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肥燕瘦”出自宋·蘇軾《孫莘老求墨妙亭詩》:“杜陵評書貴瘦硬,此論未公吾不憑。短長肥瘦各有態,玉環飛燕誰敢憎。”“環”指的唐玄宗貴妃楊玉環,“燕”指的漢成帝皇后趙飛燕,形容女子姿態各不相同,各有所長。
展示漢唐時期長安女性生活長卷的展覽“環肥燕瘦——漢唐長安她生活”今天起在北京的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開展。作為西安博物院自主原創的女性文化大展,在去年5月曾在西安博物院進行為期3個月的展覽,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是該展全國巡展的首站。展期持續至2月28日。
《女史箴圖》(局部)東晉顧愷之(摹本)漢代的長安,因開啟了絲綢之路,大量的樂器由西域傳入,使長安的人們為之耳目一新,尤其到了唐代,胡樂胡舞風靡朝野,外來的奇裝異服使人眼花繚亂,女子也紛紛追逐效仿,城內出現了“胡著漢帽,漢著胡服”的景象,長安變成了名副其實的時尚之都。長安麗人們,憑借著身處天子腳下繁華都市的種種優勢,從容出入于街市巷陌和苑林勝跡之所,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時尚故事 。
漢唐時期形態各異的女子陶俑
漢唐時期女子陶俑展覽以漢唐文化為核心,集文化性、時尚性、趣味性于一體,通過精美的文物及豐富的詩詞,再現漢唐盛世帝都長安的女性們多姿多彩的時尚生活。展覽共展出漢唐時期陶俑、金銀器、銅鏡、玉器等近百件,分為五個單元“短長肥瘦各有態”、“風吹仙袂飄飄舉、“云鬢花顏金步搖”、“回雪飄搖轉蓬舞、“長安水邊多麗人”,通過體態、服飾、妝容、樂舞、宴游的展示將參觀者帶入到漢唐長安兼容并蓄、燦爛奪目、壯麗多彩的盛世氣象及長安女性開放、自信、時尚、生動的歷史畫卷之中。
唐《弈棋仕女圖》(絹畫)
隋代《伎樂菩薩》(莫高窟278窟)該展覽還將展出唐昭容上官氏墓志。唐昭容上官氏即我們所熟知的上官婉兒。其墓志為青石質,呈正方形,長寬均為74 厘米,厚15.5厘米,劃細線棋格,陰刻正書32行,總共有982字,包括上官婉兒的世系、經歷、死因、葬地等信息。這個墓志文不僅有助于對上官婉兒生平的研究,也讓人們更接近歷史真相,具有重要的史學價值。在去年西安博物院的展覽中,該墓志尚屬首次公開對外展出。
唐昭容上官氏墓志2013年9月,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咸陽機場附近發現了一座唐代墓葬,并判斷其墓主為唐代著名女政治家上官婉兒。
該墓位于陜西省咸陽市渭城區北杜鎮鄧村北,東南距西安咸陽國際機場4.2公里,距唐長安城遺址約25公里。隨后考古工作者對墓葬進行清理和發掘。墓葬雖破壞嚴重,出土隨葬品不多,但甬道內放置墓志一合,蓋題“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銘”,青石質,正方形。志石高、廣皆74厘米,厚15.5厘米。劃細線棋格,陰刻正書32行,滿行33字,共計982字。四側在整體聯珠紋框內減地線刻12生肖,襯以纏枝忍冬。生肖皆為動物形象,生動寫實。志蓋四剎和志石四側的線刻圖案造型優美、鏨刻精細,在唐代墓志線刻裝飾圖案中屬難得的上乘之作,為學者進一步研究唐昭容上官氏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延伸閱讀:
《上官婉兒墓志銘》全文:
唐昭容上官氏墓志上所陰刻的文字(下同)夫道之妙者,乾坤得之而為形質;氣之精者,造化取之而為識用。挻埴(shān zhí揉和黏土)陶鑄,合散信息,不可備之于人,備之于人矣,則光前絕后,千載其一。
