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曾國:夾縫里求生存,千年后有余音
春秋末期,吳國攻打楚國,楚國慘敗。當時在位的楚昭王倉皇出逃,由云夢澤逃到鄖國再逃到隨國。吳人緊跟其后,逼隨侯交出昭王。隨人拒絕,保護了昭王。
隨人為什么會保護楚王?要知道,當初周王室將隨國祖先封在漢水之陽,目的正是為了監視和遏制包括楚國在內的南方蠻夷諸國的發展。
0 1
周朝建立后實行分封制,周王將土地分給宗室子弟、功臣和先代貴族,建立諸侯國,“與諸侯分而治之”。大大小小的諸侯國,眾星拱月般圍守在王畿周圍,是保護,是屏障,為周天子鎮守疆土,抵擋遠方蠻夷的侵害。
在歷代周王分封的諸侯中,姬姓宗室子弟占了七成以上。據《荀子》記載:“(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也許對于周王室來說,土地總是交到自家人手中才算安心。從西周初年分封的政治地理格局中,我們不難窺見周王室的安全感來源于何處。
王土東邊的魯國,是周公的封地,周公何許人也?周武王姬發的親弟弟——姬旦。最北邊的土地,封給了召公建立燕國。召公姓姬,名奭,有說他是文王庶子,有說他是周王室的姬姓宗親,總之與周王室關系親密。他與周公兩人,是周朝初年穩定政治格局的核心人物,深得周王信任。西土封給了畢公高,他是文王庶子,武王和周公的異母弟弟,同樣是西周初年的肱股之臣。
而南方的土地,封給了南宮括。據曾侯輿鐘銘文記載:“王遣命南公,營宅汭土,君此淮夷,臨有江夏”。這就是隨國,或者說曾國的起源[1]。

南公簋 西周早期 湖北省隨州市葉家山M111出土
圖片來源:吳中博物館(吳文化博物館)
南宮括和上面三位諸侯國主一樣,姬姓,與周王室血緣親密,在武王伐紂的戰役中做出了重要貢獻,政治才干出眾,深得周王信任。周王在天下四方安排了自己最信任也最有政治才干的人,實在是用心良苦。
隨國位于漢江北岸,這塊土地不僅地勢開闊平緩,銅礦資源豐富,而且是南方蠻夷小國北上的重要通道,地理位置十分關鍵。“漢東諸國,隨為大”,西周時期的隨國是當之無愧的大國,是周天子在南方最重要的屏障。
0 2
天下初定,周天子被尊為天下共主,又得到四方賢臣的輔佐,一切似乎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到春秋時期,周天子越來越明顯地感覺到,在南方似乎總有一雙虎視眈眈的眼睛,時刻窺視著中原。
這股勢力自稱顓頊帝的后裔,祖先中曾有一位輔佐文王,因而被周王“封以子男之田封以子男之田”,建立楚國。他們子孫數代在南方荊棘叢生的荒蠻之地上篳路藍縷,開疆拓土,很快發展壯大,不再滿足于自己只是一個小小子爵。
相比之下,擁有侯爵的隨國國君毫無野心,國土面積很快被楚國趕超。讓人不得不懷疑,在其他國家爭奪銅礦鍛造兵器的時候,隨侯是不是把開采的銅礦多用來鑄造禮器了?

