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交通大整治道路秩序改觀,央媒解讀交警的那些“小發明”
【編者按】
上班堵,下班也堵;平時出門辦事堵,假日出游還是堵……很多大城市的車流猶如蝸行牛步一般,讓人叫苦不迭。到了晚上,道路上的紅色剎車燈連綿不斷,比路燈還要密集。人們常發出這樣的感嘆——“大城市的道路擁堵,還有救嗎?”如何從根本上緩解交通壓力,解決交通擁堵問題?我們通過解剖地方治理擁堵的創新實踐,對話相關專家學者,希望大家集思廣益,共同幫助政府部門出謀劃策。
人民日報11月9日消息,上海是我國第一大城市,擁有430余萬輛機動車、650余萬駕駛人、近1000萬輛非機動車。想象中,“堵”應該是這個城市的常態。但令記者沒想到的是,近日的一個晚高峰期間,驅車行駛在上海的馬路上,不僅沒有“寸步難行”,反而可以保持一定速度,“比起過去,上海交通變了樣,好多了!”許多市民告訴記者。據了解,上海市自今年3月開展交通大整治以來,道路交通秩序明顯改觀。據上海市交通委綜合評估,市區主干高架路、核心商圈擁堵時間日均減少1小時以上,高峰時間公交專用道普遍提速1倍以上。
緊抓交通違法整治,立足道路挖掘潛力
正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如今的城市道路上都有標志標線、人行道、紅綠燈等,它們是司機駕駛的指引,是交通秩序的保障。但是在很多地方,隨意變道、亂停車、闖紅燈等仍然屢見不鮮,一個“自私的、不守規矩的沖動”往往就會造成一場交通意外、一個大面積擁堵。“我們深入調研分析發現,城市道路交通擁堵這一表象多是因為交通秩序混亂,而在后者的各種成因中,交通違法行為占30%以上。”上海市公安局交警總隊總隊長邢培毅說。
上海市緊緊抓住“整治交通違法”這個“牛鼻子”,立足道路交通自身的改善,挖掘車輛通行的潛力。據了解,上海在市區和郊區城市化地區劃分責任區,每個責任區設立一個交警大隊,對應若干街道和派出所,目前共整合形成了84個責任區大隊,細化責任落實到每一個片區、每一個民警。
“交警不再僅僅是站在路口指揮交通,還要在一定區域內流動起來,只要是看得見的違法,都要管都要罰。”上海市公安局徐匯分局副局長何鶴說,“我們還推行隊所聯勤制度,協調派出所民警參與交通執法管理。后者依據執法授權承擔部分交通違法查處、視頻取證移交及非道路交通事故現場處置等職責。”
針對違法停車,完善禁停標線,出動吊車直接拖離;針對違法變道,加裝電子警察,設置警示牌曝光……半年多時間,上海市堅持見違必糾、糾違必處、處罰必嚴,連亂鳴號、不系安全帶、開車打電話等原來見怪不怪、取證困難的“小違法”也得到了有力查處。“依法不嚴管,管了也沒用。鳴號、不系安全帶等看似小事,其實是大事,如果把這些難管的小事都管住了,大的違法行為才不敢做。我們還注意到嚴管不依法、會有后遺癥,明確要求交警執法的嚴格規范公正文明。”上海市徐匯區交警支隊一大隊大隊長余璐說。
大整治開展以來,全市道路交通事故數、死亡人數、受傷人數同比分別下降24.27%、13.62%、46.69%,其中機動車違反交通信號、超速行駛引發的事故數分別下降70.23%、65.08%。為了進一步確保道路交通的平安有序,上海市人大目前正在積極推進《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條例》修訂,交通違法信息關聯個人征信應用、嚴重交通違法行為與居住證辦理掛鉤等一批“重磅”措施有望出臺。
強化科技創新,向交管精細化要動力
如今,“路面警力多了”是上海市民的共同感受,但這會不會只是一陣風?能不能做到精準治理、無一紕漏?上海市副市長、公安局局長白少康表示,“交通大整治沒有時間界限,要堅持不懈”,同時向科技借力是此項工作的另一重要思路。
