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郴障科技有限公司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院士報告廳|吳碩賢:建筑規(guī)劃設計如何做到低碳和人性關懷

吳碩賢/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教授
2021-12-08 14:56
來源:澎湃新聞
? 全球智庫 >
字號

本文系由深圳創(chuàng)新發(fā)展研究院、博研商學院、深圳企聯聯合深圳市綠色建筑協會、深圳市注冊建筑師協會、深圳市房地產協會等共同主辦的“科技創(chuàng)新院士報告廳”第八期內容。11月11日,著名建筑技術科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吳碩賢做客科技創(chuàng)新院士報告廳,圍繞“綠色建筑規(guī)劃設計中的聲與光”發(fā)表演講。

以下內容根據吳碩賢院士演講實錄整理,未經講者審訂。

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吳碩賢

最近國家很重視碳達峰和碳中和,強調節(jié)能減排。我認為,建筑領域是節(jié)能減排的大戶,我們要達到雙碳的目標,一定要重視綠色建筑。

先從能源來談,近年來我們國家發(fā)展了很多核電,但是核電占能源的比例不到5%。而我們建筑的運行能耗——也就是我們平常的空調、采暖這些,日常運行能耗就占到25%,跟核電的比例一對比,就知道建筑的能耗很高。而且建筑能耗不光是運行能耗,還包括建筑材料本身及其運輸等等,綜合來看可能占到半壁江山。

我們知道建筑上的一磚一瓦、一鐵一石都是能源的固化物,生產和制作過程中都要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比如,每生產1千克水泥要排放出0.8千克二氧化碳,每生產1千克鋼會排放出2.23千克二氧化碳。每生產1平方米瓷磚會排放7.38千克二氧化碳。所以我們每平方米中等住宅樓所使用建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就達到300千克。

此外,建筑物的建造以及日后的拆除過程中還將產生大量的廢棄物,所以建筑本身是資源跟能源的固化物。如果我們要減碳,就要少拆除既有建筑。當然,現在也提倡限高,對高層建筑這些要加以限制。

跟我們城市規(guī)劃有關的固碳問題,比如說綠化,樹木、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可以固定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根據氣候變化委員會認定,森林中每立方米的樹木每年可以固定0.95噸的二氧化碳,所以綠化也是減少二氧化碳對策中最有效最經濟的辦法。其中以生態(tài)復層為佳,就是指大小喬木灌木跟花草密植而成的綠化區(qū),二氧化碳的固定量最高達到每平方米1200千克;闊葉大喬木次之,大概達到每平方米900千克;其它喬木再次之,大概是每平方米600千克;而以草坪、草花花土固碳量最低,每平方米只有20千克。我們做城市綠化的時候,要注意喬木跟生態(tài)復層,少搞一些草坪花圃這些。

從這里可以看出,我們推行綠色建筑可以減少大量碳排放,同時推行綠色建筑還可以提高我們居住的品質,朝著健康居住、健康建筑發(fā)展。

我們不僅推行綠色建筑還要推行綠色社區(qū)跟綠色城市,所以我談的第一點跟規(guī)劃有關系。 

講座現場

一、應將“大音希聲 大象無形”列為城鄉(xiāng)規(guī)劃的重要哲理,在城鄉(xiāng)規(guī)劃中發(fā)揮指導作用。

“大音希聲”就是無聲音樂中的停頓跟靜謐,“大象無形”就是指虛空白,我們在規(guī)劃中要注意無形的問題。

建筑是凝固的音樂,我們不難從音樂這種流動的藝術中希聲的重要性直接推及在建筑學與規(guī)劃學這種空間設計規(guī)劃的藝術中無形跟留白的重要性。從微觀來講,建筑的“無”就是我們跟實體相對的,這個實體就是墻柱樓板這些,是建筑的空間,這是我們生活的空間、容器,所以高明的建筑師非常注意圖底關系,一張建筑的平面圖通常用黑顏色或者是藍顏色標記地基、墻體等實體,稱為圖,用留白的方法來表現空間稱為底。所以高明的建筑師,不僅要設計這些實體,而且要設計空間。

從中觀和宏觀來講,我們在城鄉(xiāng)規(guī)劃中要注重留白的手法,所謂的城市中留白就是要注意留出足夠的戶外空間和未開發(fā)建設的土地和空間,并合理加以分布。這跟作曲家考慮樂譜的休止是同樣重要的。所以我們的規(guī)劃師如果高明,他不僅要規(guī)劃這些建筑實體、建筑群,還要規(guī)劃留白留在哪里,留多大,空間的布局是什么樣的。這樣我們空間的藝術有節(jié)奏、有美感。

