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經濟痕跡︱大央行時代
這大概可以算人民共和國的第一個經濟成就。并且與英鎊、美元不同,人民幣從一開始就是由國家信用背書的貨幣,從未與貴金屬捆綁。此后近70年,人民幣在全球貨幣體系中的地位快速上升——據世行統計,目前在全球廣義貨幣供給中,人民幣占了三成。
1983年9月17日,國務院決定“成立中國工商銀行,承辦原來人民銀行辦理的工商信貸和儲蓄業務”。也就是說,在工行成立之前,人民銀行既是中央銀行也是商業銀行,既負責貨幣發行和金融管理,又具體從事各種業務經營。直到1984年1月1日工行成立,人民銀行才成為實質意義上的中央銀行。而它在法律上確認央行的地位,則是在1995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頒布之后了。
從全球第一家中央銀行——1668年瑞典國家銀行算起,央行制度已有近350年的歷史。從這個角度看,人民銀行還很年輕。那么,為什么要設立中央銀行呢,它是干什么的?
從歷史上看,央行制度是銀行危機的產物,旨在監管銀行乃至金融業的運作,維護經濟的良性運行。而其重要構件之一是貨幣供給,亦即發行信用貨幣,所以央行也叫“發行的銀行”。 我們的央行也不例外。
現行《中國人民銀行法》規定,“中國人民銀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央銀行。中國人民銀行在國務院領導下,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此外,“貨幣政策目標是保持貨幣幣值的穩定,并以此促進經濟增長”。人民銀行推出的一切政策和工具,都緊緊圍繞這兩項使命。
那么,央行如何調試貨幣供給,其中有沒有一個約束的機制?還是說,鈔票想印多少就印多少?
在金本位的時代,央行的貨幣供給受其貴金屬儲備規模的約束,顯然不能隨心所欲。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后,貨幣與貴金屬脫鉤,但貨幣供給仍然不“自由”。這其中有一個“防止通貨膨脹”的自動約束機制,也就是說,央行在增發貨幣前,會對增發帶來的通脹變化進行評估。而直到最近,中央銀行的歷史,幾乎就是一部反通脹的斗爭史。
具體到中國人民銀行,也存在同樣的約束機制——通脹壓力大的時候,貨幣供給增速放緩。經濟運行內生的供需曲線,就像彈性的繩索,束縛著央行的權力。(如圖)

事情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發生了變化。“防通縮”漸漸取代“防通脹”,成了各大經濟體的主要考慮。一旦甩開“防通脹”的繩索,央行們也都放開了手腳——貨幣供給的馬力越來越強,貨幣政策的目標不斷擴充。
中國人民銀行同樣如此——從數據看,我國M2/GDP(廣義貨幣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值)由2008年的149%升至2015年的203%,平均每年提升近8個百分點,是我國央行制度形成以來最快的時期。從政策目標看,周小川行長6月在華盛頓曾公開表示:“中國央行采取的多目標制,既包含價格穩定、促進經濟增長、促進就業、保持國際收支大體平衡等四大年度目標,也包含金融改革和開放、發展金融市場這兩個動態目標”。
伴隨大央行的自由行,金融領域前所未有地擴張。與此同時,對金融危機的焦慮也不斷升級,但這種焦慮并未形成對大央行的約束,在多數情況下,反而為央行在貨幣救助方面的自由行動提供了注腳。以我國為例,目前金融占經濟的比重為9%,而危機前僅為5%。
現在的中央銀行,像是甩開鏈條的大象,行走在通縮的陰霾之下。對它們而言,經濟運行不再是不能輕易觸碰的瓷器店,而是一片片攻堅克險的試驗田。接下來的日子,它們究竟是要將經濟馱負出險境,還是變成“被喚醒的哥斯拉”呢?
或許,宏觀經濟學的另一座圣杯,已經擺在我們面前。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