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西歐獵巫運動:打擊異端還是迫害女性
真實的“魔女狩獵”是怎樣的?
如今在人們的印象中,獵巫運動已經是一個帶有神秘色彩的詞匯。基于這一點,與其相關的文藝作品不在少數,但雖如此,大多數人對這一運動的具體情況卻并不十分了解,有人認為它是一場由基督教會支配的狂熱社會運動,也有人認為它是中世紀末一次針對女性的大規模迫害,出現了諸如“魔女狩獵”一類的形容詞。雖然比較形象,但并不是特別準確,那么真實的獵巫運動究竟是怎樣的呢?

雖然底層女性是獵巫運動的主要迫害對象,不過在這種大背景下仍然有一些個案存在。例如一些富裕的女性也會被指認為女巫,同時也應當注意到,在占去絕大部分比例的女性目標之外,仍然有一部分目標是男性,甚至在一些地區,被迫害的男性比例要遠遠超過女性。例如在冰島,被控告的群體中有90%是男性,愛沙尼亞則為60%。
延續數百年的悲劇何以發生?
獵巫運動無疑是西歐近代歷史的一場悲劇,由于獵巫運動這一事件明顯涉及到宗教本身,因此或多或少的與發生于同一時期的宗教改革都存在關系。具體來說,由于宗教改革時期天主教和新教在各地激烈的教派斗爭,使得宗教之間的隔閡與對立愈發嚴重,互相指責對方為“巫術”。
無論是天主教還是新教,都曾發起過獵巫運動,并將之作為打擊對方、清除自己所控制區域中的信仰不同者的武器,而新教思想中禁欲思想的改變又使得基督教中較極端的道德受虐狂的瓦解,因此更多的人將道德自責轉化為了對魔鬼的厭惡,進一步推動了這種情況的出現,所以獵巫運動迅速發展的地區往往也是宗教改革斗爭激烈的地區,這一點并非偶然。所以說,代表新教的路德等人不僅致力于和教皇戰斗,這些人燒起女巫來也是毫不手軟的。
西歐當時普遍流行的神學觀念與巫魔體系是推動這一運動的重要力量,在《圣經》中的相關記載并不止這一處,《舊約?出埃及記》中記載“行邪術的女人,不可容她存活”,也是一處獵巫思想的來源反映。中世紀經院哲學的發展也極大地促進了基督教由二元體系的轉變,使得這一理論得到了完善,直接影響到了獵巫運動時對巫覡的裁定,以及驅魔的相關過程。
除去教會方面的推動之外,當時的一些人文主義者也對這一現象起到了推動作用,例如16世紀的思想家讓?博丹(Jean Bodin)就大力宣揚對巫覡的懲治,甚至認為即使在證據不足的情況下,也應當對其處以死刑,這種情況其實也并不罕見,例如布克哈特就指出過人文主義者特別容易“感受怪異和預兆”,因而確實會相信一些流傳自中世紀的古怪傳說,這樣來說在當時影響廣泛的巫魔理論也自然會或多或多少的影響到人文主義者本身的思想。

在這一運動的前期,世俗政權對它的利用更為明顯。例如法王腓力四世為攫取財富的需要所發動的對圣殿騎士團的搜捕。當時的巫術案件判罰也多由世俗政權而非所謂“宗教裁判所”做出。所以從這一層面上看,世俗政權同樣有著推動獵巫運動進行的因素。
而且,這一時期西歐社會的大背景非常動蕩不安,除前文所提到的宗教沖突、戰爭頻發以外,還存在有許多其他影響社會穩定的因素,例如黑死病的傳播,還有近年來學者所指出的小冰期所帶來的影響。這些現象所帶來的糧食減產、人口死亡、階級對立極大地刺激了西歐社會的不穩定因素,不僅戰亂四起,更為重要的是在社區中帶來了普遍的緊張情緒,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因此變得相互對立,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更加趨向于將壓力釋放于社區中的弱勢群體。
同時由于這一時期西歐未進行工業革命,本質上仍舊處于農業社會,大多數人都處于貧困的生活中,社區環境、居住環境仍處于混亂、骯臟的狀態之中。至十七世紀末,英國有一半的人口生活在貧困中,而在法國,這個數據則達到了九分之五。這種情況下的個人主義與鄰里救濟間便爆發了尖銳的沖突,使得其以巫術訴訟的形式表現出來。所以,巫術審判在這一角度也可以看作是一種偶然的、由大眾恐慌情緒引發的集體事件,是一種群體性的歇斯底里,其中的個體在這種情況下很難保持冷靜的態度。而其產生也極其簡單,只需要通過某個人的指控,和幾個人的證詞(甚至是兒童)便可成立,例如1629年維爾茨堡的一位要人在給友人的信中寫道:
總之,整個城市三分之一的人受到牽連。一些富有的、杰出的、受歡迎的教士也被處決了。一周前,一個19歲的少女被處死。很多人認為她謙虛而純潔,但她和其他一些人被控背棄上帝并參加巫魔會(sabbat)。
從中可以看出這一延續數百年的悲劇事件所具有的特殊性與廣泛性,因此用現代的眼光來看,獵巫運動更像是一場整體社會背景下的集體恐慌,社會群眾在這一過程中起到的很大的推力作用。這些被誣陷為女巫的人,同時遭到人文主義者和教權主義者批判乃至迫害,自然難逃厄運。
參考文獻
1.布萊恩?因斯:《人類酷刑史》,李曉東譯,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0年。
2.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何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
3.陸啟宏:《近代早期西歐的巫術與巫術迫害》,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
4.馬格麗特?金:《文藝復興時代的婦女》,劉耀春、楊美艷譯,劉君校,北京:東方出版社,2008年。
5.羅賓?布里吉斯:《與巫為鄰——歐洲巫術的社會和文化語境》,雷鵬、高永宏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