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在多倫路,一家小書店隱而生 | 555 Project
在多倫路,一家小書店隱而生 | 555 Project 原創 故事捕捉者們 三明治 收錄于話題 #555 Project 63個內容


文 | 黎明
編輯 | 依蔓
2020年,羅頌的小書店終于落地多倫路,挨著公啡咖啡,得名公啡書社。兩家店彼此獨立,卻又不無聯系。這是羅頌和妻子的第一家書店,時隔二十年,他們又回到了多倫路。
“你猜猜我們的書店選址在哪里?”妻子忘不了那天羅頌眼里的光,透露著神秘,又帶著呼之欲出的喜悅。
“是多倫路!”
妻子差點驚叫起來,時光倒回千禧之初。她穿著時髦的高跟鞋,和羅頌牽著手在剛改造完的多倫路壓馬路。雙腳被磨出了泡,雙眼卻止不住在燈火輝煌間流連。中華藝術大學最難忘懷,紅墻灰瓦的建筑設計兼具古典與摩登,而這里也成了所有故事的起點。

多倫路是“填”出來的,原為一條河。一面是國民黨,另一面是共產黨,中華藝術大學在另一面。九十年前,風起云涌,左聯陣地的旗幟插進了中華藝術大學的土壤。一時間,舊時里弄景云里聚集了數十位后來名垂青史的文學巨匠。
弄堂隱蔽,在犄角旮旯里縱橫交錯。這片弄堂現在隱身于多倫小區,中華藝術大學遺址也坐落于此。一根根竹竿從窗口伸進對面的樓,掛滿了花花綠綠的開衫、棉毛褲。幾代人都這么生活,在磚墻壘立的窄巷里看陽光漏下的光斑,數著盆栽抽芽、開花的日子。
魯迅也逃不了這般市井的生活。世人皆知魯迅愛進公啡咖啡,卻不知魯迅也會和鄰里拌嘴。多倫路原住民的祖輩和魯迅是鄰居,在他們眼里,魯迅就是個吵不過鄰居的“家伙”,哪里會想到一句“俯首甘為孺子?!背蔀榱藗魇澜浀?。同樣,若是站在郭沫若故居下,抬頭看那舊跡斑駁的窗,陽光斜進軒窗的一刻,也能想象郭沫若再次連讀“晨安”的激動。
在多倫路,歷史之所以鮮活,是因為離柴米油鹽近。這些故居不會被鐵柵欄層層圍住,它們現在有新主人,是普通的人在普通的房子里過著普通的生活。白底紅字的手寫理發店店招依然停留在上世紀,弄堂原住民口中那些名人的奇聞逸事都固守著1930年的記憶。毋論奇聞逸事的真假,這些“神仙”似的人物總是被祛魅了的,是有趣的、普通的、可觸摸的。
文學大家被世人隱去的一面,在歷史的回眸中被翻出來,比如魯迅給梁實秋寫絕交信。生氣的魯迅、開心的魯迅、憂愁的魯迅······都是在多倫路上真實生活過的魯迅。他居住在巷子的最深處,度過了生命中的最后十年。
左聯之后,多倫路確實不一樣了。

