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歡樂喜劇人》《笑傲江湖》的幕后推手,原來是他
先敘敘舊。
上世紀90年代,中國綜藝節目還是小baby的時候,有一個“北歡樂南快樂“的說法還記得嗎?
“南快樂”當然就是湖南衛視還在播的《快樂大本營》,“北歡樂”指的就是北京電視臺的《歡樂總動員》,程前、李彬、張巖、胡可、劉孜都主持過。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節目中有個環節叫《超級模仿秀》,最早實現了觀眾登臺一圓明星夢。這檔節目走紅后,全國同類節目就和天女散花一樣,開得那叫一個燦爛。
歡樂傳媒是《歡樂總動員》的制作出品方,也算是搭上了中國綜藝節目的第一班車,掌舵的人叫董朝暉,雖然他一直稱自己是外行,但他曾被譽為“中國民營電視四公子之一”。

上世紀90年代經歷過輝煌,后來投資影視劇“賠得稀里嘩啦”,去年又開始風聲水起,在澎湃新聞記者專訪他時,董朝暉風趣地形容自己之前走過的路:被人叫作先驅,其實已經拍死在沙灘上,被一個浪又沖了回來,總要做點和年輕人不一樣的事。

憶往昔,他還是很自豪地說道,“當時《歡樂總動員》最好的時候,一年可以做五千萬的廣告,我們可以分到八百多萬。”
做《歡樂總動員》之前,他曾帶領團隊到臺灣去取經,花了兩個月的時間走訪中視、華視,看人家怎么錄節目。
因為身為福建人,自然對臺灣文化了解得多一點,“小時候剛有電視機那會兒,家家戶戶都有一根巨大的竹竿,上面綁了一根天線,靠著這根線就可以看臺灣的電視節目,像張小燕做的那些綜藝節目。”
那年他從臺灣回到北京,也帶回了從華視挖來的13個綜藝節目工作人員,成立了從制作總監到總導演都是臺灣人的《歡樂總動員》制作團隊。
往往市場擁有競爭的大環境,急切需要好的內容時,這些民營企業才有機會。“那時候各種類型的節目都做了,大概得有30多個節目”,董朝暉不忘調侃一句,“很多人都說是看我的節目長大的,我也很郁悶。”
一照面,已不惑之年的董朝暉的確像個生意人,你的腦海中會自然蹦出兩個形容詞,“和氣生財“、“沉穩老練”。但和他聊過之后,你會發現這個人多了些“情”。
親情
董朝暉把家庭看得很重,“因為既然有一個家庭就要維系好,其次就是‘快樂與否’,最后才是生意。”
他是福建泉州人,沒有隨大流做大理石生意,18歲到香港學了法律。“年輕人為了生活,不那么喜歡讀書,有種人會比較安分守己,賺點錢養家糊口算了,但我總覺得有機會多賺錢,讓家里每個人都過得好一點。”
閩南地區的人向來勤奮敢闖,董朝暉一邊讀書,一邊琢磨怎么賺錢。很快,他以一家香港上市公司的高管身份被派往北京。
“那時候國內還沒有什么寫字樓,但是很多人開始創業了,沒有地方辦公,我發現北京中軸路附近有兩處大的廠房,靠近公園,景色也好,就以很便宜的價格租下來,用最便宜的空調和地毯,重新裝修了,在北京晚報登一個小豆腐塊(廣告),租了出去,從而賺到人生的第一桶金。”
友誼的巨輪

1995年左右,董朝暉30歲不到,年輕人最多的就是時間,一個偶然的機會,他進入了影視行業,結識了中國電視劇商業化運作的開拓者,《宰相劉羅鍋》的制片人邊曉軍、導演趙寶剛等一些人,“總在一起玩,他們也喜歡我,我那時候也有點錢,他們拍電視劇,就會問我要不要一起跟點兒,這才進入的這個行業。”
當時董朝暉拿著《東邊日出西邊雨》(許晴、王志文主演)的劇本,找一家日用品公司投了200多萬元的廣告。在那個年代,絕對是筆不小的數目。
《笑傲江湖》剛開始公布評委陣容時,誰都覺得不太可能,一檔草根真人秀的成功,評委的選擇確實功不可沒。
馮小剛是董朝暉的球友,很多年的朋友,很早以前馮小剛就知道了“笑傲江湖”這個想法,他拍攝《私人訂制》時,董朝暉還跑到三亞去探班,“我告訴他民間的喜劇選手需要機會,做評委說自己想說的就行了。”等到春晚結束后,馮小剛終于松口。
劉儀偉是馮小剛推薦的,恰好他也是董朝暉的多年好友。宋丹丹更是強調,之所以參加《笑傲江湖》,就是“為小董而來”的,倆人之前早就有過合作。至于吳君如,更是“一直在等他電話”。
“過去十幾年和他們相處,不會說馬上就會有利益的交換,大家通過一段時間的了解,對我的為人做事都清楚,才會彼此能夠信任,這和一個人沒有得到別人的信任就去敲門,還是不一樣的。”

