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新聞,反轉,內容平臺趨勢——長內容還有人看嗎
原創 盧詩翰的贊賞小號 詩翰
1 真實內容的重要性
這兩天劉學州的相關報道中,有很多人反應媒體報道的真實性客觀性問題。
事實上,類似的情況,同樣的質疑,在歷史上其實出現過,新聞的真實性準則,并不是天生的。
19世紀30年代廉價便士報為了爭取讀者和更多收入,杜撰捏造聳人聽聞的虛假新聞,甚至讓淫穢的黃色新聞充斥版面。這不僅引起了社會的強烈不滿,連業內的正直人士也為之痛心,更讓大眾對報紙的信任降到谷底。你一個天天編故事的媒體,怎么指望大眾信任你呢?1923年,全美報紙編輯人協會制定了《新聞界信條》,強調了新聞的真實性以及媒體人的責任。如果我們不能保證新聞報道的真實性,那就等于是在毀滅新聞行業本身。
所以,很多人念叨新聞真實性時,一定要記住一件事,新聞的真實準則從來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出于自救,大家意識到如果沒有真實性,你就是在砸自己的飯碗。
2 長文正在“復興”
我第一次認識到這個問題,源自我的親身經歷,很多人知道,我是從知乎走出來的作者。為什么我來微博呢?因為微博老有人搬運我的內容,還老是爆款,于是我索性跟著兔姥爺直接入駐微博了。去除中間商,拒絕信息差價。
但我來微博的時候,我得到的一些經驗是,微博是短平快的內容平臺,所以內容要盡量短盡量快,不要像我之前在知乎那樣長篇大論,最好就幾行字,再配上圖片話題就最好了。
我機智的按照這個捷徑,挑選了當時熱搜上的幾個話題一頓寫,然后最后喜提0轉發。(這個梗我之前應該分享過)
后來,我反應過來,我那不是在創作,我是在扮演大V,我沒有遵從真實的聲音,于是我就又開始繼續像之前知乎那樣用親身感受去寫行業分析。反而,這樣的長內容卻被認可了。
甚至有人告訴我,在之前他們從沒想過微博平臺讀者能接受這么長的文章。
真實是內容平臺永恒不變的追求。
而到了現在,伴隨著小約翰半佛等越來越多知乎走出來小伙伴的爆火,我又有了新的理解,在之前,知乎其實不乏大V來到微博抑或去B站,但是可能都沒有火起來,很多人單純的解釋為,水土不服。
但小約翰半佛顯然反駁了這個說法,真正的答案,我認為應該是,內容的差異化。
很多人留意到這半年來微博平臺乃至短視頻平臺上涌現出了越來越多的長文章長視頻作者,甚至有一個專門的新知博主,很多人不理解,為什么短視頻時代,反而長文章變多了,不應該是越來越多大眾涌現,信息越碎片化嗎。
這個問題,在紙媒歷史上也有類似案例。
在1851年,雷蒙德和喬治·瓊斯分析紐約報界的情況后發現:《紐約太陽報》《紐約先驅報》《紐約論壇報》這三大便士報雖然都獲成功,但《太陽報》和《先驅報》的新聞過于刺激,而《論壇報》又過于偏激。于是他決定創辦一份純正,議論平和的報紙,來打破當時在紐約盛行的花花綠綠的新聞報道方式,這就是紐約時報。
他們的報道原則就是:“力求真實,無畏無懼,不偏不倚,并不分黨派、地域或任何特殊利益。”
嚴肅而保守化的風格,和當時其他輕佻的黃色小報形成了顯著差異,他們甚至針對黃色新聞有一個口號:“報紙不該弄臟人們早餐的餐巾”紐約時代就此成為全球報業巨頭。
而目前微博以及各個內容平臺上的長內容出現我認為也是一樣,你看到了技術發展和大眾的變化,但忽視了媒體人也是會變化的。
媒體其實是有二個方面組成的,一個是內容的創作,一個是內容的傳播。
大家說的大媒體,往往不僅僅是說其的內容大內容深,也是在說他的傳播渠道很強。
因此,當現在的科技讓大眾自身就能夠承載以前媒體人擔負著的傳播信息的能力,乃至平臺們能夠通過技術手段進行信息流推薦時,媒體人該怎么做?
