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雙相障礙日|患者時而躁狂時而抑郁,近四成被誤診為抑郁癥
文藝青年一定知道梵高,也了解梵高自己把耳朵割了,隨后自殺的經歷。很多人不知道,梵高患有雙相情感障礙。
今天,3月30日是梵高的生日,所以,這一天也被定位“世界雙相障礙日”,提醒大眾關注雙相障礙這一容易誤診的精神疾病。
雙相障礙患者常常身處抑郁和躁狂的“雙面人生”,他們的處境相比抑郁癥似乎更為危險。

而且,這一疾病具有較強的“隱蔽性”,近四成患者被誤診為抑郁癥,而一旦被誤診為抑郁癥,使用抗抑郁藥物又會誘發躁狂快速循環發作,加重病情。
復發率超過90%
雙相障礙,一般是指既有躁狂或輕躁狂發作,又有抑郁發作的一類心境障礙。躁狂發作表現為情感高漲、言語增多、活動增多;而抑郁發作時則出現情緒低落、思維緩慢、活動減少等癥狀。病情嚴重者在發作高峰期還可出現幻覺、妄想或緊張性癥狀等精神病性癥狀。
對于雙相障礙患者而言,一般呈發作性病程,躁狂和抑郁常反復循環或交替出現,但也可以混合方式存在。每次發作癥狀往往持續相當時間,比如躁狂發作持續一周以上,抑郁發作持續兩周以上,并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社會功能等產生不良影響。
一位雙相障礙的患者這樣描述自己的心理:“當我生氣時,任何人最好不要和我爭吵,每一件看似平凡的小事都可能激怒我,會有種毀滅全世界的沖動。我開始變得悲觀和仇恨,并想用成為大眾焦點的方式自殺。”
方貽儒教授指出,與抑郁癥相比,雙相障礙的復發率更高,抑郁癥大概一生當中的復發率有80%,就是說這次發了抑郁,可能有80%的患者這一生當中還會有復發。但是雙相障礙的復發率超過90%。也就是說,雙相障礙的復發往往不太能避免。
“這也是一種無奈,因為我們還沒有找到確切是身體的哪個地方出了什么問題。我們只能通過治療去控制它的癥狀,當然治療后還是有顯著效果的。”方貽儒教授說。
自殺率是常人10倍
雙相障礙令人恐懼之處在于,自殺是其最大的威脅之一。據國外研究發現,雙相障礙患者自殺風險是普通人群的10倍,雙相障礙患者中兩至四成曾有過自殺行為,而11%~19%自殺身亡。
方貽儒教授解釋,一般人可能覺得抑郁癥患者的自殺風險很高,但是雙相障礙患者的自殺風險比抑郁癥更高。這和“雙相”本身的特點有關系,雙相障礙的人本身就比較沖動,缺少自我管理和控制的能力。所以他們有的時候自殺前沒有長時間的慎重考慮,一旦決策,馬上就去做了。
還有就是雙相障礙的共病很多,很多雙相會有軀體疾病或者精神疾病的共病,比如有酒精依賴、吸毒、精神疾病包括焦慮等,還有軀體疾病的共病,包括糖尿病、代謝綜合征、偏頭痛。共病存在的比例很高,造成自殺風險也會增加。
雙相障礙和抑郁癥相比,男女比例方面,得抑郁癥的女性多,而雙相障礙的患者男女比例差不多。起病快慢方面,雙相障礙的起病比較快,而抑郁癥的起病相對慢一些。雙相障礙的癥狀持續時間短一些,而抑郁癥會持續得長一些。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區別,就是在情緒表達方面,兩個疾病不太一樣。我們從文學作品、電視里看到的抑郁癥患者,都是無精打采的,沒有興趣沒有動力,不愿意和外界接觸等,在情緒上是很低落的表現。但雙相障礙的患者有的時候會很憤怒,有很多媽媽帶著孩子到我們這里看病,說她的孩子最近狀態不好,不肯學習。老是在家里發脾氣,有時候摔東西,有時候打父母,有時候門一關不出來,有時候甚至于拿什么東西把自己弄傷了。”方貽儒說。
方貽儒指出,雙相障礙的危險因素十分多樣,其中遺傳因素的影響最為突出。雙相障礙具有明顯的家族聚集性,屬于多基因遺傳。
