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瞿獨伊回憶新中國第一批駐外記者生涯
11月8日是第二十二個中國記者節。百歲老新聞人瞿獨伊,她是新中國第一批駐外記者。如今已經100歲的瞿獨伊,是“七一勛章”獲得者,她為籌建共和國的第一家駐外記者站——新華社莫斯科分社,立下了汗馬功勞。
出生于1921年的瞿獨伊,在三天前迎來了百歲壽辰。生日當天,她特別佩戴上了最珍視的“七一勛章”,凝結著這位百歲老人對黨的忠誠和敬意。

時年95歲的瞿獨伊用流暢的俄語吟唱《國際歌》。她的父親瞿秋白,正是唱著這支歌從容就義。
1920年秋,為直接采訪報道各國要聞,北京《晨報》和上海《時事新報》決定派出一批駐外記者。作為兩報特約通訊員,瞿秋白前往莫斯科,成為最早系統報道蘇俄社會情況的中國記者。受到馬克思著作的感染,瞿秋白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開展革命斗爭。

瞿獨伊6歲半就隨母親楊之華遠赴國外,在莫斯科學習、生活。14歲那年,得知父親犧牲,瞿獨伊悲痛不已。

1941年,20歲的瞿獨伊和母親回國時被扣押,在長達四年半的牢獄生活中,始終堅持自己的共產主義信仰。1946年,她被營救回延安后宣誓入黨。

瞿獨伊:我自己入共產黨的時候,就更深刻地理解,覺得為共產主義要奮斗一生。
在獄中,瞿獨伊收獲了愛情。她與風度翩翩、文采飛揚的李何結婚。在延安,兩人都被分配到新華社。開國大典舉行時,瞿獨伊用俄文向全世界廣播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消息。
新華社莫斯科分社,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個駐外新聞機構。瞿獨伊和李何,是新中國第一批駐外記者。

1950年3月,瞿獨伊和李何前往莫斯科,赴任途中,他倆發現,為迎接第三屆最高蘇維埃選舉投票日,火車上特設了選民投票箱。二人立刻對同行的蘇聯旅客進行采訪。這篇鮮活的報道,是新華社莫斯科分社發自國外的第一篇新聞。

新華社莫斯科分社的報道任務,主要是向國內介紹蘇聯建設的具體經驗和報道與中國相關的新聞。李何負責新聞寫作,瞿獨伊擔任助手。大小事務一肩挑,沒有休息日,不分上下班。

瞿獨伊:初建新華社分社的時候是“八大員”。我是翻譯,一個翻譯員翻成中文要打字,我就是打字員,又是會計,采購員要買菜,炊事員要做菜。我們新華社的領導說你們吃蘇聯面包黃油,怎么都是那么瘦,我們說我們不是吃不飽,我們是太忙了。
一次,他倆去蘇聯外交部新聞處辦事。途中下起了大雨,兩人淋得渾身濕透。
對方很不理解,問他們:什么不派通訊員來?
回答是:我們沒有通訊員。
對方又問:怎么不叫出租車?
回答卻是:我們要節約,新中國剛成立,國家還很困難。

瞿獨伊和李何,用盡全部身心,去愛、去呵護這個剛剛成立的記者站。站內所用的電視機、收音機、照相機,都是夫妻倆自費購置的,甚至主動提出降薪。

瞿獨伊:當定級工資的時候,給我們兩個人的名額是1900盧布。 當時我和李何講,我們是不是減工資,他減到1500盧布/月,我減到1200盧布/月。
1957年,瞿獨伊奉調回國時,她一磚一瓦建起的新華社莫斯科分社,已然有聲有色。1978年,瞿獨伊回到新華社,在國際部俄文組從事翻譯和編輯工作,直到離休。2021年6月29日,一百歲的瞿獨伊獲得了首次頒授的“七一勛章”,29位勛章獲得者中,她是唯一的一名記者。

瞿獨伊:信仰共產主義,就是信仰這個美好的共產主義社會,為這個美好的社會而奮斗。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