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刷”出來的好評?違法行為!《反不正當競爭法》《電子商務法》明確禁止
剛過“雙11”,又迎“黑色星期五”網購大促,各大電商平臺激戰正酣,商家、品牌紛紛加碼,消費者剁手買買買。但采訪中發現,電商平臺上仍然存在刷單刷好評現象,以虛假信息吸引消費者下單購買。“刷單”行為到底為何屢禁不止?記者昨天對此進行了采訪。
“近段時間,我手機短信上除了商家廣告,邀請我給有償刷單、點贊的信息也不少。”市民郭先生對記者說。不單是廣撒網請人刷單,一些品牌為了給網上的門店沖銷量、刷好評,甚至直接找到專業公司,來進行刷單操作。一網店賣家對記者坦言:“剛開店的時候為了把銷量提升上去,讓數據更好看,我們幾家情況差不多的店就互相下單,后來還邀請顧客幫忙,虛擬購買、評價。”家住南開區的王阿姨也表示,自己網購茶葉的店鋪邀請她幫忙刷單,讓她下單幾款茶葉后,再用微信給她退款,然后寄給王阿姨一點樣茶,并要求在收到樣茶后,給下單的商品進行圖文好評。

商家暗箱操作后,帶來的虛假數據和評價,讓消費者在選擇商品時很容易被誤導。在電商領域管理越來越嚴格的今天,刷單現象為何屢禁不止?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網絡零售部主任、高級分析師莫岱青表示,在電商平臺上,排名決定了銷量,如何通過刷單的手段搶奪其他廠商的流量,如何在競品中勝出,是市場競爭中,對銷量極度渴望的寫照。對于入駐電商平臺的商家,一般都會絞盡腦汁將自己商品的銷量沖上去,最起碼要打造一兩款“爆款商品”出來。因為商家覺得如果安安分分去營銷,不僅時間成本高,而且效果也很難快速顯現。這一行為屢禁不止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比如利益驅使、隱蔽優勢帶來的違法成本低、電商平臺處罰力度不夠等。
“刷量、刪差評、虛假評價等行為首先損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此外擾亂了電商行業正常的交易秩序,構成了不正當競爭。”莫岱青表示。刷量產生的泡沫數據不僅會讓一些劣質產品得逞,而且對行業大數據、平臺大數據和廣告效應也會產生誤導,甚至還會影響相關部門的決策。任何虛假的數據,對真正尊重游戲規則的電商從業者來說都是一種極大傷害。電商平臺中只要存在刷單、買評論行為都是違法行為,在《反不正當競爭法》以及《電子商務法》中都是明確禁止的。也有專家曾表示,刷單這一問題的解決不能僅靠法律規定,還需要消費者、平臺、執法部門的共同努力和配合才能從根本上解決。
來源 | 今晚報
作者 | 鄭妍
責編 | 電商發布采編中心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