這些未開發(fā)的空間可以是山巒、河川、湖沼、濕地、池塘,可以是森林、公園、果園、園林等綠地,甚至也可以是田野和農地,它們具備防災減災的功能,可以作為城市泄洪儲水的區(qū)域,可以補充涵養(yǎng)城市的地下水,可以作為災害發(fā)生的避難地。這是我們提倡“海綿城市”的緣由。為什么有些城市一下暴雨就洪澇?這跟留白不夠有很大的關系。

我們的綠化本身可以固碳,我們的留白就是要給這些綠化騰出空間。建筑的實體,墻、樓板、柱子,這些都是能源跟資源的固化物,我們對這些建筑的實體要加以控制,非必要不要建得太多,也不要大量拆除。

這些留白的空間還具備保護環(huán)境的功能,有助于緩解溫室效應、防噪降噪形成安靜的區(qū)域,防塵凈化空氣;還具備生態(tài)功能,可以作為有利于生物生長和遷徙的處所和廊道,有助于微生物的多樣性,形成良好的生態(tài)系統(tǒng);還具備自給自足的功能,能夠給城市居民糧食果蔬的必需品,城市作為一個復雜的巨系統(tǒng),有輸入、有輸出,過去城市很多是靠輸入維持居民的必需品,輸出很多垃圾,現在我們提倡城市做到部分自給自足,生產居民需要的部分果蔬糧食等等。

同時這些留白給居民提供旅游休閑鍛煉身體的處所,以及給青少年提供接觸自然的場地和機會。這點非常重要,現在我們城市青少年很少有接觸自然、接觸動植物的機會,這對他們人文情感的培養(yǎng)跟擴大知識面很不利。

有了這些自然空間和未開發(fā)的土地,我們的城市將更低碳、更環(huán)保、更宜居、更具備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潛力。

我曾經去看過西南一所新大學的校區(qū)規(guī)劃,已經建成了,有5千畝土地,看了以后我覺得規(guī)劃有點問題。因為他把5千畝土地一次性規(guī)劃,這些建筑星羅棋布擺得滿滿的,這樣戶外的空間顯得有點擴散,將來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余地都沒有了。在我看來,他這個建筑群應該比較集中地布局,多一些留白跟空地,將來還可以有二期、三期的發(fā)展。所以這個規(guī)劃思想是要注意留白的問題。 

二、應將“漸入佳境、流連忘返”列為景觀環(huán)境設計的重要法則

在景觀環(huán)境規(guī)劃設計中,將引導人們漸入佳境并使之流連忘返作為重要法則,體現了中國古代重視含蓄內斂的美學追求與傳統(tǒng)。

中國古代的園林,總是在入園部分布置一些較狹窄的空間,作為過渡區(qū)或緩沖區(qū),取得欲揚先抑的效果。比如著名的蘇州園林拙政園,當年設計本著“凡入門處必小委屈,忌太直”的理念,將入口設計得曲折幽深,這些古典園林的內部設計,也講求避免觀賞者入園后一覽無余,將全園的風光盡收眼底,而是通過曲折迂回的觀賞路線,利用一些假山、土丘、障壁、花壇或植物起到局部遮擋和屏蔽的作用,讓游客漸次觀賞到園區(qū)各處景點,直到最精華的部分,這就是人們常常說的曲徑通幽,達到“山窮水路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我們看到不少廣場、戶外空間的環(huán)境景觀設計,有一些為了追求視覺效果,為了追求宏大氣派,采取過于曝露、直白的手法,將面積很大的戶外公共空間設計得讓人一覽無余,毫無懸念,這些廣場景區(qū)的戶外公共活動空間,或者以噴泉、或者以大型雕塑作為視覺中心,采取規(guī)則的幾何圖案劃分空間,使得視線的穿透性極強,毫無私密性可言。

由于缺乏引人入勝的設計,令偌大的空間缺乏人氣,游客大致瀏覽便匆匆離去,使空間利用率低下,殊為可惜。我們很提倡“節(jié)地”,但是這個不是節(jié)地的設計方案,幾百畝一覽無余,一去幾分鐘看完了,人們就不愿意在這里逗留。