二十年前,羅頌妻子一下子迷上了多倫路散發出的人文氣息,“我的直覺告訴我這里有故事”。
再踏足這條路時,羅頌妻子的眉頭微皺了一下,“我覺得多倫路有些沒落了”。街上散落著一些古玩店,大多是門簾緊鎖,難得見一家開門,也是大門半掩,往里瞧一眼,老板油光锃亮的頭型、微微隆起的肚子和閃著金光的手鏈還保留著過往文玩市場的榮光。不過,這里終究算不上熱鬧——明媚的周六,十點的多倫路上多是穿著整套睡衣從弄堂里踱步出來曬太陽的爺叔,下午兩三點的光景,也多是舉著相機到處游走的攝影愛好者。
羅頌妻子也愛在書社門口曬太陽。來了一位女人,就在隔壁咖啡館的室外坐著,聲音奇高,和她攀談。我在書社里挑書,沒見那女人的樣子,只是把對話聽得一清二楚。
“我每周六送我兒子來這里學書法……我家住在黃浦”“我家小孩不需要我擔心學習,我們家長心態好了,他反而更愛學習了”……攀談間,我可以勾勒一位母親的畫像——注重教育、疼愛小孩。
在多倫路,這樣的家長不在少數。羅頌妻子常年看店,總能碰上父母帶著孩子路過書店便來轉悠。要說這里到底有什么吸引家長的,可能是多倫路上那家有名的二手書店——名著書店,也可能只是因為“這里氛圍好”。
到底還是左聯的發源地,多倫路對中國文學愛好者、民國時代發燒友有著致命的吸引力。這對于經營書社的羅頌來說,是好事,也是挑戰。他永遠無法根據客人的穿著打扮判斷對方的身份、職業,更無法貿然判斷對方的閱讀品味,他唯一確定的是,能走進這條街、走進這家書社,一定“無人不識字”。
從去年開始,書社總有一位老人光顧,他穿了一件洗得發白的工裝,羅頌妻子甚至覺得有些“破衣爛衫”的感覺。老人一待總是很久,每次走都會提走五六百的書,而公啡書社書籍的均價才四五十。羅頌妻子看他是個退休工人,便邀請他以后來店里看,也省了筆書費。老人是萬萬不答應的,他有書上做批注的習慣,一定得買回去,他怕把書弄壞。直到有天,老人的女兒幫他來書店提溜書,羅頌夫婦才知道他是華東師范大學的教授,居住在附近,家中藏書已有萬冊。
“我以后要少來你們書店,每次都要買那么多書,都要變’窮書生’了!”老人沒有其他特殊的愛好,唯愛讀書,他的花銷大抵都是買書?!澳銈冞@兒有很多我在外面從來沒見過的書,電子書也找不到的”。老人的這句話說到羅頌心坎里了。
羅頌在圖書行業摸爬滾打二十年,之所以自己單干獨立書社,是因為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售賣淹沒在書海里的滄海遺珠。他定期去出版社倉庫翻書,一本本翻閱,這個過程是“戰戰兢兢”的,一怕錯過好書,二怕選出來的書給不了顧客深度的閱讀體驗,貽笑大方。羅頌遇到過太多考究的書迷,“這個地方好像有個磁場,總能吸引來奇奇怪怪的人”。
有位老頭找到羅頌說他翻到一本大學醫學教材,里面有很多錯誤。羅頌反駁說“你又憑什么說人家的教材錯呢?”老頭掏出一本和李時珍相關的藥材書說,“你看這中醫這么講,教材里西醫又那么寫,你說到底是哪本說得對”。還有一位喜歡坐在書店里給羅頌講《毛選》,他也不扯上綱上線的理論教條,全說自己怎么把書里的內容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從家風家選講到社會現象。
這些人都是周圍的居民,羅頌夫婦愛和他們攀談,哪怕在書社里聊一下午,他們也樂意?!皬乃麄兛谥?,你能學到很多東西,這確實和我們來之前想得不一樣”。

