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英倫奶爸|蘇格蘭的反思:一個國家對孩子教育影響究竟有多大
已經在英國居住了六年, 我急切地想知道更多跟英國有關的歷史和知識。正巧BBC近日在播出一部有關蘇格蘭教育的紀錄片,于是,我把目光定格在了蘇格蘭的教育歷史。
一
蘇格蘭曾被公認為有著全世界最好的和最公平的教育體系。
一本大約寫于16世紀40年代的書中記載:每幾所教會,就會有一個學校。那里都會選擇最好的老師和校長。一些有點名氣的城鎮,也紛紛建起了學院,傳授藝術、邏輯乃至修辭學的相關知識。書中描述,那個時候授課的方式,主要是朗讀,頗有點兒像當下中國小學生跟老師一起學語文的樣子。
書中還記載,全蘇格蘭大約有900個教會,專門建有不同的學校。教會里都安排了最好的老師和校長。而每一個普通信教人家的孩子,只要申請,就可以入學。
也正因如此,BBC稱,從那時起,蘇格蘭就建成了全世界首個國家教育體系。在以后的發展中,這個教育體系有了幾個不了起的突破:一個工薪階層家庭能把孩子送進學校進而獲得文憑;19世紀初,每個學校都有極好的老師;女性也能夠上學;每個在校的學生,均能得到平等的教育;有了大學。同樣來自BBC的消息說,英國第一個女教授,就是出現在蘇格蘭。
在一段時期內,蘇格蘭的教育在整個英國排名第一,即使是全歐洲,在很多方面也沒有國家能與之相比。
然而,有著極好傳統文化的蘇格蘭教育,突然出現坍塌。
二
讓蘇格蘭教育出現坍塌的,是工業革命。
起始于1760年代,一直持續到1830年代至1840年代的這場革命,曾讓英國走向強盛。在這個時期,人類生產逐漸轉向新的制造過程:機器開始取代人力、獸力,大規模的工廠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
大規模生產當然需要人力。一些窮人家的孩子,不再愿意走進學校讀書,而是成為了工廠生產線上的廉價工人。那樣的時代,似乎整個社會都在以各種方式勸說家長和孩子們:讀書無用,唯有掙錢,才是正道。而進工廠,則是掙錢的唯一渠道。
于是,文盲越來越多。對蘇格蘭整個國家而言,當年曾讓整個民族自豪的教育體系,竟變得如此不堪一擊。在學校讀書的孩子數量越來越少,“讀書無用”成了人們腦子里認定的一個事實。
蘇格人終于坐不住了。1872年,政府出臺了一個規定:5-13歲的孩子們,必須要進入公立學校,接受現代化教育。
這一規定所帶來的變化,就是小學學校大規模地出現。不僅僅是正在日益擴大的城市,還包括一些小鄉鎮在內的偏僻地區,一棟棟學校建筑被建了起來。大多數建筑,直至今天仍在被使用。在哥拉斯哥貧民窟,剛剛建起來的一所叫Tureen Street學校甚至向附近工廠的工人們提出了響亮的口號:把孩子送過來,我們提供住宿,我們負責教育他們!
很快,1200個孩子涌進了這所學校。1884年和1902年,學校不停地進行擴建,以滿足不斷增加的學生人數。之后,當地政府又不得不在附近100米遠的地方,再建一所幾乎一樣的學校,才能滿足當時的學生需求。
學校對孩子們教育的重要內容,除了文化課,就是一些最基本的規矩遵守。比如,訓練孩子們聽話、守時、遵守秩序,以便能讓他們長大后能成為生產線上一個合格的產業工人。老師們還會統一安排孩子們理發、洗頭,讓他們解決好個人衛生問題。因為,多數產業工人的家庭,都擠在貧民區,好幾家人共用一個室外廁所。很多時候,一個家庭里有好幾個孩子,但只有兩張床。孩子們的個人衛生,自然無法顧及。
很快,學校里又發現了新的問題。
三
中學教師,后來成為工黨議員的James Maxton在一所學校調查時發現:60個孩子中,差不多有一半發育不良。
1905年至1908年,蘇格蘭政府開始考慮,整個國家的孩子們應該享有什么樣的福利,才能讓他們健康成長。政府接著就推出了一項計劃:免費牛奶。牛奶不僅有營養,還可以補充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所需的許多元素。1945年,蘇格蘭的教育部門和健康部門,又正式推出了免費午餐計劃。
從此,蘇格蘭的學校里又增加了兩道風景:12點下課鈴聲響起,孩子們站起來走出教室,開始享受學校提供的免費午餐;而免費牛奶則是由工作人員送至教室,孩子們輪流起身,從地上的箱子里取出來一瓶喝掉。
很多年后,仍然有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自己當年之所以比父親身高高出一個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學校里提供了免費的牛奶。
蘇格蘭的教育又一次走在了許多國家的前面。
四
那個時候,多達60個的孩子擠在一個教室里。
老師會要求學生把課桌擺放整齊,并來回在教室里走動,盯著學生們的一舉一動。課堂上,一切都是以老師為中心,不能舉手提問,更不能交頭結耳,要絕對保持教室安靜。當時,蘇格蘭的教育與其它歐洲發達國家的教育不同的是,它所做的一切,都是用來維護老師的權威。
那個時候,老師的收入總是遠遠高于其它行業的收入,當老師也因此成了很體面的事情。許多老師即使在周末,也會守在學校里,很多人的精力,完全花在在孩子們身上的。
60個孩子,老師如何維護課堂的秩序?