曾侯犺(kàng) 云紋銅編鐘 西周早期
湖北省隨州市葉家山M111出土
圖片來源:吳中博物館(吳文化博物館)
楚國問鼎中原的野心日益膨脹,隨侯安逸自守的態度像一堵堅實的墻,擋住了楚國窺視中原的目光。兩個國家的沖突像瓜熟蒂落般自然而然,不可避免地到來了。楚國國君熊通即位后,他手下的楚國,像一個到處欺負同學的校霸,時不時就要對周邊四鄰動動手,亮一亮兵器。在先后吞并了幾個小國之后,熊通把目標瞄準了隨國。
周桓王十四年(公元前706年),熊通帶兵攻打隨國。隨侯安穩平靜的小日子被打亂,也很無奈,只好說:“我無罪”,楚國回復曰:“我蠻夷也”[2],這話說的無恥,擺明了不打算要臉,讓人沒辦法跟他講理。
無辜的隨國對上無恥的楚國,軍事實力又比不過楚國,便只有挨打的份兒。但事實上楚國此次伐隨,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覬覦的不是隨國土地,而是隨侯與周王室無比親近的血緣關系。他希望通過隨侯向周王室請求更高的爵位。
隨侯認命地去了周王那里,傳達熊通的要求。周王還從來沒有遇到過主動要求給自己加封爵位的,便沒有答應。隨侯將周王室的答復告訴熊通,熊通不樂意了,“乃自立,為武王”,還要隨侯做見證,才收兵回去了。
周王得知熊通稱王的消息,大怒,召來隨侯大罵一通。
楚武王得知隨侯去了洛邑,大怒,認為隨侯背叛自己,再次出兵伐隨。最終沒打成,是因為楚武王死在了出征的路上。

曾侯犺帶蓋簋 西周早期 湖北省隨州市葉家山M111出土
圖片來源:吳中博物館(吳文化博物館)
隨國夾在周王與楚王之間,很是難辦。這時候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是,周王室越來越衰弱,喪失了對諸侯國的約束力,而楚國卻接連不斷地吞并周圍小國,日漸強大。在這種情況下,隨侯如果要將自己惹到麻煩的概率降到最低,如果想繼續過自己安穩平靜的日子,無疑只有一個策略:絕對不要惹怒楚國。
0 3
春秋后期隨國的外交天平,漸漸向楚國傾斜,甚至在楚國國君被敵國追殺的時候,不顧危險救下了他。
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吳國聯合唐、蔡兩個小國,率領大軍浩浩蕩蕩溯淮水西進,向楚國都城進發。這一戰,吳王闔閭親率大軍出征,他手下帶隊的兩位將領,一個是忠肝義膽、被后世無數戲文拿來做主角的伍子胥,另一個是兵學鼻祖孫武,反觀楚國,派去對陣的將領是令尹子常,史書里不為人知的炮灰一枚。
結局可想而知,楚國五戰五敗,相當之慘。打到最后吳國軍隊直搗楚國腹地,直接攻入楚國都城。當時在位的楚昭王倉皇出逃。在他出逃的路上,伍子胥正把他父親楚平王的尸體從墳墓里挖出來,鞭尸泄憤,給自己的父兄報仇。
楚昭王先逃到了云夢澤,云夢澤中的百姓沒認出這是楚王,還拿箭射傷了他。楚昭王又逃到鄖國,鄖國君臣在是否收留楚昭王這件事上爭執很大,一些人想殺他,一些人想救他。
楚昭王只能繼續逃亡,最后來到了隨國。緊隨而至的吳王要求隨人交出昭王,想殺掉昭王。吳王提醒隨侯說:“周之子孫封于江漢之間者,楚盡滅之”[3],試圖打感情牌追憶往昔,希望隨人還記得自己是周王室所封,提醒隨侯楚國早就把江漢之間的姬姓諸國滅了個干凈。

吳公子光戟 春秋晚期 湖北省隨州市文峰塔墓地M21出土
圖片來源:吳中博物館(吳文化博物館)
在湖北隨州市曾侯墓中出土的吳公子光戟,銘文內容為:“吳王子光之用”,表明作器者為吳公子光,即吳王闔閭。
楚昭王的大臣不想讓隨侯為難,很自覺地建議,由他假扮成昭王的模樣,讓隨人把他交出去。隨侯沒有同意,面無表情地跟吳國撒了個謊,說楚昭王已經跑了,不在隨國。吳國人明顯也不信,想進去搜查,被隨侯拒絕,只好作罷。
就這樣,楚昭王在隨國的庇護下,保住了性命,楚國得以東山再起。

