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宏亮瞻局丨2020年的俄羅斯,要航母,還是戰略核潛艇?
每年7月的最后一個周日是俄羅斯海軍節,2016年7月31日星期天,在圣彼得堡、塞瓦斯托波爾、摩爾曼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以及遙遠的塔爾圖斯,俄海軍按照慣例舉行了隆重的紀念儀式。
在當天的慶祝活動中,一向喜歡“放炮”的俄副總理羅戈津再次撂出狠話,稱俄海軍的“北風之神”級戰略核潛艇發射的“圓錘”導彈“可以突破任何反導系統,無論它部署在哪兒。”很快,羅戈津的這番話即被全球各大媒體解讀為是針對美國決定在韓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的回應。
其實,這位主管軍工的副總理的話肯定還有另外一層含義。今年4月,一組“臺風”級戰略核潛艇被船廠拆解的現場照片在網絡上熱傳,并再次引發外界對于俄海基核力量江河日下的唏噓甚至嘲諷——羅戈津正好可以借慶祝海軍節的時機予以駁斥。
那么,真實情況到底如何?在“臺風”級退役后,新的“北風之神”級戰略核潛艇是否真的“能突破任何地方的任何反導系統”,并“對沖”美國在海基二次核打擊力量上的傳統優勢?

圖為俄羅斯941型臺風級戰略核潛艇“德米特里東斯科伊”號從港口出發駛向大海,港內還停放著兩艘同型潛艇。這三艘“臺風”中的兩艘已經退役,會在2018年前拆毀,剩下的一艘作為“水聲試驗平臺”使用到2019年也將拆毀。
“臺風”級全部退役
將所有“臺風”級核潛艇除役的決定是在2013年5月做出的。當時有分析認為,俄軍急著讓“臺風”級退役的主要原因是俄美《削減戰略進攻性武器條約》的限制。
在2010年俄美簽署的第三階段削減戰略進攻性武器條約規定,雙方處于部署狀態的核彈頭數量不能超過1550枚。“臺風”級核潛艇每艘最多可攜載200枚核彈頭,如果3艘在役艇全部滿載SS-N-20“鱘魚”潛射導彈的話,幾乎將占新條約限制標準的一半,這還不算俄海軍現役的大量“德爾塔”IV級,以及新一代“北風之神”級戰略核潛艇。以2013年的規模計算,兩艘服役的“北風之神”級和6艘“德爾塔”IV級最多可攜載1280枚核彈頭。新條約規定的核彈頭限額中就僅剩下不到300枚的空間,它們將分配給俄軍遠程航空兵和陸基戰略火箭兵。顯然,海軍已經占據了俄戰略核力量總實力的三分之二強,再給海軍增加配額是不可能的。
受此限制,俄海軍似乎有充分的理由將“臺風”級除役,以便給陸續服役的多艘“北風之神”級騰出核彈配額。但從現實來看,當時的“臺風”級其實根本就沒有占用 “寶貴”的戰略武器配額。唯一在航的“德米特里·頓斯科伊”號只有一個發射井用于“圓錘”導彈試射,其他發射井都是空的。備航狀態的“謝韋爾斯塔利”號和“阿爾漢格爾斯克”號則沒有一枚核彈。俄方完全可以像美國改裝“俄亥俄”級那樣將剩余的“臺風”級改裝成巡航導彈核潛艇。
但毫無疑問的是,任何改裝都需要不菲的經費,同時改裝后的維護使用費同樣驚人,俄軍肯定更愿意將寶貴的裝備預算投入到新武器的采購和使用中去。
美國人的巨大優勢
“臺風”級所針對的主要目標是美國陸基彈道導彈發射井和其他具有重要戰略價值的點目標,當然也可以對人口、工業和資源中心等面目標實施摧毀。與它的對手——美國“俄亥俄”級相比,“臺風”級的體積近乎于是俄亥俄級的兩倍,可裝載20枚SS-N-20固體彈道導彈,導彈射程達8300公里,這足以保證“臺風”級在緊靠本國海岸線的北冰洋冰蓋下,就可以威懾北半球的所有目標,當然也包括美國全境。
SS-N-20是蘇聯第一型三級固體潛射洲際導彈,由擁有豐富潛射彈道導彈研制經驗的馬克耶夫設計局開發。其最大發射重量達90噸,可攜帶10個分導彈頭,圓概率偏差500-600米。與蘇聯過去常用的液體潛射導彈相比,固體導彈具有準備時間短,安全性高的優點,但同時也帶來發射重量增大、儲放時間縮短和射程降低等問題。雖然“臺風”級比“俄亥俄”級大得多,但由于當時蘇聯的潛射固體導彈技術不夠成熟,SS-N-20的體積重量均遠超“俄亥俄”級上的“三叉戟”導彈(90噸比60噸),導致“臺風”級的導彈數量比“俄亥俄”級還少了4枚。
