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社論】勿忘切爾諾貝利

人類掌握核反應技術以來,除了美軍使用于廣島長崎的原子彈攻擊,和平時期發生的核安全事故有十余起,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是其中最為嚴重的一次。
30年的時光,足以讓人忘掉太多的痛苦和不幸,但切爾諾貝利卻是個例外:700萬人受到輻射,數千人遭受過量輻射,被污染的土地達數億公頃。
一直到今天,當初受到嚴重影響的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的繼承者烏克蘭、白俄羅斯、俄羅斯仍在付出慘重代價:受輻射影響的人多疾病纏身,陸續死去,到底有多少人因核輻射而死,無法統計;受核泄漏影響的土地無法居住,更無法從事農業生產。30年后的今天,已遭廢棄的核電站仍需大量投入人力、物力、財力,防止核污染的再次泄漏。
切爾諾貝利的悲劇可以避免,但是又無法避免。可以減小損失,卻又無法減小損失。
首先,切爾諾貝利電站采用的是建設成本較低的水冷卻式的石墨慢化反應堆。而一旦水冷卻系統發生滲漏,又沒有及時關機的話,就會發生石墨燃燒引起大火,從而引起核燃料泄漏。此外,這種反應堆由于循環使用燃料,要有通口,不能在反應堆外建造厚厚的安全殼,一旦發生事故,因缺少防護措施而造成更大損失。
前蘇聯之所以選擇這種安全性能差的反應堆,主要原因是這種反應堆能在發電的同時,生產出制造核武器用的钚。前蘇聯把社會主義國家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點,都用在了發展軍備力量上,發展軍備,忽視民生的思路,甚至都體現在核電站的設計理念上。
負責調查和處理此次事故的前蘇聯列加索夫院士說:“在到達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后我就得出了一個絕不會引起歧義的結論:切爾諾貝利事件是由于個人崇拜及在我國延續了幾十年的錯誤地進行經濟活動達到登峰造極地步引起的后果。”
其次,事故發生后,處置失當導致損害程度擴大。核電站爆炸發生在4月26日凌晨1點24分,到4月26日晚間,全世界都知道了蘇聯核電站發生了事故,但莫斯科處在沉默之中。一直到4月28日,蘇聯當局才終于開會研究是否告知公眾。一直到晚間,才在電視中輕描淡寫承認發生事故,但并沒有說出現核泄漏,也沒有提示居民進行防護,乃至5月1日,烏克蘭當局仍然組織大游行,不明真相的市民不加防護地走上街頭,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其他城市也舉行了慶祝活動。直到5月中旬,蘇聯塔斯社才提醒市民上街要戴帽子。而此時在波蘭已開始禁止出售吃青飼料的奶牛產的牛奶,還給波蘭東北部各省的嬰兒和兒童提供碘制劑,以防止放射性碘進入人體。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爆炸,遠不止造成當世人大量的人體傷害,而且環境污染禍延子孫,長年累月的經濟負擔更不必說,該地區的人民的精神文明和歷史傳統也遭到嚴重打擊,其文化、種族、宗教傳統,手工藝和民俗及社區之間的傳統紐帶遭到毀滅。
從核電站的選址、設計、運營,事故發生后的處置方式方法,無一不暴露出前蘇聯體制的種種弊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爆炸,因之成為摧毀前蘇聯的重要事件之一。30年后再看這片廢墟,令人唏噓不已。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