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達成全球自然保護協議,是中國展示全球領導力的歷史契機

云南省玉溪附近,一群正在小憩的野生亞洲象。今年夏天,這群大象從其居住的自然保護區遷徙了 500 多公里來到了這里。圖片來源:Alamy
如果我們需要更多證據證明我們所面臨的生物多樣性危機,一群穿越中國云南的野生大象以最暖心的方式向我們證明了這一點。幾個月來,它們從西雙版納出發,一路向北行進。 期間,它們哺育幼崽,喝得酩酊大醉,破門入戶,擰開龍頭喝水,憨態可掬的行為吸引了公眾。但是它們反常遷徙背后隱藏著的更嚴重的原因也同樣引起了人們的注意。據當地專家說,它們之所以遷徙可能是由于保護區外的原始森林遭到破壞,迫使大象不得不尋找新的地方“散步”。
當這群亞洲象抵近昆明市時,當地部署了一系列措施阻止它們進城,一邊封鎖道路,一邊在路旁擺滿菠蘿和甜玉米來引導其調轉行進的方向。
昆明舉辦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時,昆明街道上為大象準備的菠蘿恐怕將被清理一空。而這群穿過云南的野生大象恰恰象征著大自然所面臨的危機的緊迫性,讓全球領導人不得不將這個問題納入議事日程。
作為國家地理學會的駐會探險家和生態學家,我對破壞大自然的后果有親身體會。在采掘業為了尋求短期利潤而破壞自然的同時,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健康的自然環境對于人類安全和公平的未來至關重要。
各國領導人也開始感受到這種緊迫感。上個月在英國舉行的七國集團峰會上發布了 《2030 年大自然協定》(Nature Compact),首次將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化并重,作為峰會核心議程。這將有助于使昆明COP15——以及即將在英國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6次締約方會議(COP26)等其他會談——成為一個歷史性的契機,為人類當前所面臨的最嚴重的全球危機共同商議應對之策。這些會議都將為各國政府為下一步的公共政策、金融、商業和法律部署確立方向。
七國集團峰會達成的“大自然協定”已經奠定了基礎:現在,需要通過即將在昆明COP15上簽署的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將其精神體現出來。這一新的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的第一份詳細草案已于本月初發布。這份框架需要調動新的資金并加強各國國內政策,這樣我們才能保護世界上剩余的完整生態系統,恢復退化的棲息地,并改變我們使用陸地和海洋以及生產食物的方式。我知道保護和恢復生態系統是可行的,因為我親眼見證了在遭受過人類活動破壞的地區,生物多樣性所展現出的驚人的恢復力。例如,在海洋中,保護區內的平均魚類豐度是附近未受保護區域的6倍,并能夠幫助補充鄰近水域的魚類種群數量。
對中國而言,即將在今年秋季召開的昆明大會是其向世界展示自身環境領導力的重要時刻。這是中國首次主辦重大的聯合國環境大會,并且此前中國剛剛做出了更加雄心勃勃的氣候承諾。在中美關系緊張的背景下,環保將是雙方展開富有成效的競爭與合作的領域。因此,中國知道生物多樣性大會的成功將產生更廣泛的影響。
如果七國集團的領導人在“大自然協定”的基礎上再接再厲,那么他們很可能通過談判達成一項切實的協議。七國集團的貿易和環境部長們已經同意在COP26之前舉行會議,采取措施解決全球供應鏈中的森林砍伐問題。目前,他們需要提出實質性的提案,以規范與不可持續的農業和漁業相關的商品生產與貿易,并為可持續生產的商品提供市場準入。
七國集團國家做出承諾,將支持到 2030 年保護全球30% 陸地和海洋的目標,并將以身作則,在本國落實“3030”承諾。他們的舉動為保護大自然開了個好頭。目前,這一全球目標獲得了“自然與人類雄心聯盟”(the High Ambition Coalition for Nature and People)的60多個國家的支持,其中一半國家是中低收入國家。中國也出臺了自己的政策,將具有生物多樣性與生態脆弱性的四分之一的陸地面積嚴格納入“生態保護紅線”,從而保護大自然免受工業活動的影響。這項政策的精神也是“3030”目標得以實現的基礎。接下來,COP15必須確保所有這些目標都納入到達成的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框架中,并轉化為實質性的國內法律。
值得歡迎的是,原住民的權利得到了認可,并成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的一項核心原則。大量證據表明,與大多數傳統保護策略相比,原住民和當地社區能夠更有效地保護生物多樣性。接下來,需要將他們納入到保護目標的設定和實施進程中,以確保最后達成的自然保護協議也同樣可以保護他們。
達成協議的關鍵是什么?錢。世界上許多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都是發展中國家。為了實現全球“3030”目標以及生物多樣性目標,需要給予這些國家資金上的支持。這意味著七國集團需要切實承諾拿出更多的資金。預計未來10年,全球自然保護資金缺口為每年7000億美元,不到全球GDP的1%。中國需要通過昆明大會促使各國拿出資金填補這一缺口,并達成一致意見,通過加強公共財政投入與改革私營部門資金流向相結合的方式籌措資金,同時還需要采取強有力的國內行動,確保雙邊援助支出完全符合到2030年遏制和扭轉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全球使命。
有人說,我們沒有錢來保護更多的大自然??墒?,“3030”計劃的實施成本估計每年只需 1400 億美元,比目前全世界花在電子游戲上的錢還要少,而且相對于政府給予那些破壞型產業的補貼來說,也只是一小部分。我們并不是沒錢,但令人難以理解的是,我們沒有將錢用在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上,而是用來摧毀它。
自然棲息地的破壞很容易引起公眾關注:森林火災、動物死亡和物種滅絕這些都是人們非常關心的問題。這也讓自然保護成為各國領導人亙古不變的議題——在未來召開的每一次七國集團峰會、二十國集團峰會、以及多邊論壇上,自然危機都將成為他們必須重點關注的議題,以確保他們為公眾所留下的這份“自然遺產”是正面的。
如果今年的昆明大會能夠成功達成一項改變世界的全球協議,那么中國作為主辦國和協議的促成者將被世人銘記。如果失敗了,那么2021 年被世人記住的將會是一群跋山涉水,尋找家園的大象。
恩里克·薩拉 (Enric Sala) 是國家地理學會駐會探險家,也是《自然的本質:我們為什么需要野生環境》一書的作者。翻譯:BAIHUI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