美大廈設立北京2022官方特許商品旗艦店和徽章交換中心。
特別是在春節前和冬奧會開幕前,冬奧特許商品銷售火爆,北京旗艦店臨時限流,賣斷貨。
比如北京冬奧會的吉祥物“冰墩墩”更是火爆全網,更是成為世界頂流,在網上賣斷貨,線下商店排隊買不到。
山西證券此前在研報中預計,在整個冬奧周期,特許商品銷售收入將會突破25億元。
另外,奧運賽事場館等場景的廣告費也是一項收益。
但因為疫情原因,北京冬奧會不公開銷售門票,僅面向境內符合疫情防控相關要求的觀眾售票,相比而言,門票銷售收入并不多。
所以綜上所述,NBS新品略來做一個總結:從預算收支角度來看,北京冬奧會的經濟效益或將創下歷屆冬奧會新高,應該不是一屆賠本的冬奧會。
北京冬奧組委新聞發言人嚴家蓉2月1日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根據當前的測算,北京冬奧會預算收支平衡,在考慮通貨膨脹等經濟因素之后,總體規模與申辦預算大體相當。
03 北京冬奧會帶來哪些“冬奧經濟效應”?
冬奧會是一項全球性的大規模體育盛會,具有極強的奧運經濟效應。
通常來說,冬奧經濟效應一般有凝聚效應、輻射效應和瞬間放大效應。
凝聚效應是指借助冬奧會,使大量的技術、資金、人才向主辦地凝聚。輻射效應是指舉行冬奧會,可以對鄰近城市、相關產業甚至是整個國民經濟起到帶動作用;瞬間放大效應則是指,因為舉辦冬奧會,經濟會在很短的時間內飛速發展起來,GDP在很短的時間內快速增長。
北京冬奧會在開幕前、舉辦中以及后冬奧時代的整個冬奧周期都帶來和創造出相應的“冬奧經濟效應”。
除了本文前述的北京冬奧會預算投資部分和可看得見的直接經濟效應外,更值得關注的冬奧會帶來的產業效應、經濟效應和市場效應。
目前已知與冬奧會直接或間接相關的產業多達50項。
在NBS新品略看來,從經濟產業效應角度來看,北京冬奧會不僅是一個催化器,還是一個試驗場,更是一個多產業的未來投資風向標。
催化器:北京冬奧會激活中國冰雪經濟。
冰天雪地是金山銀山,北京冬奧會激活了中國的冰雪經濟,讓冰雪運動不僅成為一項體育運動,更成為了一個現代產業。
自2015年北京冬奧會成功申辦以來,截至2021年10月,全國居民參與過冰雪運動的人數為3.46億人,實現了“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目標。
目前中國是全球唯一快速增長的滑雪市場。根據《中國冰雪產業發展研究報告(2021)》數據顯示,在2020 年 -2021 年冰雪季,我國冰雪休閑旅游收入超過 3900 億元。預計到 " 十四五 " 規劃末期的 2025 年,我國冰雪旅游人數將超過 5 億人次,冰雪旅游收入超過 1.1 萬億元。
很明顯,北京冬奧會成為了一項催化器,早已激活,并推動中國萬億規模冰雪經濟時代的加速到來。
試驗場:科技、新能源等行業領域的試驗場。
北京冬奧會也成為了多個行業領域的試驗場。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數字人民幣,數字人民幣成為本屆冬奧會的一大亮點,已落地35.5萬個冬奧場景,實現交通出行、餐飲住宿、購物消費等全場景覆蓋,再一次展現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在數字貨幣方面的領先水平。
還有一個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清潔能源,清潔能源動力賽事服務車輛占比超過85%。
更值得關注的是,氫能源在北京冬奧會的場景應用,將會加速點燃氫能源的市場投資熱潮。
風向標:未來碳中和時代的投資風向標。
北京冬奧會是一屆實現了“碳中和”目標的綠色冬奧會,從場館建設基礎設施打造,綠色環保材料使用,使用人工智能、5G、智能機器人等前沿技術,力爭碳排放全部中和。
比如,在整個冬奧會期間,使用清潔能源車輛將實現減排約1.1萬噸二氧化碳,相當于5萬余畝森林一年的碳匯蓄積量。
北京冬奧會在碳中和方面的實踐,也再次傳遞出在未來碳中和時代下,將會涌現出諸多個數億元,乃至是千億級的市場投資機遇。
展望未來,即使在未來的后冬奧時代,北京冬奧會帶來的“冬奧經濟效應”將會持續,會創造更多價值。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