美國前8艘“俄亥俄”級裝載的“三叉戟”-I(C4)型導彈射程為7400公里,每枚導彈可攜帶8個10萬噸當量的分導式彈頭,圓概率偏差為380-420米。從第9艘艇開始,俄亥俄級裝備“三叉戟”-Ⅱ(D5)型導彈,新導彈射程增至12000公里,每枚導彈可攜帶8-12個威力10萬-47.5萬噸當量的彈頭,圓概率偏差驟降至90米。
在“臺風”級剛剛服役的上世紀80年代初,雖然所攜帶導彈數量比“俄亥俄”級少了4枚,但每枚導彈的彈頭數多兩枚,這樣算來每艘“臺風”級實際要比“俄亥俄”級多攜帶8枚彈頭(200比192),且在命中精度相差不大的情況下在射程上稍占優勢。不容忽視的是,“臺風”級每15秒可齊射兩枚導彈的能力是其他任何戰略核潛艇都做不到的,這樣在單枚彈頭當量相同的情況下,“臺風”級的單艇威懾能力強于早期“俄亥俄”級。
然而天平很快就又倒向美國人。“三叉戟”-Ⅱ(D5)型不僅射程猛增,彈頭攜帶數量和單彈頭威力都超越了SS-N-20,再加上“俄亥俄”級相對“臺風”級3倍的規模優勢(18比6),蘇聯海軍只能靠大量的“德爾塔”III型和新建較為廉價的“德爾塔”IV型潛艇來維持海基戰略力量的平衡。
務實的“北風之神”級
為了彌補“臺風”級在導彈技術上的差距,1999年俄曾決定用當時研制中的SS-N-28潛射導彈替換“臺風”級上的SS-N-20。然而,這款被稱為“遠洋帆船”的洲際導彈在連續3次試射失敗后被徹底打入冷宮,“圓錘”計劃隨后上馬。這期間,在“臺風”級因使用維護費用驚人經常趴窩,而新一代戰略核潛艇又遲遲不能服役的情況下,實際上近幾年來俄海基核力量的基石是6艘“德爾塔”IV級核潛艇,配備SS-N-23液體彈道導彈。“德爾塔”IV每艘最多可攜載160枚核彈頭,全部6艘艇最多可攜載960枚核彈頭。
幸運的是,克里姆林宮即便在最困難的時刻也不打算放棄超級軍事大國地位—— “臺風”級的接班人在1996年蹣跚走上船臺,俄羅斯為這艘新一代戰略核潛艇的建造付出了7.7億美元巨資,而整個“北風之神”項目的研制更是耗資20億美元。要知道在上世紀90年代,俄海軍甚至連潛艇出海巡邏的油費都掏不起。
乍看起來,“北風之神”級與“臺風”級幾乎沒有任何相似之處。紅寶石設計局在研制新一代戰略核潛艇時果斷拋棄了最拿手的傳統雙殼體設計,除動力艙和艇艏維持雙殼體外,其余艙段均為單殼體,結果就是新潛艇的水下排水量降到了1.7萬噸,與“俄亥俄”級相當。“北風之神”級拉長水滴的外形也與“臺風”級“平甲板”式的寬大身軀相去甚遠,反倒更像是一艘“阿庫拉”級攻擊核潛艇的放大版。然而,在外表巨大的差異背后,“北風之神”級卻難脫與“臺風”級的血緣關系,“臺風”級總設計師科瓦廖夫以顧問身份直接參與了“北風之神”級的研制,兩者不僅采用了完全一樣的OK-650型壓水堆,甚至首艇“尤里·多爾戈魯基”號的部分建造材料也直接來自“臺風”級未完工的7號艇。
就單艇威懾能力而言,“北風之神”級的前三艘與“臺風”級尚存在一定差距。以“尤里·多爾戈魯基”號為例,該艇只能攜載16枚“圓錘”潛射彈道導彈,共160枚10萬噸當量的核彈頭,僅相當于“臺風”級的80%。不過從4號艇“弗拉基米爾大公”號開始,后續7艘艇都將配備20個導彈發射筒,這樣其總體威懾能力就與比自己大一倍的“臺風”級相當,但還是比“俄亥俄”級差一些。

能夠在“臺風”級一半的艇體上布置相同數量的戰略導彈,自然有采用單殼結構的原因,不過更為重要的可能還是俄羅斯近30年來在固體洲際彈道導彈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圓錘”潛射洲際導彈的最大發射重量為45噸,僅相當于“鱘魚”的一半,比“三叉戟”-Ⅱ還輕。該型導彈完全繼承了“白楊”-M的優異性能,采用三級固體火箭發動機,射程超過8000公里。“白楊”-M的命中精度約為圓概率偏差90米,與“三叉戟”-Ⅱ相同,海基“圓錘”由于發射平臺穩定性差的原因精度稍弱,約為圓概率偏差300米,雖然與“三叉戟”-Ⅱ相比還是有差距,但也足以摧毀陸基導彈發射井這樣的點目標。另外,“白楊”-M的突防性能是全世界公認最好的,相信在其基礎上研制的“圓錘”的突防能力只會更加強悍。
從這個角度來看,羅戈津的表態實際上并非主要針對“薩德”——以目前該反導系統的性能是很難對“白楊”-M或“圓錘”這類現代洲際彈道導彈構成威脅的。
縮小水下核武差距