沒來多倫路之前,很多人都告訴羅頌夫婦要做好心理準備,因為“據說多倫路的居民很難搞”。公啡書社之前,多倫路上有一家漢服店,只要一搞漢服活動,就會接到附近居民的擾民投訴,后來也不知道是什么時候搬走的,總之是“多倫路的居民不好惹”。
公啡書社開了快一年,又趕上魯迅140周年的誕辰,大大小小的文學活動書社辦了不少,可一件難搞的事都沒被羅頌夫婦碰上。羅頌夫婦饒有興致地分析,“這里的居民可不是市井小民,都是素質極高的人”。這里的居民要么就是安土重遷的原住民,要么就是對左聯、魯迅等頗有研究的學者。他們對于知識的熱情與包容又在重塑這個街區的樣貌。
羅頌妻子無疑是被“重塑”的一員。在經營這家書社之前,她是名會計。而現在,如果她不說,沒人能覺察出她的老本行。每來一位顧客,她便如數家珍般介紹展柜上的書。沒顧客的時候,她在書社兩小時就能翻完一本書,絕版的、未絕版的,她都看了個遍。這個展柜上的書籍平均一個月就會徹底更新一次,書社沒有庫存,不見的書都是賣掉的。
她最喜歡一本講鄔達克的書,鄔達克的上海建筑也是她愛上上海的理由之一。不光愛書,她還會“追星”,追學術大牛。羅頌經常會邀請一些學者來做書社開講座——羅崗、毛尖、劉擎……說到劉擎的時候,她的雙手不禁合十,指尖貼著下巴,頭歪著微笑,雙腳有一瞬間的微晃,“劉擎老師的聲音太好聽了!我是他的迷妹,而且他講得也好,能學到很多!”
羅頌看著妻子嬌俏的模樣,也忍俊不禁。不過,他已經習慣和這些學者打交道了,真正讓他意外的是“這一年里,來書社最多的人群是青少年”。
羅頌從來沒想過這么一個學究氣十足的書社會吸引這么多青少年。有一場紀念魯迅的文學活動,青少年的寄語都貼不下事先準備的展板了,羅頌夫婦把它們一張張收進了一個粉色文件袋。里面有一個小朋友用拼音寫成的一句話,“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有學生是被“玩壞”的魯迅表情包“騙”過來的,不過她們想了解魯迅是認真的。三個女學生一到書社就問羅頌有什么推薦讀的魯迅作品,《朝花夕拾》《吶喊》自不必說,羅頌還給她們推薦了和魯迅真正生活有關的書籍。
魯迅,是多倫路無法繞開的話題。走出書社,能看到一群小學生穿著統一的制服跟著搖小旗的老師走,老師在跟他們講魯迅。這是多倫路的特色文旅路線,50元就能在幾百米的行走中了解一百年前的歷史。
羅頌看著這些小朋友,常有些感慨,他想到多倫路上的另一些歷史建筑——窗子破了但沒人修繕的古老建筑、中式風格的天主教堂、格格不入的上世紀大院……他說:“希望我能靠書社為多倫路的文化承續做一些小小的貢獻”。


文 | 槳學今
編輯 | 依蔓
2020年對于中國的線下書店而言不是好過的一年。從南到北,從烜赫一時著名連鎖品牌到隨處可見的路邊小店,持續的疫情成為壓垮很多書店的最后一根稻草。
也是2020年,在入行書店近20年后,土生土長的上海人羅頌做了個很多人看來逆勢的決定:在多倫路文化街開一家獨立書店。21年1月書店正式開張,依著曾經名震滬上乃至華語文化圈的公啡咖啡館而立,取名為公啡書社。
羅頌在寶山長大,父親是志愿建設寶鋼的老中專。和那個年代的很多知識分子一樣,他的父親閑暇之時喜歡和鄰居客人談論人文歷史,耳濡目染,羅頌也逐漸養成了對人文歷史方面的興趣。
26歲那年入行,羅頌轉眼已經在書店行業深耕了20年。他經歷了中國書店從追求“大而全”到追求“體量和品牌效應的連鎖書店”的時代變遷,在書店方方面面的平衡上比大多數人都有發言權。

由于距離居民區太近,從多倫路剛建成為一條歷史文化街開始,商鋪和周邊的居民就不停有小摩擦。這是老街區新建的常見問題,羅頌還在幸福集薈工作時,住在黑石公寓及周邊的居民也曾經反映過周末游客和書店活動帶來的噪音干擾到了生活。很多羅頌書店圈的朋友也給他的選址敲了警鐘,他也曾經預設過可能與街區居民產生的這樣那樣的沖突,但隨著書店開張營業,羅頌反而很輕松的找到了自己與當地居民間相處甚至成為朋友的平衡。
不同于開在商業地產里吸睛的連鎖精品書店,公啡書社面積不大,能夠展陳的書籍數量很有限。比起新時代白領們的社交空間,公啡書社更是景云里和周邊居民們的書房。羅頌深諳不同類型書店的生存之道,對公啡書店這樣一家小店來說,想掌控成本,難度不是在體量有多大,而是服務的精準性,找到周圍的人要看什么書。
這片街區的主人并不像很多小說和文學作品里的市井小民一樣不讀書、不看報;相反的,這些可能從爺爺輩就在多倫路的文人墨氣熏陶里長大的居民有著很高的文化素養,方圓一公里內也有非常多的學者和教授。有位華師大的退休老教授是公啡書社的常客,每次都五六百塊錢的;也有很多居民會拿著自己的書到書社來,和羅頌分享討論自己的研究成果。羅頌說,“別看穿的破衣爛衫的,很多居民家里藏書萬冊以上”。
在這條路上開店遇到的人和事兒,讓已經是熟手的羅頌依然在選品上戰戰兢兢,他深知,在這里,只有真的好的內容才能說服鄰里,才是能被買賬的好書。

