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 +11
被看好的職業教育,大眾“被迫”學習

?導語
近年來,我國持續推進職業教育發展,提升職業教育地位。但目前我國職業教育尚不能滿足整體社會需求,尤其是高水平技術人才持續稀缺,且再就業人員轉崗換領域成為常態。以北京市通州區為例,隨著城市副中心的建設以及環球影城的落地,當地用人需求激增,為此,通州人力社保局從 2018 年開始投入 500 萬,用于提供就業培訓。包括建(構)筑物消防員、智能樓宇管理師等持證培訓,還包括園內餐廳服務員、保潔員等基礎崗位免費培訓。
除此之外,為促進全國各類職業技能提升,我國陸續出臺了許多相應政策,例如“互聯網+職業技能培訓”、職業技能鑒定補貼等等。通過資金驅動,鼓勵職業教育水平提升。
01
職業資格證書的擴張與清理
職業資格證書是一種實際認證信號,相比學歷等標準能提供更可靠的人力資本價值信號,對于持證者來說是一種就業優勢。1993 年 11 月在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上黨中央、國務院提出“在全社會實行學業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并重的制度”。次年開始推行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包括準入類職業資格和水平評價類職業資格,由人社部會同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設置。此外,各地方、各部門也自行設立大量職業資格。
針對某一熱門職業,市面上逐漸出現了多種與之對應的職業資格證書,頒發證書機構種類繁多,使得職業標準不再具有統一性,存在差別。同時,由于地區、利益等沖突存在,所取得的職業資格證書難以在全國范圍內通用,從而導致后續企業對相關證書難以認同,使職業資格證書失去其價值意義所在。
直到 2007 年,國家意識到這一制度的偏離,開始清理職業資格證書,但由于工程量太大,且牽涉利益過多,2012 年才公布了第一批被清理的證書。2016-2018 年,國務院頻繁出臺《關于取消一批職業資格許可證和認定事項的決定》,僅 2016 年一年就取消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 222 項,國務院部門設置的職業資格已取消70%以上。近年來,我國都會出臺相應文件,增加或減少目前社會需要或被淘汰的職業。隨著市場監管日益完善,職業資格證書規范統一,其含金量也逐步提升。
02
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職業資格只是對從事某一職業所必備的知識、技術和能力的基本要求。隨著我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不斷加快,各行各業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越來越緊迫,職業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凸顯。
2019 年 2 月,教育部推出《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啟動 1+X 證書制度試點,即在職業院校、應用型本科高校啟動學歷證書+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將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聯系,調動社會力量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深化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和評價模式改革,暢通技術技能人才成長通道,促進就業創業。
但社會的刻板印象,導致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并不等同于技能證書多。在現當今社會的“1+X”中,“1”的含金量遠遠大于“X”。對于普通高校而言,自 20 世紀 80 年代就有重點學科建設、“211”工程、“985”工程、“雙一流”建設等一系列高強度重點建設項目的投入。但是對于高職學校來說,在此之前只有 2006 年由教育部、財政部聯合實施的國家高職示范(骨干)校項目。2019 年 10 月,教育部發布“雙高計劃”,即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聚焦高等職業教育的整體發展。“扶優扶強”,提升職業教育學歷價值,滿足國家與社會發展的需要。加強落實“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概念。
除此之外,2020 年,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 年)》。進一步推進國家資歷框架建設,建立各級各類教育培訓學習成果認定、積累和轉換機制。加快建設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制定學時學分記錄規則,引導在校學生和社會學習者建立職業教育個人學習賬號,存儲、積累學習成果和技能財富。支持學校按照相關規則研制具體的學習成果轉換辦法,按程序受理學分兌換申請,符合條件的學生可免修部分課程或模塊。讓職業教育和學歷教育實現互通。但事實上,職業資格證書向學歷證書轉換一直處于探索實踐中,暫時沒有“合適”且通用的轉化渠道。
03
資金驅動:以工代訓,以訓興業
起初,我國教育經費投入沒有法律依據,投資渠道單一,教育經費嚴重短缺,對職業教育的投入更是少之又少,無專項經費投入。直到 1980 年國務院明確提出,職業教育應該有專項經費,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可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相關規定。此后,我國職業教育經費籌集渠道確定為以政府撥款為主,鼓勵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企業和其他社會組織以及公民個人捐資助學,鼓勵職業學校興辦校辦企業。
恰逢上世紀末,中低端生產企業需要大量技術工人,職業教育迎來過短暫發展熱潮,社會地位一度超過本科生。但隨著勞動人事制度改革、企業教育職能剝離的推進,職業教育吸引力逐漸開始下滑。“支持”、“快速發展”、“加強”、“提升”等字眼開始頻繁出現在職業教育相關政策文件當中。
2019 年 5 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方案(2019—2021 年)》。《方案》明確要求,地方各級政府從失業保險基金結余中拿出 1000 億元,統籌用于職業技能提升行動。目標為今明兩年培訓 3500 萬人次以上。2020 年《政府工作報告》表示,2020 年開展補貼性培訓 2700.5 萬人次、以工代訓 2209.6 萬人。但即使按照人均 2000 元補貼標準計算,2020 年補職業技能補貼費用應用占比不足 1/10。國家整體政策規劃看起來與我們聯系較遠,但其實職業技能補貼申請很好實現,各地相關部門、機構等還需加大補貼政策宣傳。
個人職業技能鑒定補貼

為鼓勵高水平職業技能發展,取得職業技能證書的人員可在拿到證書一年之內申請相應補貼,一年之中最多申請三次不同項目的證書補貼。職業技能具體補貼標準由省級人社、財政部門根據培訓成本、培訓時長、市場需求和取得證書等情況確定,通常情況下在 1000-2000 元之間。對納入重點產業執業資格和職業技能等級評定指導目錄的,會適當提高補貼標準。
符合條件人員可在線上或線下向當地人社部門提供基本身份類證明原件或復印件、職業技能鑒定機構開具的稅務發票(或行政事業性收費票據)等。人社部門審核后,將補貼資金支付到申請者本人社會保證卡銀行賬戶。企業組織培訓的,補貼發到企業銀行賬戶。
企業以訓興業

不同地區根據當地發展狀況不同,對重點產業需求不盡相同,如近期北京通州區重點開展了北京環球影城用工培訓等,補充專項技能人才用工需求。同時為應對此前疫情帶來的線下企業危機,促進中小微企業持續健康發展,北京市出臺了一系列措施,開展以訓興業。職工參與培訓后,人社部可給予每人 1000 元培訓補貼。線上課程由企業自行錄制或由職業教育機構提供,如微令學堂、網易云課堂等。
結語
作為目前我國職業教育最高層次人才,大國工匠令人敬仰,但也十分有距離感。普遍大眾所能接觸到的職業教育,其社會地位與薪資待遇并不高,且公眾對于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間沒有明晰的“等級對照”,這也就導致大眾對于職業教育熱情減退。
國家愿意通過培訓補貼等方式支持鼓勵大眾提升職業技能、獲取更多的專項職業資格,無論是為了推進職業教育整體進程還是個人、企業未來的健康發展。但或許只有待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達成明顯的互通轉換,公眾才能真正逐漸從心底里接受兩者具有同等重要地位這一觀點。
參考資料:
1. 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
2.“雙高計劃”的現在與未來——專訪“雙高計劃”建設咨詢委員會主任委員黃達人
3. 我國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演變對職業教育的影響研究 肖鵬程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