婕妤姓上官,隴西上邽人也。其先高陽氏之后。子為楚上官大夫,因生得姓之相繼;女為漢昭帝皇后,富貴勛庸之不絕。曾祖弘,隨〔隋〕藤〔滕〕王府記室參軍、襄州總管府屬、華州長史、會稽郡贊持、尚書比部郎中,與觳(hú)城公吐萬緒平江南,授通議大夫。學備五車,文窮三變。曳裾入侍,載清長坂之衣冠;杖劍出征,一掃平江之氛祲(jìn不祥之氣)。祖儀,皇朝晉府參軍、東閣祭酒、弘文館學士、給事中、太子洗馬、中書舍人、秘書少監、銀青光祿大夫、行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贈中書令、秦州都督、上柱國、楚國公、食邑三千戶,波濤海運,崖岸山高,為木則揉作良弓,為鐵則礪成利劍。采摭(zhí搜集采用)殫于糟粕,一令典籍困窮;錯綜極于煙霞;載使文章全盛。至于跨躡簪笏(kuànièzānhù做官),謀猷(yóu謀略)廟堂,以石投水而高視,以梅和羹而獨步,官寮府佐,問望相趨,麟閣龍樓,輝光遞襲,富不期侈,貴不易交。生有令名,天書滿于華屋;沒有遺愛,璽誥及于窮泉。父庭芝,左千牛、周王府屬,人物本源,士流冠冕。宸極以侍奉為重,道在腹心;王庭以吐納為先,事資喉舌。落落萬尋之樹,方振國風;昂昂千里之駒,始光人望。屬楚國公數奇運否,解印褰裳(qiāncháng采自鄭國的詩歌),近辭金闕之前,遠竄石門之外,并從流迸,同以憂卒。贈黃門侍郎、天水郡開國公、食邑三千戶。訪以荒陬(zōu角落),無復藤城之櫬(chèn棺材);藏之秘府,空馀竹簡之書。


婕妤懿淑天資,賢明神助。詩書為苑囿,捃拾得其菁華;翰墨為機杼,組織成其錦繡。年十三為才人,該通備于龍蛇,應卒逾于星火。先皇撥亂反正,除舊布新,救人疾苦,紹天明命。神龍元年,冊為昭容。以韋氏侮弄國權,搖動皇極。賊臣遞構,欲立愛女為儲,愛女潛謀,欲以賊臣為黨。昭容泣血極諫,扣心竭誠,乞降綸言(lúnyán帝王詔令的代稱),將除蔓草。先帝自存寬厚,為掩瑕疵,昭容覺事不行,計無所出。上之,請擿伏(tī fú指揭露隱秘的壞事)而理,言且莫從;中之,請辭位而退,制未之許;次之,請落發而出,卒刀挫釁;下之,請飲鴆而死,幾至顛墜。先帝惜其才用,慜(mǐn“愍”,哀憐)以堅貞,廣求入腠之醫,才救懸絲之命,屢移朏魄(fěipò新月的月光),始就痊平。表請彰為婕妤,再三方許。暨宮車晏駕,土宇銜哀。政出后宮,思屠害黎庶;事連外戚,欲傾覆宗社。皇太子沖規參圣,上智伐謀,既先天不違,亦后天斯應,拯皇基于傾覆,安帝道于艱虞。昭容居危以安,處險而泰。且陪清禁,委運于乾坤之間;遽冒鈷鋒,亡身于倉卒之際。時春秋四十七。皇鑒昭臨,圣慈軫悼(zhěn dào痛切哀悼),爰適制命,禮葬贈官。太平公主哀傷,賻贈絹五百匹,遣使吊祭,詞旨綢繆。以大唐景云元年八月二十四日,窆(biǎn下葬)于雍州咸陽縣茂道鄉洪瀆原,禮也。龜龍八卦,與紅顏而并銷;金石五聲,隨白骨而俱葬。
其詞曰:巨閥鴻勛,長源遠系,冠冕交襲,公侯相繼。爰誕賢明,是光鋒銳,宮闈以得,若合符契。其一。
瀟湘水斷,宛委山傾,珠沉圓折,玉碎連城。甫瞻松槚(jiǎ茶樹),靜聽墳塋,千年萬歲,椒花頌聲。其二。
墓志四側在整體聯珠紋框內減地線刻十二生肖,襯以纏枝忍冬。附墓志銘譯文:
道之玄妙,在于觀摩天地變化將其抽象為具體;氣之惟精,在于利用天地造化將其規律識辨運用。如同把泥土團揉燒鑄成為精美的器物,準確把握各種配料、用量、制作過程及所有條件,才能做到極致。道和氣不能完全在人身上具備,具備于人,那么這個人就是光耀前世,絕于后世的人,這種人千年才能出一個。
