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
- +128
科學也是富人的?《自然》稱科學家收入不平等在加劇
近幾年,“1%”和“99%”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術語。它說的是美國1%的人掌握著社會上99%的財富。現在這樣的問題在科學界同樣存在,有顯著的收入不平等問題。《自然》雜志在最新一期的封面文章中指出,科學界總體上與整個社會一樣,也存收入不同等的情況。
在加州大學,有醫學研究員年收入超過百萬美元,但博士后們的收入不到5萬美元。過去幾十年,精英科學家和科研苦力的收入差距在擴大。
《自然》調查了3600名研究員的薪水,超過半數表示為了科學犧牲了薪水,不到20%的被調查者表示不會向學生推薦科研職業。從調查結果看,《自然》認為科學是有風險的和昂貴的。對大學來說,最小化風險的方法是選擇已經證明是贏家的人。數個世紀以前,科學家多是貴族,而今天的情況越來越像回到以前。

無論是美國、英國這些發達國家,還是中國、印度、巴西、肯尼亞等發展中國家,在科學領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上述的問題。
美國:高中課堂反映了學生的分化
“這樣情況在高中的時候就出現了。”美國布朗大學研究生院院長安德魯·坎貝爾在接受《自然》雜志采訪時說。
在美國,政府支持的早期教育經費主要來自國家和地方政府層面。但因為科學課程是每個學校里最昂貴的,在相對貧困地區,只有少數的幾所學校能夠提供。這樣一來,在這些地區,能成功具備考入大學,并有科研水平的學生,就比來自富裕地區的同齡人要少很多。
此外美國的問題還在于來自貧困地區的學生面臨更激烈的學費競爭。有數據顯示,2013年,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學生僅40%覆蓋自己的大學學費,而富裕地區的比例則達到了68%。
中國:低收入導致了人才的流失
《自然》雜志的報道認為,目前,中國創造博士生的數量顯然要高于其他國家。為了擺脫貧困,尤其是中國內陸地區,國家正在努力消除不平等的現象。國家獎學金,給少數民族考生加分等政策,讓偏遠地區的學生有更大的機會進入高等學府。
但《自然》指出,不平等仍然存在。進入頂尖大學的官員和富有商人的子女比例更高,出生于貧困家庭的科學家得到的家庭支持更少,經濟負擔更重。對博士后和初級研究員來說,壓力更大,他們中的很多人因此轉向了海外。中國利用高薪吸引知名的海外科學家歸國,但得到高薪的科學家畢竟是其中的極少一部分人。
2016年,成千上萬的科學家得到了中國留學基金委員會幫助,但更多的人選擇了海外的幫助。
北京科技人才資源中心的研究員曹凱在接受《自然》雜志采訪時說,“不論其社會背景,吸引和留住科技人才,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英國:科學是不合時宜的路徑
《自然》指出,在英國,大多數情況下,對于那些已經在自己職業生涯上取得過成功的人來說,科學是平等的。2016年的一項研究表示,不像法律或金融領域,低收入背景出身的研究人員,并沒有比富裕背景出身的人少。
但進入科學領域后,卻有所不同。這項研究的另一個發現是,只有15%的科學家來自工人階級家庭,但這階層占到總人口的35%。在過去的25年中,英國出生的諾貝爾獎獲獎者中有44%來自私立學校,而這些學校僅教育了7%的英國人。
《自然》認為,分化的原因在于研究人員的抱負。在一項持續10年的研究中,大多數10-14歲的青少年能找到科學的興趣,但那些來自工薪階層的學生卻很少將它作為一個職業。研究認為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或許是因為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很少遇到與科學有關的工作人員。
第二個造成不平等的原因在于,在英國,往往是16歲以后的學生才會對科學研究產生興趣,但低收入背景的學生,可能還未看到這種可能性就放棄了,從而選擇了其他職業。
第三個原因是英國不斷上漲的學費。2012年,英國大學的學費突然上漲到了9000英鎊。“這么高的學費可能會嚇到那些只有基本生活收入的人。” 英國科學協會的首席執行官凱瑟琳·馬西森說。
日本、印度、巴西問題同樣存在
日本也有同樣的問題,盡管它的問題并沒有像中國和印度這樣尖銳。研究生教育和學術研究已經成為過去十年來缺乏吸引力的選擇,尤其是對于弱勢群體來說。甚至有人警告說,這會使科學研究更利于保護富人。《自然》認為造成這一問題的重要原因還是學費的不斷上漲。
學生不得不通過貸款完成大學學業,但有三分之一的學生畢業后的收入低于3萬美元,這樣一來學生們大多都會毫不猶豫地拒絕進行科學研究。
在巴西,貧富不均似乎存在所有領域里,教育也不例外。政府開辦的學校非常糟糕。2014年,巴西全國19歲的只有57%的人完成了高中學業。盡管巴西也在積極建立一些項目幫助來自科學、技術、工程和醫藥領域的教育,比如科學無國界項目,讓成績優異的學生出國留學。但因為富裕家庭的學生擁有更好的小學和中學教育,他們對于學科擁有更主動的選擇。中學教育質量差的問題,對于巴西來說或許不是一兩個國家支持項目就能解決的。
印度盡管擁有班加羅爾大學和印度理工學院,但貧困、語言障礙和種姓制度仍阻礙了一部分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在印度能接受高等教育,進行科學研究的學生,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富人、政治上有影響力和上等種姓特權的人。
農村地區的學生普遍英文不佳,這就給他們造成了科學研究的障礙。通常來說,學校會用英文來解釋科學知識。盡管印度的憲法已經強制要求在教育和就業方面,不實行種姓制度。但歷史承襲下來的一些心理障礙,并不能很快的消失。
由此看來,在世界范圍內,《自然》認為貧困和社會背景仍然是造成科學家職業生涯巨大差異的原因。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