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魯登道夫:他將人們推向二戰的深淵,卻沒有被當成謀殺者
埃里希·魯登道夫(1865—1937),德國陸軍將領。1908年任陸軍總參謀部處長1913年調任步兵團團長。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調往東線任第八集團軍參謀長,從此成為興登堡將軍的得力副手。
他或許是20世紀最具有破壞性的二三人之一。他制造了災難卻沒有被人們當成謀殺者,這是一個至關重要又令人震驚的故事。

納粹分子從德國一戰后的灰燼中崛起,他們譴責魏瑪共和國在1918年11月簽訂停戰協定,以及同意《凡爾賽條約》中繁重的戰爭賠款。他們鼓勵民族主義、反自由主義及之后的反猶主義——三者都造成了災難性的后果。
今天,納粹主義和歷史上最糟糕的事件相聯系,并且被等同于人性最陰暗的部分。但是,為什么我們稱埃里希·魯登道夫是“第一個納粹”呢?
芭芭拉·塔奇曼在她獲得普利策歷史獎的《八月炮火》一書中寫到,雖然魯登道夫被賦予了繼腓特烈大帝以后無人能及的權力,但人們對于他的描述是不完整的,這個人依然是一團謎云。因此,為了理解魯登道夫,我們必須拼湊起他留下的稀少的線索和證據。
屠殺猶太人的源頭
對于任何一個歷史人物來說,我們通常都從其家庭背景中獲得線索,然而魯登道夫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家人。他第一段婚姻里的兩位繼子死在了魯登道夫攻勢里。他們的死亡令他悲傷,他將孩子們的尸體安放到柏林一所教堂的莊嚴墓穴里,然而這就是他所做的一切。第三位繼子參與了1923年那場失敗的希特勒-魯登道夫政變,但是,那個男孩后來也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了。研究魯登道夫其他的家庭成員沒有告訴我們太多有用的東西。
要評價魯登道夫的一生太復雜,因為他太狡猾,總是杜撰跟自己有關的傳說,不斷變化其中的內容。有一個事實傲然挺立:埃里希·魯登道夫將軍比同時代的任何人都造成了更深遠的損害。墨索里尼和希特勒當然很重要。然而,魯登道夫的影響力并不遠遜于他們。一戰中,他推動毒氣戰,在占領區實施跟種族滅絕不相上下的行動,當可以妥協時,他卻堅持徹底取勝。這一切增加了人民的痛苦和煎熬。1917年,當他將列寧送上那節密封車廂時,一場席卷世界的共產主義運動就此拉開了序幕。
魯登道夫編出的“背后挨刀”傳說(注:魯登道夫等人宣稱,德國軍隊在一戰中被人陷害和背叛導致失敗,而猶太人領導策劃了這個陰謀。在德國神話中,偉岸的騎士西格弗里被惡魔哈根從背后刺傷,魯登道夫也借此將自己比作英雄。)為推翻魏瑪共和國提供了理由,這對希特勒上臺不可或缺。可敬的霍爾加·赫維格稱這個傳說是“通往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第一步”。我們確信這一說法是真實的。

體現魯登道夫驚人影響力的一件事發生在他死后的19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3年1月的卡薩布蘭卡會議上,羅斯福和丘吉爾達成一致,在戰爭結束后,他們應當讓德國人永遠不能再假裝自己未曾失敗。正如羅杰·切克林總結的,“羅斯福和丘吉爾了解,德國在一戰中并沒有輸得很響亮。他們希望讓每個德國人都知道,德國已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無條件戰敗。”1943年,這樣的想法很有道理。但是,兩位偉人可能也在無意中因它而延長了二戰的時間。英國軍事史家富勒指出,“無條件投降讓德國反對希特勒的人不再發聲,他們像輸血一樣為戰爭再續了兩年生命”。
德國空軍元帥阿爾伯特·凱塞林和國防軍元帥埃里希·馮·曼施泰因同意這一看法。哈索·馮·曼托菲爾將軍對卡薩布蘭卡會議宣言如此回應:“我們必須在絕望中鼓起勇氣,苦戰到底。”他還說:“無條件投降的要求用讓我震撼的方式將工人和戰士團結了起來”。由于這個要求,協約國變成了以下思想的俘虜:為了避免背后挨刀傳說的再一次流行,他們必須徹底打敗德國。
