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經濟痕跡︱怎樣擺脫“日本曲線”?
在前面的專欄里,我們從人口結構的視角,觀察中日經濟運行的軌道及兩者的異同。這一期,我們把鏡頭拉遠,看看在可比時間內,兩國在全球經濟中的模樣。
對中日經濟而言,全球經濟圖景的重要性遠不止于一塊背景板。兩國都趕上了全球化的好時候,也都采用了出口導向的發展策略,才駛入發展的快車道。反過來,中日的發展,也拉動全球經濟向上,催生了所謂“亞洲奇跡”。
要比較中日經濟的發展軌道,它們與全球經濟的互動不可不察。
“亞洲奇跡”迄今經歷了兩個階段,中間有一個10年的停滯——1970年亞洲占全球經濟的比重為15%,此后一路攀升至1995年的30%;此后進入停滯期,2004年占比萎縮至26%;2010年后,亞洲經濟再度起飛,2015年的全球占比已達34%。
而1995年和2015年,恰好分別是中日勞動力人口達到峰值后的第五個年頭,亦即前兩期專欄所說的t+5。這樣,我們就可以沿用之前的時間線,對中日在全球經濟中的規模占比、貨幣供給占比、以及銀行提供的國內信用占比的變化進行比較。
規模占比,不用多說,就是考察兩國在全球經濟中的分量;
貨幣占比,是要看在全球央行的貨幣供給中,中國人民銀行和日本央行貢獻了多少;
銀行提供的國內信用占比,通俗地說,就是看在全球銀行業的融資中,兩國的份額有多大。

先看日本的情況:
1.1995年(t+5),日本在全球經濟中的占比達到峰值。那一年,全球1/5的增長來自日本,日本也占用了四成左右的全球貨幣供給和融資。此后曲線持續向下,目前日本經濟規模只占全球的1/20,貨幣和融資占比則降至1/10,亦即上世紀70年代初的水平。
2.1970年(t-20)以來,日本有一條經驗數據規律——日本占用全球貨幣及融資的份額是其對全球經濟貢獻的2倍。這條規律迄今已經維持了45年。
3.日本在1970年代初告別高增長之后,呈現一個大體穩定的態勢——兩個份額的融資,帶來一個份額的經濟成果。這是政策使然,還是說經濟運行本身就存在這樣一個“自然律”?筆者不敢斷言。
再看中國:
1.2015年(t+5),中國占用全球約三成的貨幣、兩成的融資,為世界貢獻了一成半的經濟成果。
2.1990年(t-20),中國用全球1%的貨幣和融資,生產出全球2%的經濟成果。
3.中國占用融資的份額與其產出貢獻的份額相當,沒有出現日本那種“2:1”的情況。
數據比較完畢,似乎沒有什么一目了然的結論——除了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占比比日本提升得更快。是的,這一次,中日曲線終于不再高度吻合。目前,中國還可以用一個份額的融資帶來一個份額的成果,而日本早在45年前就只能用“二”出“一”了。換句話說,中國市場對于全球資金的吸引力更強。
上文提到過,中國經濟的成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與外部世界的良性互動。那么,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推演——只要我們能夠抓住資金吸引力這個優勢,就有可能避免重蹈日本滯漲的覆轍,擺脫“日本曲線”的宿命?
當然會有人問:怎么抓呢?答案倒也簡單,就是提高我國金融體系的效率,避免金融空轉。難的是行動,在全球視野下,金融效率的提高有賴于機制的完善、市場的擴容、參與者的行為規范、監管者的公正有效、金融與實體之間的良性互動……而這些,都是硬骨頭。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