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單價超6500萬元的,“炒茶”掀起了怎樣的腥風血雨?

文 | 華商韜略 趙昱
當一個產品不再將重點放在品質本身,摻雜了資本的要素,就走上了一條非常危險的道路。
廣州最知名的茶葉市場之一芳村最近不怎么“太平”,村里有年輕人聲討道:“如果沒有大益茶,就不會中圈套,不會被割韭菜,也不會因為在街頭斗毆而被抓進警局?!?/p>
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們還是要從大益茶說起。

今年6月,云南大益茶業集團有限公司發布了“倉頡號”普洱茶的上市預告,炒茶客們蠢蠢欲動,“倉頡號”的單價一路飆升,最高甚至達到了每提19萬元的價格。與此同時,茶葉的“期貨交易”也以20000單的超高預售量,刷新著芳村的記錄。
然后這時現貨僅有200提的芳村慌了,空單與現貨相差過大,“倉頡號”的價格又水漲船高,如若還按前期定價那少賺了不少錢,少數持有現貨的炒家就開始耍賴,拒絕交貨。

在我們眼里再普通不過的茶葉,成為了資本家眼中的“金融工具”。
股票、房產都在資本家的炒作下價格水漲船高,炒股、炒房的概念并不新鮮,但沒想到有朝一日,茶葉也會成為炒作者們競相瞄準的對象。
30年前只要個位數的88青普洱茶,如今已經市場價已超過四十萬,20年前市場價低廉的班章六星孔雀普洱,現在七萬都買不到,甚至一年前的普洱茶,也能被炒到4萬元的價格!
幾十年翻了幾十萬倍的普洱茶究竟是怎么做的?這就和背后的資本力量密不可分。

海南人吳遠之,在2004年以1個億的價格,收購了勐海茶廠,并更名為云南大益茶業集團。自此,大益普洱茶的“炒作”之路開始了。
2005年,吳遠之把普洱茶農業的特性和云南當地的文化普洱茶的策略相結合,促成了成功出圈的營銷活動,并通過捐助希望小學,升級包裝不斷重塑品牌形象。
2007年,幾家知名的港臺炒家撤出了大陸,吳遠之借機占領了大片空白的市場,擴大市場份額。他還在08年借助奧運之勢,花費5000萬元在央視買下黃金時段的廣告位,進一步擴大品牌影響力。
不僅如此,吳遠之還推出了授權專營店的體系,前后幾年時間,已經有近3000家專營店分散在全國各地,這不僅重構了經銷商體系,普洱茶的流通市場也被完全打通。

然而,吳遠之的野心遠不止于此,他想讓“金融茶”成為一本萬利的買賣。
要想實現超強的品牌輻射,那品牌的檔次一定要上去。于是,在2017年,吳遠之又提出了“把大益的普洱茶打造為奢侈品”的理念。
打著“物以稀為貴”的口號,大益茶開始限量銷售,推出了“軒轅號”普洱茶,定位為高端尊貴的珍品,限量配合,定價高昂,結果一進入市場,還是被搶購一空了。

大益茶還打破了原先只能圈子人出資的情況,放寬了投資的范圍,自此投資者絡繹不絕,資本接連涌入,大益茶的“期貨市場”也正式打開。
市場上茶葉的價格飛升,很多茶商都表示,炒茶賺錢太容易了。
但隨著此次“倉頡號”暴雷,炒茶市場的隱患也浮出了水面,更何況,這已經不是大益茶第一次遭遇風波了,“倉頡號”只不過是又一次警醒。
普洱茶已經成為了一場“期貨賭博”中的“賭注”,一旦實體產業遇到問題,“大廈崩塌”一觸即發。

如今,政府各部門也開始對大益的“天價茶”展開調查,截至今年的7月份,茶葉還沒有被批準為可上市的期貨的產品,換句話說,茶葉只能以消費品的身份存在于市場上。
茶本身是用來喝的,可以創新其流通方式,但不能改變其基本性能。
只有給天價茶降溫,才能讓普洱茶回歸本真。
——END——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云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
如涉及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