“當然也是因為大家看到和你一起做出來的品質還是不錯的,這個行業其實最怕的是為了自己賺錢,讓人家做他不喜歡做的事情,我一定是本著,每個項目、每個人合作完都特別開心,這就會形成一個良性的合作。”
但更多人不知道,重回公眾視線的歡樂傳媒布的是更大的一個局。
堅持不懈的熱情
沒有觸底哪來的反彈。

雖然打開歡樂傳媒那幾年投資的項目名單,洋洋灑灑幾十個,但正像董朝暉自己說的,“沒賺到什么錢,能保本就不錯了,也有賠得稀里嘩啦的時候”。低谷的這段時間,他沒有再主動操盤過什么大的項目,但也沒有失去熱情,更多的時間是整合資源,調整戰略,等待機會。
“過去十幾年,做過太多類型的節目,《每日文娛播報》(北京電視臺)頭三年也是我做的,但什么都沒有留下來,最多是這個節目賺了,那個節目虧了,沒有留下任何影響。現在80、90后都在創業,我再回來做肯定要和他們不一樣,我想一定要在布局上更加思考得深些,做內容不能再隨便只為了做個節目賺點錢,如果這個內容是可以帶來整個產業鏈布局的,那我才做。”
有段時間,音樂類真人秀風靡全國,雖然心里癢,但董朝暉并沒有跟風,“有(《中國好聲音》)燦星老大在,你很難再發展”,選來選去,他盯上了喜劇。
“做《歡樂總動員》的時候就有了這個想法,周末就是要快樂輕松的,觀眾壓力大,現在可能比過去更大,笑是剛需。”
但喜劇很難做,要有好的創作資源,也要有好的喜劇演員。于是董朝暉定了兩個標準:一、能帶來產業鏈價值的才做;二、一定要主流衛視、最黃金的時間。和年輕人比,董朝暉過去十幾年積累的經驗和人脈,成了他復出的核心競爭力。
在綜藝遍地開花的今天,有些制作公司恨不得一起做十個節目,但董朝暉認為,不應該著急,有些東西要耐得住寂寞。
“《歡樂總動員》能夠做八年,還是由它內在的品質決定的。和東方衛視談的時候,很幸運的是,大家的理念都比較相近,就是品牌意識。”董朝暉說,“每年做一個大節目,每一個都可以往后延續。去年素人做得已經不錯了,所以今年就開始做專業喜劇人,這個過程其實也很難,因為對于成名成腕的喜劇人再來參加比賽,還要淘汰,他們壓力也很大,所以肯定要做一些說服工作。我們覺得每個節目都需要價值觀的東西,受歡迎的節目一定要思考你要傳遞給觀眾什么樣的價值觀。就像我們《笑傲江湖》的宣傳語:生活百般滋味,人生需要笑對;《歡樂喜劇人》的宣傳語:搞笑,我們是認真的。它并不是一個俗不可耐的,讓人哈哈一笑就完了的節目,是真正能看到喜劇人堅守的。就像沈騰、潘長江在《歡樂喜劇人》的表現和在春晚的表現就不一樣,這也是專業喜劇人能夠來參加節目的另一個重要的原因。”

德云社助陣《歡樂喜劇人》第二季,郭德綱還擔任了主持人
讓受眾形成消費習慣,是布局產業鏈的大佬們經常掛在嘴邊上的話。董朝暉也不例外,“就像看電影一樣,現在大家每周都會去看一場電影。我覺得看喜劇節目也可以這樣,慢慢每個季度都會有一個節目,定位也是合家歡,創作上接地氣一點,全家人樂呵呵的,90分鐘很快就過去了。”
“喜劇創作其實也有消耗性,越到后面,越沒有新鮮感,都是大熟臉、老段子,到后面怎么打破?”記者問他。
“創作上的瓶頸一定會有,所以我會說布局。不是按照一個節目做,一個節目團隊做到后面可能就不行了,現在世面上有好的創作團隊,我們也都會陸續增補進來,也開始有第二梯隊、第三梯隊。再有就是不同的表現形式,《笑傲江湖》第一季和第二季就不一樣,第二季就多了很多不同于小品形式的喜劇類型。《歡樂喜劇人》第一季基本上還沒那么接地氣,純粹為了搞笑,第二季觀眾看了覺得就是自己身邊的事情,有共鳴。”
“把喜劇做細,經過這兩年,我們也在做創作資源的整合,這里邊包括寫段子寫小品寫電影,只要跟喜劇有關的;表演團隊也是從素人到網紅、再到半紅不紫的喜劇人,再到有名氣的喜劇人,這樣我們就有很多的通道,接下來電影互聯網都可以做。”董朝暉說。
《歡樂大咖秀》是繼《歡樂喜劇人》之后,歡樂傳媒的又一個大項目,由郭德綱和馮小剛帶隊,大牌明星加盟,兩隊pk喜劇作品。董朝暉透露說,像許晴、吳亦凡、吳秀波很多大牌明星都會來。
董朝暉最后自信地告訴記者,“喜劇舞臺是一個充滿吸引力的舞臺,不僅是對觀眾,就像很多影視演員都把演一場話劇看得很神圣,他們其實對喜劇都有情懷,因為能演喜劇是很牛的。”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