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5
清明前后野菜上市,嘗鮮要注意三點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清明的傳統習俗除了延續至今的祭祖和掃墓以外,古代還有蕩秋千、蹴鞠、放風箏、斗雞……
在傳統文化中,清明節是由“清明”節氣、寒食節、上巳節三者共同融合而成的重大節日。清明節不像其他中國傳統節日一樣有統一的飲食品種,各地的清明飲食各有偏好。
我國北方地區,清明時節很多人要吃雞蛋,寓意圓圓滿滿;老北京人清明時喜歡吃馓子麻花、驢打滾和面茶;而寒食節的發源地山西則有吃“寒食”的習慣,要蒸“子推饃”“子推燕”等,饃面中夾有核桃、紅棗、花生,稱為“子福”,寓意祖宗保佑家族香火延傳。

營養價值方面,青團的主要原料糯米富含淀粉,與大米相比,含有的直鏈淀粉更少、支鏈淀粉更多,所以在胃腸道中較難消化水解,故胃腸道功能不佳者應少食。
麥苗汁富含葉綠素、超氧化歧化酶(SOD),具有抗氧化作用,其礦物質(鉀、鐵、鈣、鎂、鋅、硒)和維生素(維生素B1、B2、β-胡蘿卜素、維生素C)含量也很豐富。
清明前后適逢各類野菜上市,江南一帶常見的有薺菜、馬蘭頭、香椿等。薺菜豆腐湯、香椿炒雞蛋等都是大家餐桌上的佳肴。野菜營養價值豐富,體現在其維生素(維生素B1、B2、維生素C、維生素A原)、膳食纖維和礦物質含量較之普通蔬菜更豐富。
野菜好吃卻不能任性,吃野菜有三項注意事項:
不認識的不采、不吃。有的野菜看上去綠油油的很是可愛,但不一定能食用。采摘野菜時一定注意,不認識的不采、不吃。
路邊的野菜不要采。路邊生長的野菜容易受到污染,垃圾地上、路邊的野菜不要采。
做好食前處理。一些野菜有微毒,需要經過煮、浸泡才能去毒,一定要認真處理好后再吃。吃野菜后一旦出現周身發癢、浮腫、皮疹或皮下出血等癥狀,應立即停止食用,馬上到醫院診治。
清明前后正是踏青出游的好時節,但是這個時段確實氣候變化無常,而且往年全國各地很多城市在清明都會降雨,導致溫度驟然下降,所以,清明預防感冒是必須要做的功課。因此清明前后需注意保暖,避免傷風,可多吃一些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
此外,有些家庭出游,喜歡自帶熟食,或者在外野餐。途中食物容易變質,尤其是肉類食品,因此千萬要注意飲食安全。外出時最好攜帶有密封包裝的食品,打開包裝后的食品應盡快吃完。
在外野餐時還要盡量做好手的衛生。旅途中,雙手要接觸許多東西,如用手扶車、點錢、撫摸動物、采摘花草等,所以就餐前最好用干凈的活水和肥皂清洗。如果沒有條件洗手,那就不要直接用手抓食物。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