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腦殘粉》居然不是拍給腦殘粉看的腦殘片

印度電影《腦殘粉》,片名很容易讓人以為是一部腦殘片,倒不如翻譯成“私生飯”,更貼近電影的劇情,也容易吸引觀眾。
這部由印度“梁朝偉”、“寶萊塢之王” 沙魯克·汗主演的劇情片,十足的“反寶萊塢”,不僅沒有“一言不合就跳舞”,也沒有為討好觀眾而刻意安排大團圓收場。電影可歸類到動作/懸疑/驚悚的類型片領域,完成度極高,起承轉合流暢緊密。即使對于閱片經驗豐富的類型片愛好者來說,也稱得上精彩。
當然,電影尚談不上“神作”。部分基于商業上的考慮而設計的戲份,盡管觀眾看得過癮,多少還是降低了電影的藝術質量和思想深度。

影片講述瘋狂粉絲與天王巨星“因愛生恨”的故事,用的是“相貌相似的兩個人互換身份”的老套路。沙魯克·汗“一人分飾兩角”,并且角色多次“同框”,狂飆對手戲。這一富有想象力的高難度創意,實現起來,不僅離不開出神入化的特效技術,更有賴于演員精湛到位的表演功底。
在偷懶的國產電視劇里,往往一人分飾母女或父子,不過是在化妝時增減幾道皺紋。如果劇情以“身份互換”為噱頭,則故事多效仿馬克·吐溫的小說《王子與乞丐》,采用雙線敘事。看點是角色錯置后在陌生場景中表現出的不適應,以及由不適應所引發的喜劇或悲劇效果。
在這一敘事安排中,演員盡管扮演多個角色,角色與角色之間界限分明,觀眾也比較容易“拎得清”。
2015年的韓國電影票房冠軍《暗殺》,全智賢飾演身份分別是官家小姐與女殺手的兩姐妹,在影片中僅有一小段“面對面”的過場戲。之后盡管也有冒“臉”頂替的橋段,卻并沒有太多地方需要演出“作偽”時的扭捏感。

而《腦殘粉》對主演演技的考驗就在于需要進行多重角色的代入:人到中年的超級明星、毛頭小子的瘋狂粉絲、模仿超級明星的瘋狂粉絲以及模仿瘋狂粉絲的超級明星。沙魯克·汗精準把握住了各個角色舉手投足間的差異,貢獻出影帝水準的表演。
影片中,幾處很容易被觀眾輕輕放過的情節,呈現了名利場光鮮亮麗表象下的殘酷面,是只有深知業界內情的編劇才寫得出的好手筆。
明星阿利安這一角色,不是標簽化的浮夸人物。在復雜性上,讓人想起好萊塢電影《彗星美人》中貝蒂·戴維斯飾演的中年女明星瑪戈。兩人都是一樣的脾氣剛硬,在待人接物上同樣傲氣而有手腕,甚至都面臨著入侵者蓄意招致的事業危機。

影片安排阿利安在富豪婚宴上“跑堂會”,本是借機展現“上流社會”對“戲子”復雜心態的大好時機,結果僅將其作為阿利安身敗名裂的場景使用,未免可惜。緊隨其后的追逐戲,跑酷跑到飛檐走壁,盡管精彩,也還是顯得冗長。
影片前段的“扒房子”追逐戲以及末段的天臺打斗戲,存在同樣的問題:都屬于雜技表演性質,只顧討好觀眾,與電影劇情關聯度不大。對中國觀眾而言,看慣了成龍的動作電影,未免會覺得這樣的打戲實在太過于小兒科了。

瘋狂粉絲高瑞夫的人生巔峰始于明星模仿秀,又終于明星模仿秀,在情節上構成了漂亮的呼應。這樣的呼應也同樣出現在阿利安的兩次生日見面會上。
第一次生日見面會構成了劇情的第一處重要節點,使阿利安和高瑞夫的人生開始產生關聯。盡管略顯夸張,影片還是成功地展現了追星族初見偶像真身時緊張激動到歇斯底里的情態。配樂也識趣的全部消隱,“此時無聲勝有聲”。可惜這種刪繁就簡的藝術自覺,未能貫穿影片始終。

例如天臺打斗之后的墜樓戲,就被處理成中國特色的武俠言情電視劇畫面:慢鏡頭、柔光、仰面的低速旋轉墜落,再加上騰空綻放的煙花“樂景襯哀情”,或許是想增添些許凄美,反倒不如寫實來得悲愴。
作為尾聲的第二次生日見面會,影片采用了與第一次類似的鏡頭處理。仍然是萬人空巷,仍然是粉絲高呼。如果斬釘截鐵地就此結束,影片無疑會更冷峻,對世態炎涼和人情冷暖的諷喻意味也可大大強化。
可惜的是,影片沒能拋棄商業片感傷主義的陳舊套路,而是畫蛇添足。假想中的重生畫面,挽回了影片中角色的顏面,卻葬送了影片在深度上繼續拓展的可能性。


中國觀眾大概會由這部影片想到曾經轟動一時的“楊麗娟事件”。但其實,現實往往比電影來得更狗血,也更殘酷。
拋開《腦殘粉》本身的質量不論,這部電影完全可以用來作為“腦殘粉”的教育片。阿利安對高瑞夫的規勸,盡管臺詞說教氣息濃重,卻句句都在點上。
而一想到類似的題材在國內只會被拍成“霸道總裁愛上我”的“粉絲電影”,比如《所以……和黑粉結婚了》這種,痛心疾首之余,再挑剔的觀眾,怕是也要變成《腦殘粉》這類良心電影的“腦殘粉”了吧。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