發病年齡上,雙相障礙的發病年齡早,美國有做過全國性的調查,大概有50%,也就是一半的雙相障礙病人起病都在20歲之前。“在門診中有碰到很多都是媽媽帶著孩子來看病的。很多的孩子都是十幾歲就出現了問題。抑郁癥相對起病要晚一些。”方貽儒說。
近四成誤診為抑郁
雙相障礙平常的病程演變是波動的,情緒有高有低。有的人有緩解期,就是躁狂或輕躁狂發作一次,抑郁發作一次后,就緩解了,然后又重新發作。有的人就沒有這個緩解期,一直在不斷的波動當中。
輕躁狂的時候,患者給人感覺是有點自以為是、自命不凡,感覺思維很快,反應非常迅疾,要求和想法可能會比較多,有時候會造成他有很高的工作效率,但也有可能造成他亂投資亂消費,可能會做吸毒等違法亂紀的事情。
但是,到了躁狂的地步就不一樣,躁狂基本上就不能夠很好地自我管理和控制情緒,所以他不能夠上班,不能夠工作,可能會把家里搞得很亂,把所處環境搞得不得安寧。所以,躁狂的表現很容易發現,基本上家人、同事、身邊的人都可能發現他目前的狀況是有明顯的體力透支或者明顯失去控制的情況。但是,輕躁狂的表現往往很難發現。
患者抑郁的時候也有重的抑郁和輕的抑郁,對于這種比較復雜的臨床現象,有時候我們會捉摸不定,因為任何人看到的患者表現只是在某一個時間點,醫生在診斷的時候,看到的是現在這一段時間的狀況,很難看到他的全貌,無法知曉他過去幾年或者過去十幾年是什么樣子。
很多時候雙相障礙還有一個情況:多數患者很少以躁狂發作作為首發的表現,大部分都是以抑郁首發。很多人發了一次抑郁,過段時間好了,過段時間又來一次抑郁,過段時間又緩解了,再過段時間又抑郁,連續多次才出現躁狂,這種情況很難及時診斷出雙相障礙。
方貽儒總結道:雙相障礙的誤診漏診率高,一般都會被診斷為其他的疾病,像抑郁癥、焦慮癥、人格分裂癥、人格障礙等。根據國外的調查,一般有40%左右的雙相障礙都可能被貼上了其他疾病的標簽,中國的情況也類同。資料顯示,約有37%的雙相障礙被誤診為抑郁癥,患者平均從首次發病到確診要10年左右。
一旦誤診會導致什么后果?方貽儒指出,雙相障礙患者被誤診為單純的抑郁癥,不僅會延誤治療,而且不當使用抗抑郁劑還有可能導致患者從抑郁發作轉向躁狂發作。
如何制服雙面人生
雙相障礙患者的生活就像“陰晴不定”的天氣,他們的人生呈現“雙面性”,兩種極端的狀態交替出現或糾纏在一起,讓患者身心俱疲。正確的治療方式,能夠引導患者回到正常生活和工作,漸入良性循環的佳境。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心理咨詢部主任張海音教授指出,患者治療需要注重“三大原則”:綜合原則,長期原則,以及患者與家屬共同參與原則。
綜合原則是指采取多重手段,如精神藥物、物理治療、心理治療和危機干預等措施,綜合運用以提高療效和改善依從性;
長期原則是指患者需要遵從醫囑長期治療,實現與病共存,提高生活質量;
患者與家屬共同參與原則,即鼓勵家人參與患者的治療過程,幫助患者提高依從性,減少復發。
一位患者恢復正常后這樣說道:“我不再會失眠;也不會沒事就胡思亂想,并開始培養自己的興趣,比如畫畫;不再緊張,可以和陌生人自然地聊天;不再因為雞毛蒜皮的事就發脾氣,也不會因為一點小事就激動無比,情緒比以前穩定多了;好似重生。”
張海音教授強調:“雙相障礙是一種持續終生的疾病,但只要遵從醫囑系統治療,癥狀控制好了,患者就能正常生活。一旦發現情緒不能自我調節,影響到了生活和工作,還是應該積極尋求正規醫療機構的幫助。我們精神衛生中心也推出了‘心情溫度計’的app,普通人也可以進行情緒病的自我篩查。‘’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