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國產周播劇能靠臉撐到何時?

“限娛令”五年后,周播劇形式終于完成了試水,成為主宰這個夏天暑期檔的絕對力量。
先后播出又同期競爭的幾部熱門國產劇《老九門》、《九州天空城》、《幻城》和最近播出的《青云志》在影視化前都已經靠原著(《天空城》除外)積累下深厚的群眾基礎,主演也都選用的是在年輕觀眾中極具號召力的人氣演員。
盡管陣容強度和制作水準參差不齊,口碑也有高有低,但仍然形成了集體性的話題熱度,這是前所未有的。

一方面是周播劇大熱,一方面是質疑聲不斷——暑期檔期群雄逐鹿,但就現狀而言很難斷言其中是否有劇集可以復制《花千骨》的成績;網絡平臺與電視臺同期播放的模式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收視分流的情況,廣告商盈利困難,大制作、大排場之下,是市場對于周播劇形式的質疑。
遠及歐美,近到周邊的日韓泰國,包括中國臺灣地區采用的都是周播劇的形式,已經培養出大批忠實觀眾。周播的形式對于國內的年輕觀眾而言接受起來并沒有什么問題,問題在于對比每天連續播出的傳統形式,國產劇采用周播模式并沒有在觀劇層面顯現出任何優勢。
國產劇采用周播的模式是政策調整和播出渠道演進雙重作用的結果,播出形式位于整個影視產業鏈的最末端,尾巴形態的大幅度改變并沒有引發頭腦的任何反應,國產劇的制作模式仍然和天天不斷連續放送時沒什么兩樣。
制作模式沒有改變,播出模式變了,播出模式的優勢沒有顯現出來,反過來成為向觀眾披露劇集制作問題的手段,這些問題集中在情節拖沓、節奏混亂、人物空洞、行動缺乏邏輯、臺詞幼稚等等……周播的形式給觀眾一周時間思考劇集的問題,如果一部劇是上述問題的重災區,當劇情無法留住觀眾,就只能靠熒幕上演員的臉,如果臉也不夠吸引人,那也怪不得觀眾手里的鼠標鍵盤遙控器了。

演員的臉,就是劇集全面潰敗的最后一道防線,這意味著,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國產劇周播槽點比亮點多的情況仍將持續,重演員而輕編劇的情況仍難以扭轉。
提到周播模式,很多人習慣將國產劇與美劇做對比,并舉例Netflix一次性放出整季全部內容的形式,試圖證明從大趨勢上看,周播劇不再是未來的主流趨勢,在付費網絡視頻平臺已經鋪就的當下,回歸天天播出才是國產劇應該采用的形式。
這種論證模式是以偏概全的,Netflix局部的成功不代表整體的強硬,況且美國的播出模式本質上不是周播形式,而是按季進行,每季的時間段相對固定。國產劇選擇周播是在政策調整下不得不為之的,是被動的,整體上沒能形成“季”的概念,劇集的集數幾乎固定,也很難再做調整,國產劇沒有美劇生產的背景,播出模式選擇的目的也不同。

國產劇選擇周播,是為了適應政策,錯開播出時間,創造最好的收視效果。相較于美國,更近似日韓的情況,排除部分長壽劇集,絕大部分劇集雖在播出集數上有多有少,但播出日期和時間段相對固定。日韓只在特定時段播出的劇集做大手筆投資,比如日本NHK電視臺的大河劇只在周日的特定時段播出,同時段收視幾乎沒有競爭,收視率也有保障,制作費用相對同期劇集要高很多。國產劇這樣的大制作,在運營商很難適應收視錯峰的周播模式時間安排。
由于沒有制作成本的限制,國產劇在長度上基本與大河劇不相上下,影響力卻無法與之匹敵,可短時期內很難做到復制他國模式,縮短集數,靠增強自身靈活性,迎合市場對劇集做出調整——中國影視行業沒有任何做出類似這種調整的預兆,因為沒有能力,因此沒有可能。

與當下的國產劇集相似,日本電視劇劇情多數有出處可循——不是漫畫就是小說,因此劇情穩定,無需迎合觀眾,如果收視率不佳,直接砍掉就好,因收視率而背負罪名的往往是主演。但在國內語境里,同樣是改編影視作品,挨罵的通常是編劇,令人心酸的是,被噴這么多口水并不能讓編劇在整個產業鏈條里的地位有所上浮,無論電影還是電視劇注重的都是前端的營銷,有顏有情懷,對決定整部作品成敗的故事本身卻輕之又輕。
近幾年來,美劇韓劇成為了國產影視作品追趕和超越的對象,遺憾的是重點錯誤地放在了制作費支出的豪放程度、演員陣容的靚麗程度上。
韓劇和美劇的制作環境是殘酷的,要根據觀眾收視的反饋情況對接下來的劇情做出及時調整,現改現拍,夸張點講,每一句臺詞都關乎整部劇的死活。經得起觀眾一周時間品咂、推敲的扎實故事和足夠調動觀眾情緒的戲劇沖突是周播劇得以續命的唯一來源。
就現狀而言,我們的編劇沒有能力做到,我們的編劇不生產戲劇,他們只是收視率的背鍋俠。
沒有能背完的鍋,鍋只會越背越多。在鍋將最后一個編劇壓死之前,國產劇的核心價值觀大概還得靠臉撐著,每周定期放出素材供粉絲剪輯創作,MV、鬼畜、小劇場……只要將故事剝離出評價體系,不斷涌現的IP周播巨制部部都是極好的。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