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人民日報批張蘇洲貪腐案:電視劇購銷成廣電系統腐敗重災區

2015年11月開庭的安徽廣播電視臺原臺長張蘇洲涉嫌受賄、貪污一案,不僅暴露出安徽衛視瘋狂播出電視劇背后的秘密,也揭開了國內電視劇購銷行業腐敗的冰山一角。當前,電視劇購銷已經與工程建設、廣告投放一起,被業內視為廣電系統三大腐敗重災區。
送禮、掛名、發工資,貪腐手段形形色色
近日,安徽廣播電視臺原臺長張蘇洲涉嫌受賄、貪污一案開庭。檢察機關指控,張蘇洲從2006年至2014年,在擔任安徽電視臺臺長、安徽省廣電局局長、安徽廣播電視臺臺長期間,受賄1139.6萬元人民幣、4.7萬美元、17.9萬元購物卡及價值107.2萬元的金條等財物,侵吞公款339.3萬元。此前,張蘇洲的多名前下屬已因涉案被審理。據了解,這起案件中最引人矚目的腐敗領域是電視劇購銷。
辦案人員發現,安徽廣播電視臺近年來的電視劇采購量明顯超出了實際需求。據統計,該臺2011年至2013年共采購電視劇327部,總價24億元。為了將如此巨量的電視劇在合同期內播完,該臺衛視頻道每天播出電視劇10集以上。即便如此,到2014年8月,安徽廣電還有21部總價值2.1億元的電視劇來不及播,庫存積壓非常嚴重。
業內人士透露,電視劇購銷環節滋生的腐敗行為并非安徽廣播電視臺獨有,而是業內早已熟知的“潛規則”。2014年,南京廣電集團原影視劇部主任于勇、遼寧廣播電視臺原節目購銷中心主任李寵等紛紛落馬,都與電視劇采購中的貪腐行為有關。
在過去幾年與一些電視劇購銷人員的接觸中,記者也對電視劇購銷環境的貪腐現象有所見聞。舉例來說,一些電視臺負責電視劇采購的人員往往在發行商面前頤指氣使,對于前者來說,后者就像一個貼身的錢袋子:前者請客吃飯,后者負責埋單;前者逛商場買奢侈品,后者也緊隨其后負責掏錢……但顯然,與那些巨額賄賂金額相比,記者看到的僅僅是貪腐行為中的極小部分,卻足以見得其貪腐心態之坦然與行為之囂張。
“針對不同級別的電視臺,制作公司的行賄手段也各不相同,”某衛視電視劇采購負責人說,“為登陸一些小電視臺或地面頻道,他們會給審片、采購人員送些小禮,但如果想敲開一些大臺或者衛視的大門,則會直接開出回扣,或讓臺領導掛名制作,從而給其‘發工資’。通常,一家電視臺的采購主管不會只接受一家制作公司的行賄,畢竟,誰的劇能播,誰的劇不能播,全憑采購主管一句話。”
劇多、權重、不透明,小圈子里有大權
一個看似尋常的買賣環節,何以滋生如此嚴重的貪腐?
業內人士表示,權力尋租正是這個問題的癥結所在。
多年以來,我國一直位居全球電視劇產量第一大國,每年生產的電視劇約有1.5萬集左右,但每年能在電視臺播出的新劇只有半數。
具體到電視臺的買片環節,每個電視臺都會收集行業信息,采購符合本臺需要的電視劇,如湖南衛視的定位是青春、東方衛視的定位是都市時尚等。電視臺會根據受眾群體、播放定位等因素,列出一份詳細的審片表格,里面會有演員陣容、主題內容等細化項目。依據這些內容,工作人員會進行打分,挑選出最終決定購買的電視劇。此外,一些更為強勢的電視臺在一些重點項目采取的方式是更早介入,即在制片方剛剛提出項目策劃意向時就安排電視臺的制片人員或采購人員跟進,以保證電視劇制作的內容、風格和水準與電視臺的要求相符。但是,由于行業評價標準不明晰、量化彈性大,購銷環節的不透明也就在所難免。“一部劇究竟買還是不買,在一些電視臺實際就是某些人一句話的事。”一位業內人士說。
即使電視劇賣出去了,拿回賣劇的錢款也是問題。據了解,傳統的電視劇買賣方式是制作公司與電視臺簽訂合同后,電視臺分兩、三期進行付款。而現狀是,電視臺的付款周期往往會更加滯后,比所簽合同晚付半年,甚至一兩年都不足為奇。即便是國內最有實力的幾家電視臺,也很難保證按時履約。