我們出于舉辦群眾性集會和大型活動,或者營造莊嚴紀念性場所的需要,某些廣場可以用這樣的空間,但是一般的戶外活動空間,尤其是園林景區(qū)的設計,應該多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fā),以取得讓人群能在其中流連忘返作為設計目標。我覺得這跟我們節(jié)地也有關系,幾百畝地這么沒有人氣,本身就是空間的浪費。 

三、在景觀環(huán)境規(guī)劃設計中,除了重視“空間性”設計外,還應注重吸取與實踐中國古典園林的“時間性”設計理念

要注重空間性與時間性兩個維度,過去我們規(guī)劃師和設計師比較重視空間性的設計,往往忽視了時間性的維度,我們要充分利用我們的設施,不僅要注意空間,還要注意時間的維度,使得處處時時美好,這也是提高景觀跟人居環(huán)境品質很重要的方面。

過去古典園林的設計營造就比較重視這兩個維度的結合,時間的概念可以劃分為各種尺度,例如以一天為周期來劃分,可以分為晨昏、旦夕,以一年為周期有春、夏、秋、冬,還可以有更宏觀、更微觀的尺度,例如關注建筑全壽命周期的變化以及關注小時乃至分分秒秒的變化,這種時間性的設計,就是力求使得我們的建筑環(huán)境在不同時段都有良好的效果。

我們還要注意動植物尤其是植物不同季節(jié),或一天中不同時刻產生的香味變化等等,比如在春桃、夏荷、秋桂、冬梅,代表了四季不同的觀賞植物的典型,在園林中雜植桃李、荷藻、丹桂、臘梅等植物,或者分區(qū)種植這些植物,就形成四季不同的觀賞經典。還要天文跟氣象變化的因素,掌握他的規(guī)律,這些氣象的變化有時間性和周期性,跟我們人居環(huán)境的設計一樣,密切地考慮這些景觀的變化。例如康熙所題的避暑山莊三十六景里面就有“云帆月舫”“西嶺晨霞”“錘峰落照”“南山積雪”“梨花伴月”及“無暑清涼”等等,可以看到四時不同的景觀。

《紅樓夢》里面的空間跟時間性的設計是互相的聯系和統(tǒng)一,我們觀賞景觀的時候有一個時間的過程,可以從《紅樓夢》十七回的描寫看得很清楚,有一個時空的序列,進入園門,里面一帶翠嶂,越此,是一段曲徑通幽的“羊腸小道”,再過去是“沁芳亭”,然后是“瀟湘館”;再過去是“稻香村”;此后,“轉過山坡,穿花度柳,撫石依泉,過了荼蘼架子,入木香棚,越牡丹亭,度芍藥圃,到薔薇院,傍芭蕉屋里盤旋曲折”,才到“蓼汀花淑”。再過去方是“蘅蕪院”及“怡紅院”。其它景點的匾額上,題有“梨花春雨”“桐剪秋風”及“荻蘆夜雪”等等。在蓼汀花淑景點中,還考慮到暮春花落的特征,注意在花園附近設置溪流,以形成落花流水的景觀。在路徑的安排上,蜿蜒曲折,形成有前奏、有過渡、有高潮、有收束的空間序列。這種開、承、啟、合的空間系列,正對應游覽過程的時間性序列,令游人享受到步移景異、漸入佳境和回味無窮的心理效果。 

四、應將“人”列入景觀及景觀設計之要素。

因為我們作為社會的人有這樣一個共性,往往就喜歡看看他人及其活動,有時也樂于作秀,有被他人所觀看、所欣賞的意愿。但我們通常的園林書籍在論及景觀或景觀設計要素時,經常見物不見人,并未明確將人及其活動列入景觀及其要素來展開論述。

中國傳統(tǒng)的山水畫中,固然有純粹的山水風景畫,但不少山水畫中,也常畫有人物。可見,在山水畫家心目中,“人物”也不啻是一種景觀的元素。例如,隋朝著名畫家展子虔的《游春圖》,既畫出疊翠之青山與融融之湖水,也畫有士人策馬山徑,駐足湖邊,仕女泛舟水上等人物形象,頓時使得山水景觀生機盎然。宋代馬遠的《寒江獨釣圖》,既畫出浩淼的水面與孤舟,又畫出獨釣之釣翁,同樣把人物作為景觀之要素,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

為了進一步體現以人為本的規(guī)劃理念,要把人跟他的活動列為重要的要素,設計景觀場所、園林場所的時候,要設置供人“作秀”的這些臺地、這些場所,還有群眾能夠觀賞的地方,要使得群眾能夠加入這個活動區(qū)。這些都是以人為本的設計,我們的設計要充分理解人的行為。 

