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癱瘓、北京慘淡、深圳大萎縮?要黑也請先講點邏輯和道理
上海灘要變成“上海癱”!某自媒體近日在網上發表了這個“警世危言”。作者引用了部分今年以來上海經濟運行數據,譬如“截至8月份,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下滑2.3%,出口下滑7.1%”、“文化娛樂業1—7月份利潤同比暴跌95.1%”,得出結論:上海經濟處于“癱瘓狀態”。
很刺激不是?既有“數據”、也有“分析”、還有“一針見血”的觀點,帖子不出意外在網上轉得很火。然而,稍加推敲,這套看似縝密的推論就顯得漏洞百出——出口分明是“增長”7.1%,硬生生被視作“下滑”,結果當然南轅北轍;其他一些數據倒也都有出處,但多“以偏概全”,在大量數據中挑出作者“需要的數據”,并嵌入現成的邏輯。至于數據本身的適用性和內在邏輯,很多都被“選擇性忽視”。
與“上海癱”同時流行于網上的,還有“北京大慘淡”、“深圳大萎縮”。三城的“一地雞毛”合起來,被作者稱作“2016年北上深的經濟真相”。作者沒有寫廣州,因為他對廣州的“批評”已經遭到抗議,據此,這座城市“已經徹底沒救了”。
有救沒救,統計機構和媒體已經作了回應澄清。既然“用數據說話”,那就多看一點數據、多掌握一些脈絡。條分縷析之下,是非曲直不難評判。
上海絕非高枕無憂,時下面臨著巨大的結構性改革壓力,制造業也的確處于“陣痛”,房價過快上漲更意味著風險抬頭,這些都需要以更為進取的改革創新來攻堅克難。但這與“癱瘓”畢竟相去甚遠。動用一些常識便可知道,制造業的陣痛不等于“基本上已經淪陷”,一些數據難看不等于“全都慘不忍睹”,當然,“老百姓”更不可能“不會再有什么文化娛樂需求”。
沒有那么好,沒有那么壞,有危機,但更有希望,這是更趨近于真實的“新常態”。依照理性,“上海癱”的斷言并不值一駁。但比這個結論更可怕的,是得出結論的思維方式,以及拋出論調的表達方式——在互聯網傳播的新場景下,類似的評判和表達方式,似乎很有市場;而若不加甄別,這樣的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會影響更多人。
網絡傳播很講“眼球”效應,而在“10萬+”至上的時代,消息也好、觀點也罷,最好能聳人聽聞。人之常情,“壞消息”總比“好消息”更能震動人心,“唱衰”也總比“講好”來得刺激。而當表達的是“批評性”意見時,暢快淋漓、“一針見血”,總比耐著性子講道理要讓人愛聽;如果再輔以一些數字,能夠“拿數據說話”,就更有“說服力”了。
今天的輿論場,便常見這一類的“唱衰”論調,且往往拿“北上廣深”開刀,標題里先宣告“真相在此”,內文適時加幾個驚嘆號,便有妥妥的轉發量——當然,大數據時代,數據必不可少。至于數據怎么用,用來做什么,則并不管那么多。
批評本身絕不是一件壞事。大城市的經濟問題本來就備受關注,亦蘊含許多問題,有識之士通過網絡空間直言批評、充分討論,更是一個開放時代應有之事;而一個現代而開放的城市,也應當擁有充足的接受批評、指責甚至“唱衰”的雅量。但有一個前提,任何批評需要有理據支撐,用邏輯說話,而能夠拿出理據、彰顯邏輯的前提,則是批評者懷有一顆“講理”的心,愿以批評來推動解決問題。簡而言之,批評也好,唱衰也罷,首先要有誠意。
而講誠意的批評者,不會全然不顧批評的規范。但凡社會科學領域,要得出一個結論,都有這樣基本的規范和共識,包括結論必須來自充分的論證,先有事實、再有觀點,而不是“觀點先行”,拿一個預設的結論來套現實的材料。相應地,使用數據也有一個科學性問題,這種科學性既來自數據本身來源的權威,也意味著將正確的數據用在合適的位置上,用合理的推導來得出判斷,而不是斷章取義地將數據當作“撐腰”的工具。
自然,這樣的批評要花功夫,并不好做;而既做出來,結論有時候也很可能不合最初的想象——就拿“上海癱”來說,如果不把“出口增長”當成“出口降低”,也知道在經歷2月份的的低谷之后,上海工業產值降幅逐月收窄,并最終在8月份進入正增長,怎么還能得出“基本淪陷”的結論呢?同樣地,如果明白本不以盈利為主要目的的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利潤暴跌”意味著價格下降,而1—7月份該領域營收同比增長24%,表明其實行業在繁榮,抑或只是到各大文藝機構和演出場所去實地看一眼,又怎能說出“老百姓不會再有什么文化娛樂需求”的危言呢?
當然,不談“基本淪陷”,不談“經濟癱瘓”,“10萬+”和網絡社區內的“關注度”,怕也就沒有了。很多時候,這可意味著真金白銀吶——你說,“唱衰”該怎么講道理?
(原題為《上海癱瘓、北京慘淡、深圳大萎縮?要黑也請先講點邏輯和道理》)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