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最大石庫門群建業里改造惹爭議?專家:沒按規劃執行

經過8年改造,上海最大的石庫門群建業里將于2017年3月以石庫門別墅型酒店的形式對外開放。根據上海市規土局對于建業里保護改造項目的回復,項目是經過論證和審批,程序上符合條例規定和相關要求。
不過,參與該項目評審的專家12月20日向澎湃新聞(www.usamodel.cn)記者表示,建業里保護改造項目并未完全按照原定規劃要求實施復建,而是重建。這意味著推倒、重建后的建業里外貌已與規劃要求中的有所不同。
現狀:商戶陸續入駐

12月20日,澎湃新聞記者在上海建國西路上看到,建業里沿街的商鋪已陸陸續續有商戶入駐,內部正在裝修。通往建業里內部只開放了一座大門,門口有保安把守,示意非工作人員不得入內。
保安告訴記者,建業里內部不僅將有商品房出售,還將開設酒店,預計2017年3月對外開放。當記者試圖進入時,保安稱,以前有游客好奇進去拍照,結果被裝修建筑物砸傷,現在外人都不讓進,只有裝修公司的人員可以出入。記者注意到,目前正在裝修的公司為上海廣廈集團有限公司。
根據項目改造方公開的資料,建業里建成于20世紀30年代初,是徐匯區衡復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的一部分,也是上海市第二批優秀歷史建筑。該石庫門群分為西弄,以及東弄、中弄兩個部分,總占地面積約1.8萬平方米,前后共有22排連體石庫門住宅建筑260套,規模比新天地、思南公館、田子坊、步高里都要大得多,是上海最大的一片里弄式石庫門住宅建筑群。改造前,建業里內的居民總共253戶3000多人。

爭議:中弄、東弄拆除后復建
自2003年起,建業里居民開始陸續搬離,東弄、中弄在整體搬遷過程中,建筑嚴重破損,部分建筑只剩外墻。到2008年,改造工程開始啟動,建業里這一位于上海市中心最大的石庫門建筑群落一直大門緊閉,也一直備受關注。該改造項目的爭議頗多,其中一個爭論的焦點就在于是否需要推倒復建。
“你把一大片都拆了,這叫保護嗎?重建就叫保護嗎?沒有說把房子拆了,然后還冠冕堂皇說我在做保護,這種拆除重建的方式,跟保護的原則肯定是背道而馳的。”12月20日,上海交通大學建筑文化遺產保護國際研究中心主任曹永康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認為,“保護”是在保護對象存在的基礎上才能談論,而今建業里中弄、東弄原建筑已不復存在,“如果在保護對象的周圍或者是地下做什么,那么就是本體還在,就是可以探討的。”
“建業里這件事情的關鍵,并不是它有沒有翻建。我認為風貌區翻建房子并不是違法的事情,但問題是它有法律身份,它是一個保護區。如果要改造,你要先申請消耗,就這個建筑是不是已經不是文物了,你能不能夠舉證,你需要把這個(文物)身份去掉,改造才符合法律。”中科院院士、同濟大學建筑系教授常青12月20日向記者表示,自己當時沒有說建業里保護項目是一個成功的案例,“我質疑了他的拆除復建”。
規土局:改造項目經過論證和審批

雖然爭議頗多,建業里保護改造項目依然經過了反復論證與審批通過的整個過程。12月20日,在建業里外面的宣傳板上,記者看到“CAPELLA”字樣的商標,據上海徐房集團官網顯示,2015年 8月25日,徐房集團與新加坡嘉佩樂集團(CAPELLA)就“建業里”酒店項目合作完成簽約。
改造方上海衡復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朱勁松曾接受新聞晨報采訪時表示,改造前的建業里一幢多戶情況十分普遍,260棟房屋內,居住了3000多人,長期超負荷使用。尤其是東弄與中弄,經過了不同程度的大修小修,內部木結構出現開裂與霉爛。
參與該項目評審的專家之一、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筑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王安石表示,建業里拆除復建通過審批的原因有二。
“由于拆遷過程復雜等原因,建業里內部分建筑損壞嚴重。其次是因為希望恢復石庫門原有的‘獨門獨戶’居住形態,如果要保留‘獨門獨戶’,那么就意味著需要符合住戶的實際需求,設置地下停車庫場所,所以當時是專家組的判斷是,同意把這里(建業里部分建筑)拆除、復建。”王安石表示,當時拆除的要求是,原有的石庫門構建的主要部件和一些包括磚瓦等材料,要盡可能地收集、編號,按照建業里建筑的歷史原狀,以及原有的空間格局恢復。
12月20日,上海市規土局相關負責人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根據《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筑保護條例》的第三十九條規定,依法確定的優秀歷史建筑不得擅自遷移、拆除。因特殊需要必須遷移、拆除或者復建優秀歷史建筑的,應當由市規劃管理部門和市房屋行政管理部門共同提出,經專家委員會評審后報市人民政府批準。
對于建業里項目,該負責人表示,項目大約在2003年開始啟動,持續的時間比較長。對于項目的實施,期間也有專家及相關人士也提出過各自的意見和建議,但是整個項目是經過論證和審批的。“根據建業里內部的不同情況,制定了不同的方案,并報市政府批準,之后也履行了規劃審批手續,程序上是符合條例規定的和相關要求的。”
參評專家:復建實施過程與規劃有偏差
如果建業里保護改造項目的方案完全按照程序審批并通過,為何爭議仍然不斷?澎湃新聞此前曾前往探訪,發現改造后建業里的外立面基本保持原貌。徐房集團相關負責人也曾回應稱,建業里中弄、東弄的建筑外部結構和排間距都是根據當年圖紙復原的,只不過增加了地下室。但記者經過深入調查,發現事實并非如此。參與、組織建業里改建項目評審的專家王安石認為,該項目的爭議在于建業里在實施已審批的改建規劃過程中有所偏差。
“原來建業里的整個方案包括審查、審批都是我在主持的。”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筑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王安石12月20日表示,改造后的建業里外貌已與規劃要求中的有所不同。
“包括外部的粉刷、形態,都有變化。另外,要求他使用的部件,后來實際上沒有好好利用,一些主要部件沒好好用,原來(規劃中)的復建的形態就變化得比較大,是不應該的。”王安石表示,后來專家們也因此對規劃實施過程有意見,“我們同意你拆除以后復建,不是新造,而是復建,復建的概念就是要按照原來的建筑的形態,以及原來空間的格局布局,另外盡可能的使用原來的材料,新的材料要和它相近,這是一個大的原則。這樣一搞就等于拆除了新造。”
“當時叫他們使用的主要是一些石庫門的主要部件,例如門頭、門頭的材料,另外就是有一些石庫門的線腳,拆下來的一些比較舊的磚,在主要的部位,可以利用的還是要利用、裝飾。使用的建材,包括這個磚也應該按照它原來相似的同類材料進行復制。”但是王安石表示,實施方并未按照要求實施項目。
項目改造未按要求實施,究竟誰應該負責?
王安石認為,雖然當時建業里項目由波特曼和花旗銀行主導的,但徐房集團占30%的股份,在這其中本身就有處分權利。“政府有很明確的批復要求,專家委員會又有意見,那應該要監督他們(波特曼與花旗),從這個角度,是有些失職的。”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