五、應當重視“聲景學”的研究,將聲景理念與噪聲控制相結合,創(chuàng)造良好的人居聲環(huán)境,營造城鄉(xiāng)美麗聲景。

聲景、鄉(xiāng)景和光景。過去我們對視覺景觀比較重視,往往忽視聲音的問題。所以,我強調,一定要重視聽覺關懷,改善人居聲環(huán)境的問題。

聲音是非常重要的,聲音跟人類最重要的器官有關,一個是口舌作為發(fā)音器官,還有我們的耳朵作為聽覺信息接收的器官。而且我要強調的是,人類進化有200多萬年的歷史,實際上作為現代人大概只有不到20萬年的歷史,人類文字的發(fā)明只有5千年的歷史,過去我們經常以文字的發(fā)明作為文明史的開始,我覺得這是有問題的。因為在文字發(fā)明以前,我們的音樂跟語言就存在很多年了,以萬年來計。在沒有文字作為信息交流的渠道跟文明傳承媒介的時候,我們的聲音就是信息交流和文明傳承唯一渠道。

我們的樂器發(fā)明得很早,比方說早在新石器時期早期就發(fā)明了很多樂器,例如從山西襄汾陶寺北兩周農耕文化墓地,出土了龍盤、黿鼓跟特磬類的禮樂器,在陜西出土的陶瓷號角,在河姆渡出土的管哨角哨,以及河南舞陽出土的骨笛,這些都有5千年到9千年的歷史了,比文字的發(fā)明要早很多。

另外我們有很多少數民族并沒有文字,比如苗族、侗族,還有世界上好多土著民族沒有文字,能說他們沒有文明嗎?他們是靠音樂、靠語言來進行信息交流跟文化傳承,比如侗族的大歌就是很明顯的例子。

我這里特別強調,人居的聲環(huán)境是不是良好安靜,跟我們能不能實現創(chuàng)新型國家的戰(zhàn)略有非常大的關系。我們古代有很多的書院,岳麓書院、白鹿洞書院、嵩陽書院都是建在安靜的深山老林里面,過去讀書人要潛心求學,他的思維要走得深走得遠,一定要在安靜的環(huán)境里頭。“寧靜致遠”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人類的思維主要是靠意識流來進行,所謂的意識流就是我們在心中默念的語音流,我們沒有發(fā)出聲音,但是我們在思考的時候是用默念的語音流來思考。我們思考的過程就是聆聽心聲的過程,我們深入思考的時候特別害怕受到噪聲的干擾,害怕受到有信息內容的聲音的干擾。如果我們沒有安靜的書桌,就沒有辦法使我們的思維走得深走得遠,我們就出不了大的思維成果、創(chuàng)新成果。

現在我們的人居環(huán)境比過去惡劣得多,公共交通、電氣設備的發(fā)達,使我們產生了很多高分貝的噪聲源,像交通噪聲、工業(yè)的噪聲、電器的噪聲,所以我們的聲級分貝比過去高得多。現在各地環(huán)境保護的投訴案件,噪聲的干擾經常是占第一、第二位的,所以我們要加強對人居環(huán)境聲環(huán)境的改善問題,要重視對13億人民的聽覺關懷。

怎么樣改善我們的人類聲環(huán)境,首先要改善我們在室內的聲環(huán)境。我們有好多是聽音的場所,包括音樂廳、歌劇院、報告廳、會議中心,住宅也是要重點保護改善聲環(huán)境重要的處所,我們要做好這些室內聲環(huán)境的改善,做好隔聲的設計和振動的設計,要做好專門的設計,使得我們很好地欣賞語言跟音樂的藝術。

我們對聲環(huán)境的改善,總結來講就是八個字,就是“嘉則收之,惡則屏之”。

我們在城鄉(xiāng)規(guī)劃當中要做好防噪聲的規(guī)劃,這里面一個原則,無論是宏觀、中觀、微觀,我們都要注意區(qū)分熱鬧區(qū)、緩沖區(qū)跟安靜區(qū)。我們現在不可能把所有這些高噪聲的設備都去掉,但是我們可以從規(guī)劃設計里頭注意區(qū)分聲音的梯度,就是不要到處吵,吵的地方讓他吵,有過渡區(qū)、緩沖區(qū)等等。我們有不少噪聲的預測軟件,可以很精確地描述我們的噪聲圖,包括空間、高度和廣域的噪聲度。還要做好室內聲品質的設計。

