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
- +137
聚焦“十三五”規劃|圖解未來五年中國核電走向
“十三五”規劃中圍繞核電的闡述,奠定了接下來五年行業的發展基調,大體上指明了中國核電在技術選型、區域布局、核燃料循環方面的走向。若結合“十一五”規劃與“十二五”規劃作縱向比較,能源政策導向上的變化就更加明顯。
首先從三份規劃闡述不同能源品類的順序上看:
“十一五”規劃:①煤炭開發利用—②煤電—③水電—④核電—④油氣開發—⑤風能、生物質能、太陽能、地熱能和海洋能
“十二五”規劃:①煤炭開發利用—②油氣開發—③煤電—④水電—⑤核電—⑥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等
“十三五”規劃:①水電—②風電、光伏、光熱—③核電—④生物質能、地熱能、潮汐能—⑤煤炭開發利用—⑥煤電—⑦油氣開發—⑧成品油升級
很明顯,煤電的地位和角色變化最大,而隨著技術進步帶來的發電成本下降,風電、太陽能的地位顯著上升。除行業自身因素外,這與中國的電力供需大背景息息相關。在缺電時代,保供需求優先于對能源清潔性的需求。隨著環境日趨惡劣、用電增速放緩,傳統能源的外部性環境成本得到重視,能源結構向清潔低碳化傾斜。
可以看出,核電的排位一直相對穩定。在中國的能源結構調整中,核電始終被寄予厚望。先看行業發展現狀:中國國家原子能機構主任許達哲1月27日曾表示,截至目前,中國大陸運行的核電機組30臺,總裝機容量2831萬千瓦,在建的核電機組24臺,總裝機容量2672萬千瓦。其中,在建核電機組數位居世界第一,在建、在運機組總數位居世界第三。2015年,核電發電量約占全國發電量的3.01%。


“十一五”規劃:積極推進核電建設。重點建設百萬千瓦級核電站,逐步實現先進壓水堆核電站的設計、制造、建設和運營自主化。加強核燃料資源勘查、開采、加工工藝改造以及核電關鍵技術開發和核電人才培養。
“十二五”規劃: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高效發展核電;重點在東部沿海和中部部分地區發展核電;(能源建設重點中提到)加快沿海省份核電發展、穩步推進中部省份核電建設,開工建設核電4000萬千瓦。
“十三五”規劃:以沿海核電帶為重點,安全建設自主核電示范工程和項目;(能源發展重大工程中提到)建成三門、海陽AP1000項目。建設福建福清、廣西防城港“華龍一號”示范工程。開工建設山東榮成CAP1400示范工程。開工建設一批沿海新的核電項目,加快建設田灣核電三期工程。積極開展內陸核電項目前期工作。加快論證并推動大型商用后處理廠建設。核電運行裝機容量達到5800萬千瓦,在建達到3000萬千瓦以上。加強核燃料保障體系建設。

1.從技術路線上而言,AP/CAP及華龍一號“兩條腿”走路的態勢將愈加鞏固。


大型先進壓水堆核電站重大專項CAP1400示范工程位于山東榮成,規劃建設兩臺CAP1400型壓水堆核電機組。業內共識是,CAP1400示范工程有望于近期獲批開工。
作為另一分支,華龍一號是中核集團和中廣核集團在中國三十余年核電科研、設計、制造、建設和運行經驗的基礎上,充分借鑒國際三代核電技術先進理念,汲取福島核事故經驗反饋,聯合開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可獨立出口的三代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機型。目前,華龍一號示范工程正在福建福清與廣西防城港雙線推進。
CAP系列脫胎于美系技術,華龍則是基于中國此前已掌握的從法國引進的M310核電技術。可見,三代核電將接替二代加,成為“十三五”核電發展的主流路線,而中國自主設計的核電技術將在其中唱絕對主角。規劃中提及的田灣三期,被視為二代加技術的絕唱。
2.從核電站選址而言,規劃表述的調整意味著“十三五”期間中部部分省份開建核電項目的可能性很小,沿海依然是開發重點。關于內陸的表述意味著,部分內陸核電項目或面臨著長達十余年的“前期工作階段”。

今年兩會期間,湖南桃花江核電有限公司總經理鄭硯國表示,該項目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2.9億元,完全具備開工條件。
由于核電站投資巨大,須借助銀行貸款,此前有公開報道顯示,桃花江項目每年支付的利息就得兩個多億。一旦停工,核電企業不得不承受巨大的財務成本。項目未開閘,這部分貸款成本卻不會停止滾動。
3. 核電運行裝機容量達到5800萬千瓦,在建達到3000萬千瓦以上。這是早先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中就確定的目標。值得注意的是,兩會期間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努爾·白克力曾表示,目前沿海核電廠址足以保證“十三五”期間核電發展目標的實現。對于內陸,“還在繼續論證”、“目前并沒有時間表這一說法”。
4. 對于核電發展進入快車道的中國而言,無論從提高鈾資源利用率、保障核能長遠發展角度,還是從減少核廢料角度而言,乏燃料后處理都是核燃料循環中極其關鍵的環節。當前,中國的乏燃料后處理采取了自主開發與中法合作“兩條腿”走路。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