曾侯輿甬鐘 春秋晚期 湖北省隨州市文峰塔墓地M1出土
圖片來源:網絡
鐘體鑄有銘文169字,表明該鐘為曾侯輿自鑄,記敘了曾國受封立國、依附于楚及在吳破楚入郢之后援救楚王的歷史。
0 4
楚昭王回國后,牢記恥辱,勵精圖治,楚國漸漸恢復國力,重新成為雄踞南方的大國。而吳國的風頭沒持續多久,傳到下一任吳王夫差手里,就被勾踐徹底滅了國。時代進入戰國時,吳國已經徹底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當年和吳國一起攻打楚國的唐國,楚人復國后反手就是一個全滅。救下楚王的隨國,和楚國維持著友好和睦的關系,繼續在亂世紛爭中綿延數代,存在了上百年。
公元前432年,隨國國君曾侯乙去世,當時在位的楚國國君是楚昭王之子熊章,他贈送了镈鐘用于祭祀,不知道是不是感謝當年隨國的恩情?

楚王熊章镈鐘 戰國早期 湖北省博物館藏
圖片來源:吳中博物館(吳文化博物館)
楚惠王熊章五十六年(公元前432年),楚王以此镈鐘送給曾侯乙。镈鐘正面銘文釋義如下:惟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陽,楚王熊章作曾侯乙宗彝,奠之于西陽,其永持用享。
以后世諸葛的眼光看過去,隨侯的決策無疑十分正確。若要讓如今的我們去推測當時在位的隨國君主到底怎么想,已經不太可能。但大體思路可以略作猜測。夾縫中生存的小國,要么依附大國尋求保護,要么謹遵禮法,不給別人出兵討伐的借口。
隨國對楚國真有那么情深義重嗎?倒也未必。隨國君主的眼光和選擇,大概都用在如何把麻煩減到最少,努力不讓自己淪為大國刀劍下的一縷冤魂吧。
而后世出土的編鐘引人遐想:隨侯可能也只想在自己的小天地里研究音樂,在編鐘聲里悠游度日,維持自己的歲月靜好。在那個諸侯爭霸的時代,擺出了養老的姿態。

盛君瑩(yíng ) 擂鼓墩2號墓編鐘 戰國中期
圖片來源:吳中博物館(吳文化博物館)
但,誰又能否認,那余音裊裊的編鐘聲,竟能比開疆拓土的豐功偉績存在得更長久呢?
原作者:山音
注意!??!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注釋:
[1]棗樹林墓地出土的銅缶上有銘文“楚王媵隨仲羋加”,表明楚王將自己的女兒羋加嫁給隨國;羋加編鐘銘文顯示羋加為曾侯夫人,本文以為這是曾隨一國兩名的實錘。這是本文的前提。
[2]司馬遷《三家注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十》:三十五年,楚伐隨。隨曰:“我無罪。”楚曰:“我蠻夷也。今諸侯皆為叛相侵,或相殺。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彪S人為之周,請尊楚,王室不聽,還報楚。三十七年,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師也,蚤終。成王舉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蠻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蹦俗粤槲渫?,與隨人盟而去……五十一年,周召隨侯,數以立楚為王。楚怒,以隨背己,伐隨。武王卒師中而兵罷。
[3]司馬遷《三家注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十》:昭王亡也至云夢。云夢不知其王也,射傷王。王走鄖。鄖公之弟懷曰:“平王殺吾父,今我殺其子,不亦可乎?”鄖公止之,然恐其弒昭王,乃與王出奔隨。吳王聞昭王往,即進擊隨,謂隨人曰:“周之子孫封於江漢之間者,楚盡滅之?!庇麣⒄淹?。王從臣子綦乃深匿王,自以為王,謂隨人曰:“以我予吳?!彪S人卜予吳,不吉,乃謝吳王曰:“昭王亡,不在隨?!眳钦埲胱运髦?,隨不聽,吳亦罷去。
參考資料:
1.(漢)司馬遷《三家注史記》
2. 黃鳳春、胡剛《說西周金文中的“南公”——兼論隨州葉家山西周曾國墓地的族屬》
3. 黃鳳春、胡剛《再說西周金文中的“南公”——二論隨州葉家山西周曾國墓地的族屬》
4. 陳民鎮《新出羋加編鐘所見“禹”與“夏”》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