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年話|江蘇東臺張光斌:希望父子倆都能加入黨組織

【編者按】
“蕭疏白發不盈顛,守歲圍爐竟廢眠。”春節期間,家庭團聚,圍爐夜話,共享歡樂,共擔痛苦。丙申猴年,中國在經濟新常態下繼續向中國夢闊步前行,老百姓都過得如何?丁酉雞年春節,他們如何度過?老百姓在春節又都有些什么心愿與期盼?時值新春佳節,澎湃新聞(www.usamodel.cn)采訪全國35個家庭,通過同題回答10大問題,聽他們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春節7天長假,每天白天,將有5個家庭相繼在澎湃發聲。
對話者:張光斌,44歲,江蘇省東臺市東臺鎮八林社區人,小企業主
澎湃新聞:家里有幾口人?春節團聚了嗎?
張光斌:我家有8口人,爸爸、媽媽、我、愛人、兒子和妹妹一家3口。我在東臺經營個小企業。兒子在讀公安大學,春節前后要在基層派出所見習執勤,年三十前才趕回家。妹夫和妹妹在蘇州工作,平時工作忙,回家機會少,每年春節都回老家聚在一起,熱熱鬧鬧的。
澎湃新聞:你家房子挺大的?家人里都買房、買車了嗎?
張光斌:我們這個小區是政府拆遷安置區,小區綠化、天然氣、水電、道路配套設施都很好,我家選了一套180多平米的三層小別墅和一套小高層,小別墅我們一家三口住,爸爸媽媽圖清靜,住在隔壁小區的小高層里。妹妹去年在蘇州買了新房。這幾年生意不錯,前年我剛換了一輛新車。目前,我和妹妹家都有代步小車。
澎湃新聞:今年的年夜飯在哪吃的?
張光斌:近幾年來,我們都是在家吃的年夜飯。在外面吃年夜飯人多嘈雜、還趕時間,費用都在2000多,沒意思。不如自己在家忙幾個特色菜,一家人邊吃邊聊,拉拉家常,才有過年團圓的味道。
澎湃新聞:年夜飯一般會選哪些特色菜?
張光斌:有幾道必選菜,如:芋頭(遇好人)、鰱魚(年年有魚)、生菜(生財),外加我們這里的海鮮和里下河的河鮮等等。
澎湃新聞:老家過年有哪些特色?
張光斌:在我記憶里,臘月里家家戶戶忙著撣塵(打掃衛生)、貼對聯、送灶老爺和財神上天,做炒米糖、蒸年糕、炒花生和葵花,準備年貨等。正月初五,大家都忙著接財神,從夜里十二點開始,一直放鞭炮到天亮,家家戶戶搶著迎財神。要說現在的特色,要數市里組織的踩街活動了。連續5年正月初二上午,市里都組織了 “美麗東臺·游園踩街”活動,十里八鄉的鎮區群眾代表隊,送傳統文藝節目進城,舞龍燈、扭秧歌、挑花擔……敲鑼打鼓,綿延上百米,增加了新年的喜慶氛圍,這也成為東臺人過年特有的文化符號了。
澎湃新聞:覺得現在過年有小時候有趣嗎?
張光斌:小時候過年有新衣服穿、有魚有肉、有壓歲錢,是大家所向往的。現在什么都不缺,春節期間文化活動豐富,出行方便,高速又免費,可以會友、旅游等,反而覺得更有意思了。
澎湃新聞:每年都看春晚嗎?
張光斌:那是必須的,一家人早早吃過年夜飯,洗簌完畢,守著電視機,邊看邊討論大家喜歡的節目和明星,一直看到《難忘今宵》。
澎湃新聞:又一年過去了,覺得家鄉最大的變化是什么?
張光斌:東臺迎來了高鐵時代,計劃2019年通車,將來出遠門更方便了。公路更是四通八達,路越修越寬,車子也越來越多,春節期間,市區也堵車了。鎮村通上了公交車,喝上了長江水,天然氣送到了家門口。我由于常年在外面跑業務,走的地方多,覺得還是老家的天空藍、環境好、景色美。昨天,妹妹一家開車去海邊游玩了黃海國家森林公園和風光漁新能源基地等景點。
澎湃新聞:2016年最大的收獲是什么?2017年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張光斌:兒子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公安大學;我生意還不錯,積極參加社區公益,幫助社區無償修建了40盞太陽能路燈;資助了本市鄉下一名單親貧困家庭的初中生;光榮當選了市政協委員;父子倆都成為了入黨積極分子。
2017年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父子倆通過自己的努力都能跨入組織大門,成為一名共產黨員。希望兒子勤學苦練、學業有成,將來成為一名合格的公安干警。人到中年,希望爸爸媽媽和親人們健康幸福,生意紅紅火火,多為社區公益和慈善事業做點事情。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