進入21世紀,設計上更為“務實”的“北風之神”級與“圓錘”導彈的服役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俄海基核力量規模萎縮、艇彈青黃不接的窘境。有了“臺風”級的經驗,紅寶石設計局研制這樣的“小艇”可謂“牛刀殺雞”。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北風之神”級的研制、下水、試航均很順利,但圖省錢又趕時間的俄海軍卻選擇了缺乏潛射導彈研制經驗的莫斯科熱力工程研究所作為潛射彈道導彈研制單位,試圖直接將“白楊”-M陸基固體洲際導彈改裝成潛射型,結果在前16次試射中7次完全失敗,5次部分失敗,直到2012年才將試射成功率提高到50%以上,并正式定型投入生產。
“尤里·多爾戈魯基”號已于2013年初服役,按照俄海軍裝備計劃,到2020年時,海基戰略核力量將全部由10艘“北風之神”級構成,它們將承擔俄羅斯70%的戰略打擊能力。
如果俄海軍的換裝計劃能夠實現, 3艘16筒早期艇加上7艘20筒批量艇總共可以搭載188枚“圓錘”導彈,共1880枚核彈頭,這一規模比2013年決定“臺風”級退役時的1280枚多了約三分之一。美國海軍現有14艘“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到2020年有可能削減至12艘,如果按照每枚導彈正常搭載8枚彈頭的數量計算,2020年的美國海基戰略力量將由2304枚核彈頭構成。俄方雖然還是處于下風,但與美方的差距會有大幅縮小。況且俄方在陸基戰略核力量方面的優勢更加明顯。
當然,美國人也可以減少“三叉戟”-Ⅱ導彈的誘餌載荷,為每枚導彈最多配備12枚彈頭,所付出的代價包括兩方面:一是導彈的突防能力會明顯下降;二是滿載狀態下的“三叉戟”-Ⅱ的射程將被削減至10000公里以下,如果在美國近海的安全堡壘區發射,將無法攻擊位于俄羅斯領土腹地的陸基戰略導彈基地(如位于中亞的SS-18發射井),反之,俄方從本土巴倫支海發射的導彈走北極彈道,只需飛行7000多公里就可以攻擊美國全境。
如果考慮到軍控限額,則雙方在役的戰略核潛艇都不會滿載導彈或彈頭。但其實這種限額也不過是戰略博弈的把戲罷了,雖然有互查機制,但雙方仍有很大的空間在條約的具體文本上做文章,比如減少和平時期的艇上彈頭數量,當遇到戰爭風險時,迅速將庫存狀態的彈頭轉為實際部署,這不是什么難事。
要航母,還是戰略核潛艇?
在重新走向遠洋的俄羅斯艦隊中,戰略核潛艇部隊所扮演的角色最為特殊。盡管俄媒一再爆出圣彼得堡涅瓦設計局的新一代核動力超級航母計劃,實際情況卻是普京政府幾乎沒給新航母的建造撥一個盧布,對戰略核潛艇的撥款卻在不斷增加,其中可能隱藏的矛盾是:海軍需要一些可以隨時投入作戰的“實用”艦艇,比如新一代航母、大型多用途驅逐艦等,而克里姆林宮則需要拿也許永遠用不上的戰略核潛艇來告訴世界“俄羅斯仍是超級大國”。
俄政府曾多次宣稱,未來的戰略威懾將更加依靠海基力量。原因很簡單,水下發射的戰略導彈在面對第一次核打擊時的生存概率要遠高于陸基的輪式機動(如SS-27)或鐵路機動導彈(如 SS-24),而核反擊的有效性才是大國核威懾戰略的基石。“北風之神”級在梅普當政的幾年接連下水,北方艦隊的彈道導彈發射試驗和演習不僅年年上演,且經常有總統在現場“督戰”。可以看出,戰略核潛艇部隊在國家的地緣戰略需求中的地位正日益上升,而其在俄海軍的地位則反而不如蘇聯時代了——與美國圍繞航母打造海軍不同,蘇聯時期的遠洋艦隊基本以核潛艇為核心,大型水面艦艇甚至航母都常被冠以“反潛艦”的稱謂。
如果站在俄海軍的角度,目前投入大筆資金在第五代戰略核潛艇的建造上確有可商榷之處,尤其是在其他國家并未推出新型同類裝備的背景下。現有的“德爾塔”IV級并不比英國“前衛”級和法國“凱旋”級差,更何況SS-N-23的飽和打擊能力遠非法國正在研制的6彈頭M-51可比,而英國的“三叉戟”-Ⅱ能否發射還要美國說了算。如果俄海軍真的如其在冷戰后所多次宣稱的——不再追求全球遠洋爭霸,僅滿足于藍水防御,那么這支海軍的任務定位和規模就應該和英法相似。
然而,已經投入批量建造的“北風之神”級顯然不是為所謂藍水防御或有限核反擊準備的。
(“宏亮瞻局”系上海交通大學國家戰略研究中心特約副研究員王宏亮為澎湃防務開設的個人專欄,力求在兼顧分析的深度和厚度的同時,在前瞻性、敏銳度上更上一層樓,每周一期,不見不散)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