馬路上車流滾滾,一聲刺耳喇叭響起,原先根本無法認定是哪輛車發出的。如今這個看似“無法完成的任務”已被警方征服。記者站在某個路口看到,附近的電子屏上不時顯示違法鳴號車輛的號牌,執勤交警手機上同步收到4組照片:鳴號車輛的具體位置、喇叭聲源模擬圖、車輛近景和車牌特寫。
這略顯科幻的場景是上海市公安局開發的“違法鳴號現場查處輔助系統”的實際應用,基于定位狙擊手位置的聲吶監測手段,對一定區域內機動車違法鳴號行為實時采集。借助這一“神器”,大整治開始僅半個月就成功查處違法鳴號近3000起。
在上海市公安局交警總隊辦公室,科技處處長桑志剛饒有興趣地介紹了不少“小發明”:
——創新升級“電子警察”功能,運用視頻圖像識別分析、以圖搜圖等技術,捕捉開車打手機、不系安全帶等違法行為,目前全市已建成使用5400余套,明年將達到1.8萬套。“以往電子警察抓拍違法行為,幾天后才會告知違法者。如今為了避免違法者在同一地方反復違法,同時對其產生即時警示作用,我們開通使用了交通違法即時告知短信平臺,違法者2—3分鐘內即可接到告知短信。”
——深挖大數據運用,通過擁堵預警系統、智能交通管理系統等,對交通擁堵、違法行為等進行預警,實現警力科學配置。“我們還開發了針對暫扣、注銷、吊銷乃至毒駕的失格駕駛人違法行車分析系統。發現可疑車輛、司機后,只要通過該系統進行人、車、證的快速關聯、比對分析,就可判斷是否是失格駕駛人。一經查實,立即通知就近交警采取監管措施,截至目前已查獲失格駕駛人146人。”
科技運用越充分,管理精細化程度越高。在上海市靜安分局的大數據平臺上,每個車輛都會緊跟著一個動態框,一旦發生違法行為,框的顏色就會根據違法類型立即發生變化。“這是我們自主研發的智能抓拍系統,通過視頻智能化建模,自動識別記錄違法行為,截至目前在全區21個路口推廣,共抓拍各類機動車交通違法13.4萬余起,至今未發生一起投訴。”上海市公安局靜安分局李健處長說。
共建共治,形成營造暢通交通環境的合力
行駛在上海的道路上,我們不僅能看見很多違法曝光牌,還能看到很多高架橋護欄上懸掛有電子顯示欄,上面既有交通安全標語,也有實時天氣、路況和附近可停車情況等。上海市正在抓住道路環境的每個細節,實現交管服務的最大化覆蓋,努力讓市民享有一個暢通有序的交通環境。
“實踐證明,交通大整治不能是交警的單打獨斗,必須遵循共建共治原則。”據上海市整治辦副主任張玉學介紹,針對道路交通的“先天不足”,公安交管會同交通、城建等部門大力推進交通基礎智能化、系統化建設,新增單向通行道路45條,優化調整擁堵路段交通信號配比,更新完善全市范圍的交通標志標線……
其中,針對停車難及其造成的交通擁堵,上海市教育、衛生等部門組織300余家學校、醫院等開放內部停車資源,向社會提供停車位2.5萬余個。“過去,瑞金醫院門口一直是擁堵的重災區。如今在轄區派出所的協調下,周圍居民小區開放白天空閑車位,停放醫院工作人員的車輛,醫院停車位全部提供給患者及家屬,大大緩解了交通壓力。”黃浦分局交警支隊民警陳杰主說。
對于交通秩序的“后天破壞”,上海市著力從群防群治尋求突破。“請依次填寫姓名、性別、聯系方式,并上傳小于100M的拍攝視頻。”上海市交警總隊工作人員介紹交通違法視頻舉報平臺,操作非常簡單。據了解,自今年5月以來,群眾共舉報28000余條交通違法信息。
“群眾舉報也是普法守法的過程,有利于共同營造暢通有序的交通環境。”據桑志剛介紹,下一步,集成違法舉報等多項功能的“上海交警”APP也會上線。
(原題為《上海這樣治理“擁堵病”》)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