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1905年的上海什么樣?來上海書展看市測繪院“鎮院之寶”

8月17日,“地圖文化之旅——上海地圖中的地名沿革”主題展覽在上海書展上展出。
這是繼2014年“從上海地圖看城市變遷”、2015年“上海地圖中的歷史記憶”之后,上海市測繪院再次用地圖的方式講述上海的歷史。
澎湃新聞(www.usamodel.cn)記者從上海市測繪院獲悉,此次選取了時間跨度從1905年至2016年的52幅地圖,通過“緣起與演變”、“時代的印鑒”、“傳承與更新”三個板塊來展現上海的地名沿革。
其中,上海市測繪院的“鎮院之寶”——1905年的“上海局界圖”——首次與觀眾見面。這份當時手繪的地圖,底色已經泛黃,而上面標注的地名和現在有很大的不同,是以“界”、“圖”等字樣來命名的。
“圖中的‘嘉界’、‘青界’指當時的嘉定縣界、青浦縣界,而今城隍廟一帶,在這張地圖上標注的是‘五圖’的范圍。”上海市測繪院技術人員告訴澎湃新聞記者,1960年,原邑廟區大部與蓬萊區全境合并組建為南市區,轄境內有城隍廟街道,后改為豫園街道,其所屬的馬丹居委會之地就是圖中二十五保五圖內。
“這張圖主要反映了當時上海的行政區劃,以各‘團練局’分局設色,‘團練局’是1860年為抵御太平天國進攻所設,各局內再設若干‘圖’,而沒有用城隍廟之類的具體地名,但圖中的龍華、虹橋、洋涇等地名則至今仍在沿用。”



2015年,閘北區與靜安區合并,成立了新的靜安區。本次展出的1917年、1954年、2014年和2015年的4張地圖,清晰地展現了兩區的歷史關系及行政區劃的變化。
在1917年的《上海南北區市全圖》上,位于市區北部的閘北又稱滬北,跨靜安、虹口、普陀三個區,南起蘇州河、北至廣中路,東大寶山路、河南北路,西至曹家渡、光新路一帶,面積約20平方公里。1956年、1958年、1962年和1978年,又有多個區域劃入閘北區。2015年11月,靜安、閘北合并成立新的靜安區,新靜安區成為又一個跨蘇州河兩岸的行政區。
上海市規土局相關負責人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地名承載著一座城市的文化記憶,作為城市發展的活化石,濃縮、積淀著一座城市的歷史與文化。目前,上海正在進行第二次地名普查,在此基礎上將開展老地名的保護。
“對于已經消失的老地名將建立數據庫,對每一個老地名的來龍去脈標注清楚,通過地名的演變展示城市的變化和文化歷史的發展,體現老地名的文化價值。”上述負責人表示,“而對于現有的一些老地名,主要通過與歷史街區和路網格局的結合加以保護,比如加強對歷史風貌區的保護來保留現有的一些老地名。”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