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社論】愿“北大屠夫”不再是新聞

2003年時,陸步軒以賣豬肉為生,被媒體報道后,引發熱議。當時,“陸步軒現象”引起了人們對就業觀念、人才標準、社會分配等眾多問題的討論。隨后,陸步軒被當地政府“安排”進了西安市長安區檔案局從事地方志工作。
如今,50歲的陸步軒宣布辭去公職,在網上賣豬肉。
13年一個輪回,陸步軒再執屠刀,重上頭條。他的理由很實際,“賣豬肉10年賺了200萬,當公務員12年分文不剩。”經過親身比較,陸步軒對公職不再有幻想。不過這些年下來,變化最大的或許不是賣肉的陸步軒,而是圍觀陸步軒的人。
談論“人才流失”“人才浪費”的聲音雖然還有,但已不是主流,更多人支持他的選擇。這是一個可喜的變化,可見我們的社會更加包容了。無論對北大還是對賣豬肉,本就應該有一顆平常心。不妨少從宏觀角度思考人才的有效使用,多關注一下個人的興趣和機遇。
“北大才子賣豬肉”之所以能成為新聞,是因為在人們心目中,“北大”和“豬肉”之間具有強烈反差。北大意味著精英,賣豬肉意味著販夫走卒。隨著社會多元化,公職不再是判斷一個人成功失敗的標志。多年的大學擴招,也讓大學生這個金字招牌掉色很多。但社會對北大學生仍然有比較高的要求。北大學子不光賣豬肉會上新聞,送快遞、開米粉店也會上新聞。北大畢業生應該做什么職業,才不算浪費人才?許多人說不出個所以然,只有個朦朧的標準,那就是必須高大上。
北大每年都有幾千名畢業生,考進北大不等于一步登天。北大畢業生里邊,真正有多大成就的終究是少數。大多數人不過是在普通的崗位上,做著平凡的工作。對每個畢業生來講,“北大”這個光環是雙刃劍。混得好了錦上添花,“果然是北大的”;混得不好壓力山大,“北大也不過如此”。
值得一提的是,對陸步軒和陳生來說,“北大”成了對他們有利的招牌。陸步軒以“北大屠夫”聞名,還出過一本書叫《北大屠夫》。他也承認跟北大碰上瓷了,“一次碰瓷,終身受益?!?/span>
簡單一句“北大學子賣豬肉”可以讀出許多涵義,無論戴有色眼鏡隨意評判他人的人生,還是借勢進行營銷,都不夠平常心。期待有一天,“北大學子賣豬肉”不再成為新聞頭條。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