每一個老師都有一個共同的法寶:皮鞭。專門生產皮鞭的商家會把皮鞭兩邊尖銳的地方打磨光滑,免得把學生打出血。不聽話的學生,會被老師叫上講臺,伸出雙手,交叉起來,等待著皮鞭落下來。
正因為如此,教師的皮鞭生意催生了一個小行業。一些小的作坊專門靠給學校生產這種皮鞭為生。蘇格蘭這種懲戒學生的方式,最早來自于社區或教會對犯錯誤人們的懲罰方式。也正因如此,這種體罰學生的方式在蘇格蘭有著廣泛的認同基礎,家長們多數也支持學校這么做。
不聽話,打。
成績差,還要打。
甚至連作業里“加拿大(Canada )” 第一個字母沒有大寫,也要打;學生想上廁所沒提前跟教室里的老師打招呼,還要打。
正因為如此,蘇格蘭的教育也因苛刻而聞名于世。
五
在這樣的教育方式風行的時候,一個女人出現了,她要挑戰一下這個規矩。
這個名叫Grace Campbell 的女人,在把自己的兩個孩子送到學校后,開始詢問學校的工作人員:他們是否可以確保她的兩個孩子不會受到鞭打的處罰?她最終等到了否定的回答。
她決定改變這個不合理的規定。
之后,她把蘇格蘭的教育部門告上了法庭。她認為鞭打制度,違背了英國政府部門及歐洲人權法庭的規定。1982年,她贏了這場官司。隨后,這條規定被全部廢除。
很多家長對Grace Campbell 的舉動極其憤怒,他們和一些東方家長一樣,有著“不打不成材”的理念,贊同老師對孩子進行適度的體罰。所以,在街頭,Grace Campbell 被很多人罵,也被很多人吐口水。甚至有人朝她家的窗戶上扔磚頭。
從此,蘇格蘭的孩子們“躲過一劫”。而現在,當孩子們再見到當年讓學生膽戰心驚的鞭子時,已不知道它為何物。
蘇格蘭教育呈現的變化,并不僅僅只是鞭打制度的廢除。從1950年代起,受到其它國家教育文化的影響,當政者已經意識到,以前的教育方式,未必適合孩子們的教育。于是,更為復雜的教育體系被引了進來,學校不再是提供單一知識教育的場所,而是已經變成了一個包括音樂等科目在內的綜合科目的教育集中地。這里的學校開始出現一些變化,新教育運動開始在這個國家推行:讀和寫開始變得容易;學校也將孩子變成了教育的中心;學校為每個學生服務而不僅僅為成績好的孩子服務,孩子們都能被一視同仁地對待。
還有一些事情值得提起:大規模的中學在這個國家建起。12-18歲的孩子從小學畢業后,又能接著進行學習。20世紀之前,上中學還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只有富裕人家的孩子才讀得起。1930年代,面對窮人家庭的初中和高中兩個級別的學校,開始在蘇格蘭大規模地建立起來。
六
1980年,剛剛任首相一年的撒切爾夫人簽署命令,不再為整個英國7-11歲的孩子提供牛奶。
那時的撒切爾夫人還長著一張年輕的臉,頭發卷曲,說話輕聲細語,好象還看不出“鐵娘子”的殺氣。她給出的解釋是:“多數家庭已經能夠負擔得起牛奶的費用了,而當下整個國家更重要的任務,是要給孩子們建更好的學校?!?/p>
這似乎是一個不太好的開頭。自此之后,蘇格蘭的教育開始出現轉折。
1980年代起,教師們的收入,已經開始低于社會上其他行業的平均收入。教師不再成為人們的首選職業。一些老師,不再像以前那樣有事兒沒事兒都守在學校里了。
老師們開始游行、示威,繼而開始罷工。這場罷工,斷斷續續,一共持續了兩年時間,直到1986年才結束。
一些更負面的結果開始出現。比如,人們已經開始為自己的孩子擇校,不再相信自己周邊的學校。
……
這個曾經的教育強國,被后來許多國家迎頭趕上,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不為自己的教育體系而自豪。
而蘇格蘭自己拍攝的這部教育紀錄片,也在讓他們尋求反思。這部紀錄片里主持人也坦承:他們當下做的,并沒有過去好。同時,他們還在探尋,一個國家對孩子的教育影響究竟有多大。
3月22日的恐怖襲擊、蘇格蘭要求再次公投、英國即將啟動的脫歐進程,都讓包括蘇格蘭在內的英國,未來都充滿了太多的不確定性。這些不確定性,當然也會影響到這個國家未來的教育,影響到正在讀書的孩子們。
希望一切都好,希望這個國家平安。
(2017年3月23日凌晨草于倫敦家中)
(作者簡介:安光系,兩個孩子的父親,曾為媒體人,現居英國)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