(墓主)婕妤姓上官,隴西上邽(今甘肅天水)人也。她的先祖為五帝之一顓頊高陽氏的后代,該祖所生的后代中,有知名的楚國上官大夫,因以官為姓,一直傳承,便有了復姓上官氏。該祖所生的女性中,著名人物有漢代昭帝皇后。上官氏世代有顯赫人物,相繼之不絕。(婉兒)曾祖父上官弘,在隋朝滕王府中擔任記室參軍、襄州總管府屬、華州長史、會稽郡贊持(贊治,因諱李治)、尚書比部郎中,還與觳(hú)城公吐萬緒平息江南,授通議大夫。學富五車、文采熠熠。穿上華服入朝,便是堂堂大夫,佩著寶劍出征,蕩平江南敵寇。掃除國之不祥。(婉兒)祖父上官儀,歷任唐朝晉王府參軍、東閣祭酒、弘文館學士、給事中、太子洗馬、中書舍人、秘書少監、銀青光祿大夫、行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追贈中書令、秦州都督、上柱國、楚國公、食邑三千戶。大海波濤洶涌,山陵巍峨高峻,當作木料用時,可做良弓,當作金屬用時,可為兵刃。廣泛采頡文海,即使不好的也會搜盡,一時文庫典籍顯得不夠他用。文章表述如同煙霞繚繞,講史論經趨于頂峰極盛。在朝堂上踴躍參政議政,獻計獻策,同僚們都仰慕其品德。在官場上和同道中,問候和看望者絡繹不絕,在繁華的庭堂中高風亮節照耀他人。富裕而不揮霍,身貴更重交情。深受皇帝的寵幸,詔書制敕堆滿了華麗的書屋,他沒有別的什么留給子孫后代,惟有收藏的印刻與奏章批文堆的到處都是。(婉兒)父親上官庭芝,供職左千牛、周王府屬,做人與集物有祖傳的愛好,有士族一流人物的冠冕。在皇帝前處理要務惟命,盡侍奉之責,不輕易談個人的觀點。在朝臣議事之庭,坦誠表達自己的想法。巍巍然如同高大的樹木,顯大國風度;昂昂然若難以駕馭的千里之駒,耀家族厚望。然而,可能是運數已至,罷官解袍獲罪,近臣頓離殿堂,遠囚即陷詔獄,以謀反從犯之罪被處死刑。雖然追封黃門侍郎、天水郡開國公、食邑三千戶,但葬于荒郊野外,連棺材都沒有,事后秘藏不宣,只待青史評說。

上官婉兒天資淑慧,賢明如有神助。她在詩海文苑中徜徉,汲取精華營養,享受人生樂趣。她以翰墨作為勞動的機杼,織出令人嘆服的錦繡文章。婉兒十三歲入宮被封為才人,有杰的聰慧天賦,應急之智快于星火。當初先帝消除混亂局面,恢復正常秩序后,革故鼎新,救民于水深火熱,行天之道通政暢令。神龍元年,婉兒被冊封為昭容。當時因韋后亂政,欲動搖皇權帝基,與奸臣相互勾結,欲立安樂公主為儲君。安樂公主私下聯結,想與奸臣為朋黨共謀。婉兒知情向皇上泣血死諫,掏心置腹,請求皇帝下旨,鏟除亂黨。先帝一味寬容忍讓,不使家丑外揚。婉兒進諫不成,無計可施,便想出上中下三種對策。上策,揭露檢舉韋后等的陰謀和壞事,以動其心,但皇帝未能納言。中策,請求辭去后宮職務,隱身而退,但仍沒有得到準許。其次,又請削發為尼,帝命奪刀不許。下策,當殿飲鴆求死,幾乎倒斃在金鸞殿上。先帝愛憐其才,且同情其堅貞,急令御醫診治,這才挽回一線懸命。期間幾次生命垂危,魂游體外,如此反復,后得調養痊愈。眾臣請封婕妤,再三勸告,婉兒方受。后來先帝被韋后下毒崩命。大唐失主,天悲地哀。韋后陰謀得逞,朝堂全面攝政,屠殺無辜生靈百姓;隨后勾結外戚,意欲篡位奪權。就在這時,李隆基立決兵諫,用武力智取亂局,既不違背天命,也順應朝野上下的意愿,拯救唐朝基業于傾覆之際,維護國家秩序回歸至穩固之間。昭容身處險境但鎮定自若,遇危機而心泰然。在異常復雜的局面中,應對處置各種變故,運行在宮廷斗爭的風口浪尖,徒遭不幸而殞命,時年方四十七歲。后來皇帝明鑒,予以平反昭雪,圣上痛切衷悼,按朝規制誥,厚禮安葬并予追封。太平公主哀念傷情,捐贈百絹五百匹,派人祭吊,悼詞哀婉凄切。婉兒于大唐景云元年八月二十四日安葬在雍州咸陽縣茂道鄉洪瀆原,盡其殯禮。龍龜八卦相陪,與紅顏常埋于地下;金印器樂隨身,與白骨同入于墓穴。
悼詞曰:名門望族,傳承久遠,世代官宦,公侯相連。一生賢明,盡顯光輝,宮闈有幸,身名并俱。這是一。
婕妤離去,若瀟湘斷流,高山傾頹,又如璧折寶損,傾城玉毀,空望塋前茶樹,靜聽芳冢風聲,千秋萬代,贊美淑名。這是二。(注:上官婉兒墓志銘全文及譯文整理自昭陵博物館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