答案必然就是在內容上加強。
所以,最終呈現了一種你短我就長的現象。
簡單來說,大眾創作門檻越低,專業媒體的內容必須要做到更長更深。
只有這樣,你的內容才能在無數的碎片化信息中脫穎而出。
半佛和小約翰,原本在知乎,都是偏向不抖機靈,不編故事的創作者。半佛是財經類內容較多,小約翰是歷史類內容,雖然他們的文風比較詼諧,但這兩類內容,無疑都需要大量信息和資料的支撐。
所以,早年在知乎時,不論是產量還是更新頻率,相比其他各路抖機靈的,編故事的,開腦洞的,走情緒的作者,并不明顯。(編故事的巔峰可以參考一人分飾幾十角的王路飛)
但問題在于,微博是更大傳播更快的信息廣場,短平快的內容更多,無數的微博段子手每天都能產出無數你拍案叫絕的段子,情感博主們每天也都能有無數的投稿故事。
所以不論是段子手還是講故事的,在微博的信息廣場中,都不容易產生區分度。
但高信息量的長文章長視頻,卻能很快產生區分度。文字尤其是長文字仍有不可取代的價值,他的有效信息密度極高,對于微博這樣的信息廣場來說,這樣超高信息密度的內容,很容易掀起傳播。
這就是我理解的為什么這半年來長微博越來越多的原因。
同時,我們還要注意到一點,平臺本身,也會參與到內容的變革大潮中來,比如微博自己就上線了新知計劃,對于長微博作者給予了大量的扶持。不僅入駐時就有運營對接,后續還會有各種內容策劃。
不論在話題頁,還是熱門流量推薦頁,抑或觀點位,都給予了極大的曝光扶持,并且還配合了廣告共享計劃,讓很多中小作者可以通過創作內容獲取收益,這樣的扶持下,當然會快速拉起一大批長文章作者。
比如奧運會過程中,介紹了中外乒乓恩怨的王不二,原本我只知道日本小山智麗是中國隊出去的,但直到他詳細介紹了中外各路隊伍的選手來歷,我才發現,原來中外乒壇高手,全都和中國隊有如此多的關系,甚至可以說一直是同一圈人。
這就是長文章的意義,如此高的信息密度,如此長的時間跨度,并且還涉及老中青等多代乒乓選手,中日韓等多只國家隊,這樣的內容,只有長文章才能最快捷的完成梳理讓大眾理清關系,換成視頻,可能要超過一小時。

我看了微博最近公布的官方數據,去年已經有超過1400為作者入駐,累計漲粉規模達2000萬,入駐后累計曝光規模更是超過了300億。伴隨著越來越多作者的入駐,平臺還在繼續升級計劃,擴大新知群體,扶持中小體量的專業作者。所以未來這一塊我相信還會有更多長內容創作者浮現。
3 新知博主呼之欲出
同時,我還注意到一個情況,這兩年來,越來越復雜的輿情也在呼喚長文章
什么是長文章?信息量大,視角方面多。
過去的報道,往往走的是掀蓋子路線,典型案例如大涼山格斗孤兒。你的記者第一時間發現問題,采訪到對象,然后曝光出來,可能就能引發關注。
這個路線要的就是平地一聲雷,爆料要足夠猛,所以往往為了追求爆料效果做藝術夸張。
但這兩年來,我留意到所有走這個路線的報道,后續幾乎都出現了反轉。
為什么?
我認為是技術變遷帶來的內容變化,微博作為新時代的信息廣場,他和過去紙媒的最大區別就是公共參與度。過去是大家看你的報道,現在大家不但能看,還能立刻評論,立刻轉發,甚至馬上寫一個自己的微博。
一個熱點發酵,往往會引發出一系列專業且可讀性強的分析產生連鎖反應,揭示事件的各個角度。
典型案例是之前的限電,你會發現有科普電力行業內幕的,有科普電力行業上游能源產業原材料的,還有科普全球能源情況的。
這也是微博現在在社會公共事件中的一個極大作用,不論疫情還是暴雨抑或限電,微博上往往會有極其專業的科普,是真的切實提升了互聯網的救助范圍和社會意義,甚至因為傳播特性,會成為公共事件中的核心信息交流集散地。
所以如果你只是報道了限電并下一個簡單的結論,你很可能會被接下來平臺上的各路專業微博打臉。
大涼山格斗孤兒就是這樣,事實上現在回頭看,這個報道從新聞真實性等角度來看是沒問題的,他確實揭露了問題。但是,他也忽視了貧困地區兒童教育和就業問題,很多人認為他們反而斷了孩子未來的出路。
而最后,解決問題的,還是當地的精準扶貧工作,孩子們被安排進了義務教育學校,每月能領到到810元孤兒救助金,符合條件的孩子家庭還享受低保。
這就是過去掀蓋子報道無法適應新內容平臺的一個案例。
那么,新時代哪些報道是成功的呢?
——《外賣小哥困在算法里》

他和之前報道的差異就在于,他試圖從多個角度去找到問題,一般新聞往往會報道外賣小哥送外賣超時問題,也有的新聞會報道外賣小哥雖超時,群眾卻有暖心舉動等。簡單來說,要么體恤外賣小哥,要么理解焦急的用戶。
但這一篇報道卻在思考,平臺算法對人的勞動的異化,是否是平臺算法導致了消費者和外賣小哥的矛盾。
這其實就是一個趨勢,現在的熱點事件,往往需要面面俱到講解所有問題,才能經受住新時代無數用戶傳播時的疑問。
所以,很多人說,短視頻,信息碎片化的時代,我們是不是要讓自己的內容變短,去適應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我覺得恰恰相反,信息越碎片化,你的內容可能反而要越完善越全面。
原標題:《新聞,反轉,內容平臺趨勢——長內容還有人看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