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蟲洞,或是穿越時空的穩定捷徑
文|陳根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在陶淵明的名篇《桃花源記》中,一個捕魚人意外走進了一個山洞,進去之后發現里面的人還停留在秦朝。離開桃花源后再來尋找洞口,卻怎么也找不見了。
桃花源是陶淵明想象中的一個美好世界,但按照現在的科學來說,這個捕魚人可能是進入了“蟲洞”。蟲洞(Wormhole)又稱愛因斯坦-羅森橋,是宇宙中可能存在的連接兩個不同時空的狹窄隧道。
1916年,奧地利物理學家路德維希·弗萊姆首次提出蟲洞的概念。1930年愛因斯坦及納森·羅森在研究引力場方程時假設,認為透過蟲洞可以做瞬時的空間轉移或者做時間旅行。
理論上,蟲洞是連結兩個遙遠時空的空間隧道,就像是大海里面的漩渦,是無處不在但轉瞬即逝的。這些時空漩渦是由星體旋轉和引力作用共同造成的。就像漩渦能夠讓局部水面跟水底離得更近一樣,能夠讓兩個相對距離很遠的局部空間瞬間離得很近。
但是,廣義相對論認為,時間的流逝會影響蟲洞的穩定性,即當其自然壽命走到終點,蟲洞就會不可避免的走向崩塌。然而,近日,一項新研究反駁了關于蟲洞會迅速坍塌的預測。該理論認為,蟲洞有可能是穩定的。

此前,愛因斯坦和羅森用史瓦西度規構建了蟲洞,大多數蟲洞分析都使用這一度規(用數學方法來描述的坐標)。但法國里昂高等師范學校的物理學家帕斯卡爾·科伊蘭決定嘗試其他方法,改用愛丁頓-芬克斯坦度規。
結果發現,通過愛丁頓-芬克斯坦度規,可以更容易地追蹤粒子通過假想蟲洞的路徑。粒子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穿過事件視界,進入蟲洞隧道,再從另一端逃逸。在粒子軌跡上的任何一點,愛丁頓-芬克爾斯坦度規都沒有失靈。
總的來說,該研究提供了一種新思維,未來,或將有助于關于蟲洞科學的深入探索。目前,相關結果“Infall time in the Eddington–Finkelstein metric, with application to Einstein–Rosen bridges”,發表在《現代物理學雜志D》期刊上。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