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人民日報刊文談城市治堵:越是難越要迎難而上
人民日報11月9日消息,如今,交通擁堵已經成為很多城市居民的心病,以至于每逢節假日,“不出門”越來越被看作是一種明智的選擇。城市交通擁堵問題,到底還有沒有救?上海市的交通大整治及其帶來的初步效果,傳遞出一個積極信號:有些擁堵是可以避免的。
城市交通擁堵問題解決的情況如何,是一個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的一種反映。近年來,有些地方試圖“利用空間換時間”,加大高架橋的投入建設力度,可是這種做法效果并不理想,路修到哪里車就會開到哪里,哪里有路哪里就還是會有擁堵。最近關于網約車經營管理的征求意見稿,特別是網約車主體資格的限制話題廣受社會輿論關注,一個網約車司機告訴我,他開始琢磨“對策”了,即“把私家車掛靠到公司上,然后繼續照常個人接單”……也許你會說“如果沒有上述措施,城市會比現在更擁堵”,此言不虛,但我們也應看到,上述措施只是一時的必要之舉,并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
相對于汽車保有量的激增,我們的基礎設施建設、道路交通管理等在一段時間內是相對滯后的,很多的治堵舉措也處于被動應對的狀態。如今,隨著交通擁堵及其各類特征的逐步凸顯,隨著科技創新水平的不斷提升,我們對問題的研究愈發深入,治理手段也在不斷豐富。那么,我們是否可以變被動為主動,著力提高預測預警預防能力,扭轉交通擁堵的局面呢?
我們可以把相關工作做得更為細致,比如對于一個交通路口來說,利用大數據分析一段時間里該路口處的交通流量,合理調控交通信號燈配比時間,進而提升道路通行能力。我們還可以對問題治理想得長遠些,特別是隨著新型城鎮化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可以提前將交通擁堵因素納入規劃設計,使得城市功能布局和道路網建設相輔相成,實現道路交通科學性和百姓生活舒適度的共贏。如今,很多地方都有路況實時通報,提示廣大司機注意道路選擇和出行時間,這就是一種有效的提前作為。
治理交通擁堵確實很撓頭,但是并非沒招可想,怕就怕一邊承認困難,一邊又缺乏緊迫感。越是難越要迎難而上,只要我們把交通擁堵問題想得更全面一點、細致一點,條分縷析地找出原因,有針對性地提出改進措施,因地制宜,綜合施策,緩解交通擁堵還是有很大空間的。
(原題為《治堵不妨再主動些》)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