過去我們聲學界對聲學的研究主要重視聲波作為物理現象的一面。重視聲音的頻率、響度,有所忽略聲音社會學意義的方面,忽略了聲波所攜帶信息對人感受的作用。目前國際聲學界的研究范圍,已經從傳統(tǒng)的環(huán)境聲學與建筑學向聲景學擴展,而后者強調聲音作為信息交流與文化傳承主要媒介之一具有審美價值,強調人對聲音的感受與評價,除了受聲波的物理特性影響外,尚受到聲音所攜帶的信息,即聲音的意義以及聽者的社會身份等社會因素的影響。比如,聲音到50分貝就應該要控制,但是聽交響樂的時候80分貝才覺得過癮,所以要考慮不同的場合。

人類在長期進化的過程當中一直跟動植物為友,所以人類習慣并學會欣賞自然界各種的聲響,包括風聲雨響、泉流飛瀑、潮漲汐落等等,以及松風竹韻還有各種鳥唱蟲鳴等等。

目前國際上很重視聲景學的研究,重視人居聲環(huán)境的改善,聲景的營造。各種重要的刊物和雜志,還有各種重要的國際會議都定期有聲景的專題。

倫敦、都柏林、斯德哥爾摩、安特衛(wèi)普、里斯本、柏林等城市也相繼大力推行聲景行動。歐洲科技合作組織(COST)還建立了歐州城市和鄉(xiāng)村聲景聯盟,由23個歐州國家以及7個歐洲以外的國家和地區(qū)(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韓國、中國和中國香港)共60多個機構組成,參與者包括研究人員、建筑師、聲學顧問、軟件開發(fā)人員以及政策制定者;聯盟項目從特定角度解釋不同國家和文化的聲景多樣性,強調必須采取新的多學科研究方法,促進跨學科、跨地區(qū)以及研究與實踐的交融。

聲景的營造成為我們應對城市噪聲,提升城市公共聲品質的一個積極的手段。我們過去對噪聲都是強調從物理上把它削減控制,現在我們認為這個聲音也是一種資源,我們要區(qū)分不同的場合,有一些地方可以利用人所喜歡聽到的這些佳音來改善這些噪聲。

例如在英國謝菲爾德市中央火車站站前廣場,設計者用一道不銹鋼雕“鋒刃”,作為阻隔交通噪聲的屏障,同時其面向廣場一側順表皮流下清水,提供人們喜愛的流水聲。廣場上還建造一處噴泉,各種水景在此提供了一場聲景“音樂會”,悅耳的水聲有效地掩蓋了交通噪聲。建成后的實地調查表明,水聲成為廣場里最引人注意的聲音。這一成功的聲景實踐案例揭示了使用更積極的手段對抗噪聲污染的可能,使用聲景元素可創(chuàng)造高文化價值空間、減少噪聲煩擾度、提高使用者的愉悅感。

柏林的Nauener Platz廣場也實施了聲景干預設施,包括沿一條主要道路安裝的石籠墻,以減少道路噪聲,同時設置了數個“音頻島”,集成了人們喜愛及需要的自然聲音,不但幫助民眾擺脫交通噪聲的干擾,還使地域內需要被聽到的聲音得到重視。通過聲景漫步和訪談法評估證實,民眾在重新創(chuàng)造的新環(huán)境下得到了較好的聲景體驗。

瑞典馬爾默市中央廣場也開發(fā)了St. Knuts Torg 聲景干預項目,在廣場上安裝了用常春藤覆蓋的屏障,通過擴音器增加森林的聲音,形成一個改進了聲景的“涼亭”。

我們要注意噪聲的控制,另外要注意聲景的營造跟保護。聲景要有地方特色,有歷史特色,有民族特色,使得我們的聲音環(huán)境能夠更多樣化,更為當地老百姓所喜聞樂聽。

聲景漫步,實際也是我們欣賞聲景的一種活動,一種旅游的項目,就是把一個地方有特色的這些聲音景點串聯起來,讓人們去欣賞。

我們要呼吁對人居聲環(huán)境的關注,對聽覺關懷的關注,重視聲景學的研究,把聲景的理念跟噪聲控制相結合,創(chuàng)造良好的人居聲環(huán)境,營造城鄉(xiāng)美麗的聲景。這也跟保留鄉(xiāng)愁有很大關系。 

