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社論】金融不能自娛自樂
字號

這幾年金融很熱鬧,起起落落,不管怎樣,在經濟中的份量越來越重。但實體經濟呢?剔除金融業增加值后的GDP名義增速在5%左右,是1980年以來的最低值(即有數據以來最低水平),如果剔除掉通脹因素,可能更低,因為GDP平減指數去年以來一直低于0。
金融的熱鬧究竟對實體經濟的作用呢?截至2015年末,銀行業資產總額為194.2萬億元。過去10年,中國銀行業資產規模增加了6倍,高于同期GDP近4倍的增長,但銀行業對于經濟的拉動力卻已經開始趨弱。觀察銀行業資產年增規模占剔除金融業增加值的GDP比重的變化,可以發現,危機前的2004年至2008年,這個占比平均為30%。也就是說,1元的金融投入能夠帶來3元的實體經濟增長。現在,這個占比已經升至42%,1元金融投入只帶來約2.3元的實體經濟增長。
所以,宏觀管理者一直在強調金融發展不能“脫實向虛”,更不能“自娛自樂”。現在經濟運行中最復雜的問題之一就是以金融為代表的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經濟上行的時候“比美”,經濟下行的時候就是“比丑”。為了不成為最丑的,就需要盡力改善自己的資產負債表,這時候金融無疑就是權勢最大的化妝師和美化師,更是魔術師。
問題是,實體經濟才是虛擬經濟的基礎。看看今年開年以來的股市、匯市的表現,就知道了。現在實體經濟應該說是創紀錄的寒冷,僅靠魔術師的美化顯然不夠,一定要抱團取暖。盡力、盡快營造實體經濟能夠抱團取暖的可能性,就是當下金融支持實體經濟最大的政治。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澎湃矩陣
新聞報料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