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社論】巴西這幾年真不容易

巴西在奧運籌備工作中暴露出的種種問題,很大程度源于巴西經濟的大滑坡。2009年,巴西憑借其在全球金融危機下的增長韌勁、內部消費潛力、積極且自信的外交等要素贏得了對發展中國家來說難得的“奧運承辦權”,2010年巴西經濟更是實現了7.5%的超高增速。因此,“選擇里約”有其理由。
然而,2011年以來大宗商品價格的下跌,將巴西經濟拖到了幾近“崩盤”的局面。2015年,巴西經濟下滑接近四個百分點,5年之間,巴西經濟萎縮幅度甚至超過了10%。經濟“自由落體式”的跌勢與民眾不斷求高的奧運預期值之間形成了巨大反差,很多問題自然不可避免地被放大了。
過去十年的初級產品繁榮加劇了巴西“去工業化”程度,使得巴西出口產品更趨單一化、“初級產品化”。2000年制成品出口占全部出口的58.43%,高科技產品出口占比則占為10.94%。但是,2011年這兩大類產品出口分別只有34.12%和3.95%。隨著大宗產品價格的急劇下跌,出口對經濟的拉動也迅速回落。
出口的下滑最終導致巴西國際收支明顯惡化。由于通貨膨脹迫使利率上行,巴西本來欠缺的投資能力更受制約。在國內投資方面,巴西的國有企業一直是絕對的主角,巴西石油公司腐敗案牽涉到一批大型國有企業,從而使得公共投資基本陷入停頓狀態,巴西投資率在過去3年下降了約3個百分點(目前僅為17%左右)。
從內需來看,盡管過去十年間,巴西通過大規模社會扶貧計劃培育出規模可觀的中產階級(中產階級占比達到53%),但在缺乏經濟增長的支撐后,國內消費不僅縮水明顯,而且對經濟的“托底”作用也逐漸減弱。
經濟的衰退催生了巴西政治生態的酵變,并最終演變為嚴重的政治危機。隨著政黨斗爭的白熱化,聯邦政府缺乏應對經濟危機的政策環境,甚至一度形成“任由經濟自生自滅”的局面。正是在這種政治經濟雙重危機的局面下,國際評級機構“看空”立場使得國際資本對巴西望而卻步,進而也截斷了巴西靠外資彌補自身投資不足的渠道。盡管在過去幾年間,巴西實施諸如 “加速增長計劃”(PAC)和“強大巴西計劃”,但受制于該國投資成本過高以及隨后經濟下行等因素,計劃執行情況并不成功,經濟轉型未見效果。
考慮到這些因素,再看巴西在此次里約奧運籌備中的表現,其實已很不容易。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