六、應當重視有關的“香景”的研究,努力營造有利于健康和審美體驗,留住鄉(xiāng)愁的人居香環(huán)境。

香景有人翻譯成smellscape,也可以成為“鄉(xiāng)愁”。過去五感以視覺為中心,忽視了來自聽覺、嗅覺以及觸覺等其它感官的體驗,從而給現代景觀設計帶來了不可避免的缺失。

20世紀80年代中期,加拿大地理學家Porteous借鑒“聲景”(soundscape)提出了“香景”(smellscape)概念,將通過聞香體驗到的景觀稱為“香景”。由于嗅覺體驗與記憶緊密結合,以香味為契機容易喚起以往的記憶,因此,香景也與鄉(xiāng)愁息息相關。香還具有提神和鎮(zhèn)靜等作用,從古至今,與世界上很多宗教儀式和活動密切相關,例如,佛教中的佛國國土就稱為“一切香集”,可見佛教對香體驗的重視。

花木香氣屬于園林空間的記憶性景觀之一,對于空間塑造和促進空間感知有重要作用。在中國傳統(tǒng)園林中,花木香氣作為重要的虛景,營造了園林的“象外之境”,增強了園林空間的感染力。

在長期的造園實踐中,中國傳統(tǒng)園林積累了大量應用植物營造香景的豐富經驗。縱觀中國傳統(tǒng)造園史,香景雖未形成系統(tǒng)的營造法式,但從造園的相關文獻仍可以注意到,香景豐富了園林中的感官體驗,使園林審美更富有層次。

中國傳統(tǒng)園林自濫觴之始,香景植物就是其重要的構成要素之一。先秦、秦漢時期園林應用大量具有實用價值的芳草香木。《詩經》中就有關于梅、梧桐、苕(凌霄)、椒(花椒)、諼草(萱草)、蕭(香蒿)、荷、蕑(澤蘭)、勺藥(芍藥)、郁金(郁金草)等眾多香景植物的記述。《楚辭?離騷》中亦載有眾多香景植物。濃烈的香氣襯托園林之宏麗、江山之壯觀。

蘇州拙政園也有以香景為主題的景點,如遠香堂、香洲、聽香深處、雪香云蔚亭及月香亭,分別以欣賞荷香、白梅香與桂花香為主題。《紅樓夢》大觀園中也有蘅蕪苑、稻香村等香景景點。明清江南園林應用梅、桂、竹等香景植物,通過“鋤嶺栽梅”“叢桂繞亭”“結茅竹里”等造景手法,營造出“香雪海”“天香亭”“竹香庵”等以梅香、桂香、竹香為欣賞主題的佳構不勝枚舉。這些與詩畫互滲、互為境界的植物香景,構成了園林良好的嗅覺環(huán)境。

中國傳統(tǒng)香文化對日本產生重要影響。鑒真東渡時帶去日本很多香木和香草,既可以作為藥用,也可熏香,品香文化開始在日本佛教人士和皇室貴族中盛行。平安時代日本人已經重視欣賞庭園植栽的香味。《源氏物語》里面出現了很多這些香木的花卉。

目前研究香景文化和科技在國際上廣受重視,日本環(huán)境省在2006年發(fā)布了一個《感覺環(huán)境的城市規(guī)劃》,就列舉了熱、光、聲音及香重要因素,著眼于香味環(huán)境的感官體驗。

各國的學者也分別對各自國家有特色的園林香景開展了很多研究,例如有人研究伊斯蘭園林的氣味等等,還有人研究中世紀末印度拉賈斯坦邦的花園香景,還有“拉比時期”對猶太花園和植物的文獻研究,他們發(fā)現玫瑰花的香氣是最有代表性的氣味。

還有研究18世紀的別墅花園“草莓山莊”,有人對花卉中的一些香氣進行化學成份的研究,包括芳香醇、芳樟醇、順式茉莉酮、鄰氨基苯甲酸甲酯,二溴鄰氨基苯甲酸甲醛等等。

“氣味漫步”是一種欣賞香景的方式。香的保健功能也受到了國內外的重視,例如有人研究松樹的純林地的揮發(fā)性的物質怎么樣使人產生舒適感。美國有一種康復花園,也是跟養(yǎng)生、跟健康有關的,他們研究里面的聲光的元素,還有香的元素的作用。還有人研究松林的氣味對大腦的活動跟自主神經系統(tǒng)來研究他們的變化,發(fā)現松林的氣味有助于提高人的情感判斷力和感染力,還有研究熏衣草對交感神經興奮的作用,所以香的文化也是一大塊值得研究的,對于我們改善人居環(huán)境的品質,對于我們的健康有很重要的作用。 