1944年7月20日,一位德國上校試圖用一箱炸藥暗殺希特勒。之后,黨衛軍收集了幾乎所有持不同政見者的卷宗,他們發現4000多人——各種有智慧、權力、地位以及影響力的男人和女人們——都希望與英美談和。但是,卡薩布蘭卡會議確定的無條件投降主義讓協約國情報人員無法再和這些人談判,這些持不同政見者不得不保持沉默。很多人必須死。
事實證明,由于魯登道夫的背后挨刀傳說引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協約國確立了無條件投降主義,它讓二戰結束的時間至少延長了一年,可能也因此導致了太平洋戰區的血戰以及廣島原子彈事件——雖然指出這樣的聯系可能會引起爭議。
我們必須指出,協約國堅持讓納粹無條件投降一事加速了讓日本無條件投降的動議。但是,日本人不能這樣做,因為無條件投降很可能讓他們失去受人愛戴的天皇。因此,他們必須繼續作戰。這使得美國人丟下原子彈,迫使他們投降了。
1945年春天,納粹正在崩潰,同盟國要在萊茵河上尋找一座橋來運送坦克和裝甲隊進入德國核心區。在一個叫雷馬根的地方,一座未毀于戰火的橋正合適。上帝在這里玩了一把幽默:當地人稱此橋為“魯登道夫橋”,因為這是魯登道夫一戰時為了便于發起進攻而修建的橋。魯登道夫在1916年差遣俄國戰俘修建了它。1945年3月7日,因為美國人的靠近,希特勒下令炸毀這座橋。他的士兵在橋體上放置了巨型爆破裝置。然而,美國第九裝甲部的一輛坦克炮彈幸運地切斷了導火索。電荷被中和,接著它們向上涌向英勇的美國大兵,也殺死了目之所及的德國人。橋體保住了。希特勒很生氣,像往常一樣無能地準備使用蛙人、大炮和火箭繼續炸橋。現在,通向德國的通道被占領,這片土地為同盟國軍隊打開了大門。
德國將軍得知美國人通過魯登道夫橋跨過了萊茵河,他們知道德國已經輸了戰爭。同盟國朝著這個國家的核心區挺進。攻克魯登道夫橋象征著第三帝國的淪陷。
魯登道夫的名字成了世界大戰終結的一個符號,他曾經給世界帶來了多么毀滅性的結果。
被遺忘的罪行
盡管他作惡多端,魯登道夫至今沒有被人們聲討。希特勒因為自己的罪行而受到了民眾的指責,但是魯登道夫卻被遺忘在巴伐利亞的一塊墓地里。他屠殺了數百萬人,卻依然在美國不為人所知,這是由幾個原因造成的。第一,對于20世紀初期的歐洲,美國年輕一代并不了解。1920和1930年代,當魯登道夫和希特勒正從事最具毀滅性的工作時,美國保持了光榮孤立。這增加了迷惑。而且,兩次大戰之間的價值觀極為混亂。列寧和克倫斯基的例子最有啟發性。克倫斯基給俄國帶來了第一個自由政府,俄國女人在歐洲被率先賦予選舉權,俄國開始走向民主之路。然而,普通的美國體育明星都比他有更高的知名度。當克倫斯基1970年去世時,很多人不知道他是誰,知道他的少數人又鄙視他。他幾乎被匿名葬在了倫敦,他在美國的俄國流亡人士圈子里并不受歡迎。
魯登道夫從來沒有因為延長一戰、使用毒氣、殺害德國政治家(1918年在他要求下簽署停戰協定的人)而受到指責。他將人們推向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深淵,卻從未因此受到任何責難。
令人驚訝的是,魯登道夫和他的圈子十分善于傳播有利于自己的虛假信息。在1930年代,魯登道夫和他的助手們編造了大量謊言以提升自己的公眾形象。一些近代史學家都被欺騙了。在一封1933年據說由魯登道夫拍給興登堡的電報中,魯登道夫警告將希特勒納入政府的興登堡:“您任命希特勒為帝國總理,等于把神圣的祖國交給了歷史上最強大的煽動家。我向你預言,這個邪惡的人會將我們的帝國拽向深淵,讓民族遭受無盡的痛苦。由于這一行動,未來的人們會在你死后依然詛咒你。”