多倫路的靈魂仍然是周樹人。
越來越多的人對魯迅和左翼聯盟產生了興趣。羅頌原以為對這段歷史感情興趣的都是老年人,但今年他辦了一場魯迅展,來了非常多的學生。
通過不斷和青年人溝通,羅頌發現大部分來多倫路的游客都不“認識”魯迅,他們是來這里尋找魯迅,探討他到底是個什么樣人。中學課本里的《再別康橋》和《你是人間四月天》就似乎把徐志摩和林徽因說的一清二楚,但提起魯迅,學生們更多覺得他是個大神——神不在人間。
公啡書社為青年人們提供了更全面了解魯迅的橋梁。
羅頌和一些生活在景云里的老先生很熟絡,這些在祖輩們關于魯迅和梁實秋的四次絕筆信的玩笑和趣事間長大的人比更多年輕人了解魯迅更好玩的一面,了解他會和別人吵架,會搞不清楚柴米油鹽醬醋茶中的生活瑣事?!按罄蠋煛痹诰霸评镒呦律駢?,變成了鄰里間一個普普通通的人。這些封存在多倫路居民代代相傳的故事里的更豐滿的魯迅從居民處匯聚到公啡書社,羅頌又通過對魯迅的宣傳,讓這些有煙火氣的段子和故事走出魯迅研究圈,讓更多青年人了解到魯迅是個很好玩的人,不光是一個“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钡纳?,也是個會和朋友翻臉,跟鄰居互嗆的周樹人。
羅頌開始思考魯迅的精神和態度到底是什么,并且該如何應用于當下社會的生活場景,指引更多的年輕人。畢竟如果離開當下,任何所謂的精神都是無法傳承下來的。他找到了自己的朋友,研究了30年魯迅魯迅紀念館館長一起開始鉆研這個課題:“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钡聂斞妇裨撊绾芜\用于現代社會?作為時代公知,魯迅是如何表達思和把握表達思想的尺度的?
在絕對意義上的亂世,魯迅既充分展現了自己的棱角,也沒有影響到自己的生活。他去世時,蔣介石政府撥款十萬大洋為其籌備葬禮;毛澤東也曾給予“文有魯迅,武有朱德”的極高評價。能在對立的政治勢力間游刃,一方面大老師確有真才實學,另一方面,如何既不因言獲罪又能表達己見,也是當代學生和青年人可以向魯迅學習的地方。
要自己活下來!不能把自己折騰死了