七、應當重視“光景學”的研究,使得光景學與傳統(tǒng)的建筑光學和照明工程學相配合,共同營造良好的人居光環(huán)境。

光景學(Lightscape)是我提出的,屬于視覺景觀。它是一個很特殊的方面,由光源和光影的變化構成的景觀,或者是光影、光源變化引起的強烈的視覺變化,這是單獨列為光景。

這也是構成鄉(xiāng)愁的重要因素,注重光景的設計和營造對在人居環(huán)境規(guī)劃設計營造中進一步強調地域性,民族性和歷史性,具有重要的價值。尤其對具有歷史街區(qū)傳統(tǒng)的村落,我們現在在搞振興鄉(xiāng)村,各地在建設特色小鎮(zhèn),三景可以作為一個重要的內容來考慮。對于旅游區(qū)和風景園林的光環(huán)境的設計與營造,具有特殊意義。

光景可以分為自然光景與人工光景兩大類,自然光景是由自然光源在一定環(huán)境中形成的光景,包括日光、月光、星光、極光、熒光以及磷光等等。人工光景是指主要由人工光源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中所形成的光景。

中國古代就十分重視光景的欣賞與營造。諸多文化典籍、營造實踐及民俗傳統(tǒng)都涉及光景。例如賞日就引起古今中外民眾持久而廣泛的關注。欣賞日出、日落極具美學價值。

我為什么要提“光景”新概念跟創(chuàng)造“光景學”新學科,也是受到《詩經》的啟發(fā)。我是先研究聲景的,我寫了一篇《詩經》中的聲景觀,發(fā)表在建筑學報學術論文刊物上,然后在研究《詩經》過程中發(fā)現有大量的描寫光景的內容,所以由此及彼就提出了“光景”這樣的一個概念。

欣賞天光、湖光與雪光,還有極光。極光也是自然界非常精彩的奇觀,我們古籍《山海經》有關于極光的記載,他叫“燭龍”,北歐的芬蘭、挪威和冰島都是欣賞北極光的好地方,極光是他們國家旅游很重要的一個景觀。

特別值得一提的光景是螢火蟲所形成的,螢火蟲這種動物對生態(tài)非常敏感,生態(tài)要是不好它是不會生存的。螢火蟲其實在古今中外尤其對于兒童有很大的吸引力,杜牧的《秋夕》詩就有“陰落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日本東京郊外的辰野町,就巧妙的利用自然環(huán)境和林川優(yōu)勢,打造“螢火蟲”童話公園,成為有名的旅游景點,吸引眾多游客前往觀賞。

剛剛談的是自然光景,下面談人工光景。

一個是賞火,火可以分為燭火跟其它的可燃物燃起的篝火火把等等。此種觀賞燭光、火景的傳統(tǒng)至今仍保留在許多少數民族,乃至包括某些地區(qū)漢族的民俗中,諸如“火把節(jié)”“篝火晚會”與“燭光晚會”等。

再一個是賞燈,我們中國有很多賞燈的習俗,像中秋跟元宵都是賞燈的佳節(jié),中國的傳統(tǒng)上制燈的工藝非常高超,現在很多制燈的工藝失傳了,我們過去的制燈工藝非常漂亮非常精細。有各種的燈,荷花燈、紙船燈、走馬燈、孔明燈,不僅可以掛在建筑、庭院、樹梢,還可以逐水漂泊。還有賞漁火,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的詩句,“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班歌聲到客船”,這里面有光景也有聲景。秦淮河的光景,在朱自清的散文中有精彩的描述《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

位于臺北市東北郊區(qū)50分鐘車程的九份鎮(zhèn),就提出“越夜越美麗”的旅游發(fā)展戰(zhàn)略,當地的百姓沿著蜿蜒的山路,張掛錯落的燈籠,形成老街溫馨懷舊,流光異彩的夜景來吸引有客。離日本大阪79公里外的和歌山城,也利用當地的特產竹子,發(fā)展起主題節(jié)慶“竹燈夜”,在山城中心點亮8千多盞竹燈,擺放各種美麗的圖案,形成令人印象深刻的獨特光景。

建筑中的光景很多,像哥特式教堂五彩玻璃的玫瑰窗,形成了建筑的光景。所以光景也是建筑設計一個很重要的手段。日本的建筑大師安藤忠雄是一個運用光的大師,代表作“光之教堂”,在實墻上開設十字形的窗洞,讓陽光從洞中射入,這是日本著名的建筑之一。