“國內的電視劇交易一直是買方市場,交易雙方的市場地位不平等,購買方的決斷權過于集中在少數人手上,應當說都是體制和機制造成的問題。”一位上海的影視劇公司管理者說,從交易雙方的身份屬性來說,電視臺并不是真正的市場主體,而更多地具備宣傳功能,這直接構成了電視劇播出平臺在某種意義上的壟斷,賦予了電視臺在電視劇購銷環節中更強的話語權。而由于對這種話語權的監管不力,話語權的強勢則常常演變為交易中的不公平。“一些電視臺在買劇后惡意拖欠尾款就是一個表現。”這位管理者說,目前,國內大多數制作公司都是輕資產公司,僅靠少量的資金生產運營,即便是一些擁有上億元資金的制作公司,也承受不起頻繁的資金回流阻滯,而對于小公司來說,現金流的中斷無疑意味著生存危機的到來。當買與不買成了“生殺予奪”的大權,貪腐也就隨之滋生。
“這是一個很小的圈子,有點權錢交易是很容易的事情。這個圈子里的潛規則,如果你不遵守,你拍出的劇就很難賣出去,在這個行業就無法生存,所以為了把劇賣出去,只能給采購負責人回扣;反過來,如果你遵守規則,一來能為你的劇找到出路,二來送禮送得熟了,打著人情牌,電視臺付款自然也就利落些。”北京一家影視劇公司負責人說,一般的制作企業拍攝一部電視劇花出去的公關、接待費用約為總銷售額的5%,而小的企業可能要花10%來“打點”關系,這部分費用被稱為電視劇的“灰色成本”,現在不少大型公司會為自己的某一部電視劇開出天價,其實這里面的“灰色成本”就占到了不小的比重。
自律、激勵、規范化,機制建設才是關鍵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我國的電視劇市場存在的突出問題是信息不充分、分工不明確、產業體系不完整。陜西文化投資集團董事長王勇甚至指出:“我國的電視劇產業更像是一個圈子,而不是一個成熟的產業市場。”
雖然已經是名副其實的電視劇大國,但顯然,以當前的產業狀況,中國的電視劇強國之路并不平坦。而在電視劇大國通向電視劇強國的這條路上,購銷環節中存在的嚴重貪腐就像一個毒瘤,如不加以遏制,就會越來越大,最終威脅到整個產業的命脈。
“體制與機制存在的問題當然是首先要解決的,”王勇說,“打破高度壟斷的電視劇播出平臺與相對成熟的電視劇生產機制之間的矛盾,使國家的電視劇產業走上真正規范化的市場道路,促使電視劇制作、發行和播出走向更加合理的產業布局,是遏制購銷貪腐的根本手段。”
浙江大學國際影視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范志忠也認為,由于體制和機制不完善的原因,電視臺在電視劇交易中半官方、半市場的曖昧身份,也使得一些人不顧一切鋌而走險。“電視臺高層雖然看似處在相對主動的位置,但他們中的不少人對制作方的財富卻十分‘眼紅’:你看那些制作公司,只要一上市,老板身價立馬過億,而電視臺領導始終是靠工資吃飯,二者收入懸殊,一些人就會因為心理不平衡動起權力尋租的念頭。”他指出,要解決這個問題,電視臺工作人員的自律非常重要,與此同時,一套關于買劇的評價機制和激勵機制也亟須在各大電視臺建立和完善。
據了解,目前不少電視臺已經注意到電視劇購銷環節存在的貪腐問題,多家衛視加強了對采購部門和采購人員的監管,并實行收視率和責任編輯效益掛鉤的考核制度、電視劇價格和收視率掛鉤的購買制度。一旦購買的電視劇質量太差、收視率太低,購劇人員就要承擔相應責任甚至面臨下崗。但是,又有人提出了新的憂慮:將收視率作為買劇考核標準,一味追求高收視率,一來或將把電視臺的買劇工作導向惟收視率至上、惟經濟效益至上的極端,二來也有可能使本來就在行業內存在的收視率造假現象更加嚴重。
業內人士呼吁,電視劇交易建立更加合理、透明的市場環境,推動電視劇購銷公開化,并建立制片公司行業協會,以此增加制片方在交易過程中的話語權,逐漸改變電視臺過于強勢的不良市場機制。此外,不少從業者還建議引入第三方機構,將電視劇交易和采購交由第三方機構運作,在公開公平的交易機制下接受各方監督。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