羅頌曾在中國獨立書店的標桿——季風書店工作過。
在季風,每周的新書選品會上每位員工要提報至少十本書,在了解書內容框架的基礎上還要給出為什么要選這本書的理由。季風書店的創始人嚴搏非老師對選品的嚴格要求讓羅頌鑒別好書的能力快速提高,也為他自己經營書店打下了選書基礎。
而有更深影響的,是羅頌對季風書店的經營模式的思考。
羅頌說,嚴搏非老師“不是個經營型的天才,是個學者”。嚴老把季風的書架分為三類:學術、淺層、大眾。羅頌說,被嚴老歸為“大眾”,時常放在角落里的書,往往是季風銷售業績最好的類目。而在中國科幻風開始流行時,羅頌和其他書店成員曾經花了一年時間才說服嚴搏非老師把《三體》擺上書架。
季風也時常會辦文化講座,面向所有公眾開放。為保證公益性,講座不收取任何門票,唯一的收入來源是在講座現場售賣分享者的書。最開始請來的嘉賓都是刷嚴老面子,連差旅費都不給;到后面店員們說服嚴老開始支付嘉賓講師費,愿意來分享的專家和作者才逐漸多了一些。
羅頌回憶每次講座都能有100人左右出席,其中也有不少湊熱鬧的觀眾,就是在座位席打個卡,拍個照,消磨個時間。在他看來,哪怕講座每個人只收20塊錢,不但能留下真正對文化感興趣的人,也能至少把嘉賓的差旅費成本覆蓋。
“季風讓我知道怎么做理想型的書店又活下來?!碧簧虡I化,思維過于自由的書店只能成為精神的烏托邦,但把公啡書社當成自己收入來源的羅頌,在更努力的平衡理想執念與現實盈利的天平。
比如市面上非常多講魯迅的人文社科的書,到底該在公啡書社里賣哪本,都是羅頌在長期跟居民有意無意的交流積淀下來的判斷。在這里想宣傳魯迅,不一定是魯迅他到底寫過什么文章,因為不少居民都已經爛熟于心;而魯迅不為人知的一面,他的衣食住行和處事為人才是這條多倫路與他最深的牽絆。
而在書店運營上,多個類型書店的工作經驗讓他完全打開了運營思路。書店不再是一個個簡單排列的書架,而是一個情感堆積的空間。羅頌以書為起點,在公啡書社策劃了一系列文化講座,未來也會建設自己的多倫路城市行走線路。當然,一切活動都有由會計出身的羅頌夫人測算過成本,設置了一定的報名費用。
雖然在選品和經營上最大程度去保障盈利,但唯獨在“客戶買不買”這件事上,羅頌和夫人沒有強求。他們也時常會遇到在書店里談天說地兩三個小時卻一本書都不買的客人,但公啡書店沒有不買書不準看不準交流的規矩,兩人也把這種交流當成是對自己的精進和豐富。
公啡書社像是有著神奇的磁場,吸引著同道中人。
關于「多倫鏡像工作坊」


在今年的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中,三明治將與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聯合,通過立足社區的線上、線下工作坊活動,邀請曾經/現在生活在多倫路,或受到多倫路影響的創作者,接力共創,重現多個世代在多倫路的生活空間,讓現在與鏡面中的過去交疊,呈現出多個時空下多倫路上人們的生活軌跡。
閱讀“多倫鏡像”系列工作坊更多作品
· · · · ·

「多倫路 共生志」展訊簡介
閱讀“多倫鏡像”系列工作坊更多作品
上海的城市更新已經由城市更新、城市再發展的階段逐步邁入“社區鄰里復興”的階段。在政府的引導下,以社區微觀層次為工作空間,協調機構、居民、工作者、在地企業以及藝術創新力量,圍繞著“人”打造可持續發展的社區公共空間和社會網絡,營造宜業宜居的社區文化,共同打造“15分鐘社區生活圈”。
2021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虹口區社區樣本展《多倫路 · 共生志》,展覽將圍繞社區培力與社區營造的理念展開,以展覽為文化載體,記錄、激發、暢想多元群體共生的理想社區愿景。通過“項目Project+展示Display+活動Activity”三條線索進行社會策展。展覽呈現東照曉亭、李白烈士故居、恒豐里、木刻講習所等一批社區微更新項目與案例,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的藝術介入社區實踐“行走多倫”計劃,《聲音碎片Acoustic Fragments · 15》錄音系列作品,充分解讀人與社區、生產與自然、公共與共有之間的社會關系。“共生志”學術論壇系列和《多倫鏡像 Reflection of Duolun》寫作工作坊系列將在展覽同期舉辦,促進在地知識生產與交流。
展覽媒體聯系:media_susas@163.com
原標題:《在多倫路,一家小書店隱而生 | 555 Project》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