隨著現代技術的發(fā)展,LED燈和激光、三維全息投影、激光水幕電影、音樂燈光噴泉、焰火、無人機等等,我們創(chuàng)造光的景觀可能性更大,這方面也有很多可以創(chuàng)新的地方。所以我們應該注意保護傳統(tǒng)模式的基礎上利用新的技術推陳出新,創(chuàng)造更加美好的人居環(huán)境和景觀。

我這里還想說一下,我們提倡光景學的節(jié)能減碳的意義。過去我們比較熟悉的就是夜景照明,很多人叫“光亮工程”,這種工程有一點問題,當然促進夜生活商業(yè)繁榮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它過于強調亮度,這樣一方面會干擾我們人跟動物的生理節(jié)奏。因為我們過去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動物也是基本上這樣。晚上我們比較喜歡比較暗的環(huán)境。如果光景設計太亮晝夜不分,對人的健康有影響,還造成光污染;同時,對節(jié)能也不利,發(fā)電在能源里頭占12%的比例,所以我們要盡可能地節(jié)能減碳的話,要盡可能要減少人工光,要多用自然光。

過去的照明設計還有一個問題是,比較千城一面沒有特色,我們現在強調光景就是要把光作為一個景觀的元素我們來欣賞,所以這個景觀的元素就跟地方的特色、跟民俗的傳統(tǒng)就有很大的關系,我們要設計出有獨特的光景,我們要挖掘傳統(tǒng)、我們民俗的傳統(tǒng)。

另外我們強調光是欣賞,所以我們過去的照明有時候是為了工作、為了閱讀、為了安全需要。但是我們作為光景學,我們是作為欣賞的一個景觀,所以不是特別強調它的亮度跟照明,有時候我們還要降低這個背景的亮度。比如我們要欣賞熒光,螢火蟲本身的光就很微弱,我們要欣賞星光,夜景要欣賞星光,這時候,就不能背景太亮喧賓奪主了。

我們提倡光景學,要努力要求提高我們照明設計師的藝術、營造的水準,不光是人工光景還有自然光景,來改善我們人居的光環(huán)境,提升我們人居的品質。

我剛剛已經講了我們傳統(tǒng)上有很多的景觀都是三景合一。比如西湖,有聲景,有“南屏晚鐘”、“柳浪聞鶯”;有香景,有“十里荷花三秋桂子”“曲院風荷”;還有光景,“三潭印月”、“平湖秋月”,都是三景結合。

古典園林中,比如我們的蘇州園林,也有“留聽閣”“聽雨軒”“聽松風處”“聽櫓樓”等等這些聲景,還有“雪香云蔚亭”這些香景,還有“聽香深處”,這些香景,它也有光景,

我們提出“三景”,就是要擴大我們的視野,使我們改善我們人居的品質。沿著這方面發(fā)展我們也可以創(chuàng)造出大量的,跟我們的設計、規(guī)劃、材料這些都有關系的設計,比如我們要改善人工的采光,就要發(fā)明這種擴散光的一些構建,還是有反射光的這些遮陽設施,都可以發(fā)展。

(整理:王苗米。標題為編者所加)

    責任編輯:田春玲
    校對:張亮亮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

            反饋
            克拉克娱乐城| 百家乐娱乐分析软| 百家乐官网那里玩| 英皇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百家乐怎么投注| 棋牌室装修效果图| 2402 房号 风水| 葡京百家乐官网玩法| 网络百家乐官网赌博视频| 百家乐手机壳| 财富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六合彩免费图库| 中国百家乐官网澳门真人娱乐平台网址 | 百家乐官网投注必胜法| 百家乐路单| 百家乐官网稳赢投注| 水果机定位器| 百家乐官网推荐| 真人百家乐官网好不好玩| 大发888 dafa888 大发官网| 百家乐永利娱乐城| 太仓市| 手机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赌百家乐官网庄闲能赢| 星子县| 注册娱乐城送体验金| 威尼斯人娱乐城信誉最好| 百家乐手机投注| 百家乐官网庄闲路| 石家庄市| 水果机游戏机| 网上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百家乐官网网站程序| 娱网棋牌下载| 威尼斯人娱乐场图片| 百家乐庄闲点| 高楼24层风水好吗| 至尊百家乐规则| 百家乐官网真人博彩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百家乐官网庄家抽水的秘密| 百家乐官网投注法减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