這封電報讓魯登道夫變成了一位先知,他無私地為尊重真相而放棄過去的想法。他成了死時變得明智的瘋子唐吉訶德。但是問題在于,那封電報是假的——幾乎可以肯定,它是魯登道夫和手下為了贖回聲譽而捏造的文件。興登堡龐大的檔案里并沒有這一電報的副本。他的陣營里也沒有人見過這份電報。歷史學家沒有確認過它的存在。然而,仍然有一大把重要的歷史學家認為它真實存在。甚至連史蒂芬·塔克在他816頁的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歐洲強國》中也宣稱:“當1937年12月20日魯登道夫在慕尼黑去世時,他警告了希特勒的暴虐。”
一流的學者塔克不是唯一持有這樣看法的人。納粹專家伊恩·克肖爵士起先相信魯登道夫反對希特勒的立場,他在自己的好幾本著作中提到了這一點。后來,他終于意識到這是個謊言,便糾正了錯誤。在之后發表的著作中,這封偽造的電報沒有再出現。然而,對于其他不如克肖經驗豐富的人,這封電報替魯登道夫洗白了污點,減少了世界對他卑劣行徑的認識。
少有人了解魯登道夫暴行的最終原因是,二戰距離一戰太近,歷史學家很難花時間徹底研究兩次大戰之間的問題。約翰·艾森豪威爾將軍(德懷特·艾森豪威爾將軍的兒子)曾經爭辯道,要讓一切塵埃落定、得到一份關于戰爭如何開始的完整分析,起碼得花費三十年。對于其他戰爭來說,歷史學家有時間做出完整的評價。但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緊隨第一次世界大戰而來,歷史學家們的焦點集中在了希特勒和納粹身上。
二十多個國家聯合起來才消滅了希特勒。1945年戰爭結束后,德國成了美國的盟友,美國歷史學家從未真正地檢查德國全部歷史檔案的細節。他們將德國當作一個新的民主國家,視希特勒為1930年代的畸變。歷史學家羅德·帕斯卡爾、威斯康辛麥迪遜大學的軍事史家愛德華·考夫曼以及韋德歷史學會的編輯們都同意這一點。關于二戰的大量信息淹沒了任何對魯登道夫和一戰的冷靜考察。
這令人遺憾,因為魯登道夫的命運是了解德國以及整個20世紀的關鍵。實際上,如果不了解魯登道夫,沒有人能真正了解希特勒這位屬于另一世界的人。魯登道夫留下了許多傳統,它們促成了希特勒的崛起。有多少人理解,是魯登道夫提出了猶太人大屠殺的邏輯依據?
如果沒有魯登道夫
正如英國歷史學家休·特呂弗·羅珀曾論述的,“歷史不只是關于發生了什么。它是在可能發生什么的情境下真實發生的事情。”因此,為了完全理解魯登道夫的遺產,讓我們想象,如果這個人從不存在,我們可能擁有怎樣的世界。讓我們想象,他在1914年一戰最初階段就在比利時被槍殺了。倘若如此,上世紀的歷史可能會發生重大改變。
或許,在1916年,沒有人會像魯登道夫一樣希望取得全面勝利。或許,人們能更早達成所有人都愿意享受的、更溫柔的和平。如果是這樣,歐洲就不會出現那么多王朝崩潰,尤其對俄國而言。戰爭可能會更早地結束,歐洲可能不會遭遇那么嚴重的覆滅。
如果沒有魯登道夫,就可能沒有希特勒,因為魯登道夫的背后挨刀學說對希特勒的陰謀不可或缺。另外,1925年,魯登道夫與希特勒聯合參加德國總統競選給了希特勒本來缺乏的合法性。他很可能就不會上臺執政。
因此,我們必須強調,這個人幾乎與希特勒具有等同的重要性。如果沒有他,第二次世界大戰還會開始嗎?那是一場“不必要的戰爭”,正如丘吉爾所說,它是一場本來不需要發生的戰爭。如果沒有魯登道夫編造的神話傳說——它讓希特勒的信仰變得貌似有理,納粹們可能就消失了。
很多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分析都傾向于從希特勒開始。很多人假定納粹主義是從希特勒開始的。但是,實際上是魯登道夫釋放了希特勒成功必需的社會、軍事及政治力量。正是由于魯登道夫對希勒特等人的根本影響和他的罪行造成的毀滅性結果,我們從抽象的意義上認為,第一個納粹是魯登道夫。
歷史學家沒有真正看清魯登道夫是怎樣的人,這基本上也不是他們的錯誤。互聯網流行之前,我們沒有足夠多的渠道接觸到眾多歷史檔案。直到最近,我們才有可能將埃里希·魯登道夫公允地置于歷史的名人堂中。這些人不僅影響了一戰中的德國大事件,而且還為二戰的發展及西方文明的整體演變帶來了更深遠的影響。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