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仰韶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浮雕墻被指出兩處人名錯誤,正動工修正
據《河南日報》報道,10月17日,仰韶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開園暨仰韶文化發現100周年郵票紀念冊發行儀式在三門峽澠池縣仰韶村舉行。副省長戴柏華、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出席儀式,共同為“考古百年”大型浮雕墻揭幕。當天,經過近一年提升改造的仰韶文化博物館也重新開館迎賓。
然而,旨在向中國老一輩考古學家致敬的浮雕墻卻被諸多考古學界人士指出存在人名錯誤。
澎湃新聞(www.usamodel.cn)注意到,網友拍攝的“考古百年”大型浮雕墻現場照片顯示,董作賓、林惠祥兩位考古界元老分別被標作為“董作兵”、“林慧祥”。

微博@考古觀察猿 圖
10月19日,澠池縣文旅局工作人員告訴澎湃新聞,“(仰韶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浮雕墻人名出錯)確有其事”。
該工作人員稱,兩個考古學家的名字確實刻錯了,(浮雕墻)是在今年九月份開始動工,時間比較趕,浮雕設計師把名字弄錯了。浮雕10月15日完成后,有領導10月17日視察時發現了錯誤并立即通知北京施工人員趕到現場修改,浮雕設計師已在網上道歉,目前已開始動工修正。
公開資料記載,董作賓(1895-1963),河南南陽人,原名守仁、號平廬、字彥堂,在古文字學、考古學、歷史學、古年代學、民俗學、文學藝術等諸多領域都有杰出建樹,尤其對甲骨學與考古學的科學研究有著劃時代的貢獻,是我國現代甲骨學與考古學的奠基人之一。
在考古學方面,董作賓首次主持殷墟發掘,開啟了中國現代田野考古的新時代,對我國近現代考古學的誕生有著重大的貢獻。1928年10月,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在廣州成立,受傅斯年的委托,董作賓到安陽首次策劃和實施了對殷墟的科學發掘,并得到蔡元培院長的重視,從此拉開了中國文物考古史上首次對殷墟的科學發掘的序幕,董作賓也被譽為“殷墟發掘第一人”。1928年至1937年殷墟科學發掘15次,董作賓參加了前7次和第九次發掘,先后8次主持或者參加了安陽殷墟的考古發掘。對殷墟的科學發掘,奠定了我國田野考古學的基礎,也培養了一大批考古學專家。
董作賓是我國現代考古學的主要奠基者。1933年,他發表《甲骨文斷代研究例》,創立了后來被長期使用的甲骨文斷代體系的“十項標準”和“五期”說,被公認是中國甲骨學史上劃時代的名著。他提倡歷史學與考古學研究的結合,是殷商年代學研究的先驅。鑒于董作賓對甲骨學的貢獻,學界把他與羅振玉(字雪堂)、王國維(字觀堂)、郭沫若(字鼎堂)一起合稱為“甲骨四堂”,是甲骨學史上劃時代的一代宗師。
林惠祥(1901年-1958年),又名林圣麟、林石仁、林淡墨,祖籍福建泉州石獅,新加坡歸僑,是中國文化人類學、臺灣民族志研究、南洋考古學、民族學的開拓者與奠基人。
林惠祥不畏艱辛,兩度赴臺,開展臺灣民族學田野調查,深入研究臺灣土著民族文化,撰寫了《臺灣番族之原始文化》一書,這是我國第一部系列研究臺灣少數民族文化的著作;他撰寫的《文化人類學》,是第一部被列為大學通用教材的人類學專著;他撰寫的《中國民族史》,受到國內外民族學界的重視與引用,對后世的中國民族史研究影響深遠。
他還先后出版《民俗學》《世界人種志》《神話論》等專著,為中國人類學相關學科研究奠定了基礎;此外,他還廣泛涉足南洋民族學、考古學研究領域,撰寫了《馬來人與中國東南方人同源說》《南洋人種總論》等論文,成為中國研究南洋人種和南洋考古的開拓者和倡導者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10月18日上午,第三屆中國考古學大會開幕式在仰韶所在地河南三門峽舉辦。
1921年,河南澠池縣仰韶村遺址的首次發掘標志著中國考古學的誕生,中國第一支考古學文化——仰韶文化因此而得名。仰韶村遺址是仰韶文化發現地、命名地,也是1961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