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考了20年才中進士,何紹基仕途坎坷但書法“必傳千古無疑”


清代書法名家何紹基(號東洲居士)被譽為“有清二百余年第一人”,他結合碑帖兩派,融匯四體,最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書法風貌。為了呈現一位立體豐滿的東洲先生,湖南省博物館聯合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四川博物院、佛山市博物館、長沙博物館、譚國斌當代藝術博物館共同舉辦的“還原大師——何紹基的書法世界”展于2015年12月31日至2016年4月3日舉行。
1月9日,湖南省博物館在長沙主辦召開了“何紹基書法藝術學術研討會”,來自海內外數十位專家學者就何紹基書法欣賞與研究、何紹基的書學思想、何紹基的收藏等話題進行了探討。湖南省博物館對于湘籍文人何紹基的收藏與研究一直十分重視,館藏何紹基書法與繪畫作品,何紹基父親、兄弟、子孫等“何氏一門”作品,何紹基收藏印章、碑帖、書畫等藏品共計達百件之多。

何紹基,字子貞,號東洲居士,湖南道縣人,晚清著名學者、書法家、詩人,其家族四代均是當時名重一時的書家。他幼承家學,年少成名;他博學多才,勤奮刻苦;宦游之余,亦醉心金石書畫收藏,他在詩文、考據、鑒藏等方面均取得一定成就,且名噪一時。何紹基一生中以書法最為人稱道,楷、行、隸、篆四種書體皆擅長,并在晚年打破四體限制,熔鑄古今,形成獨特的風格,書法修養如此之全面、精深,被譽為“有清二百年以來第一人”,曾國藩更是評價其“字必傳千古無疑”。
1799年,即清朝嘉慶四年,何紹基與同胞弟弟何紹業一同生于湖南道州東門鄉的一個耕讀之家。他出生這一年乾隆皇帝駕崩,和珅被賜死,也預示著盛世的終結。
“學而優則仕”是當時讀書人的必經之路,何紹基也不例外。可他的科考及第之路卻充滿艱辛。從十八歲開始參加科舉考試,一直熬到三十八歲時才得中二甲八名進士。期間應考時間用了二十年。及第后走上仕途的何紹基沒有像他父親那樣飛黃騰達,在長達十六年的時間里只不過做了國史館總纂、提調、武英殿總纂等文職官員。直到他五十四歲時被咸豐皇帝召見,委任為提督四川學政。何紹基入蜀上任后,就采取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舉措,如革除陋規、彈劾貪官,得罪了不少地方權貴,遭到了他們的攻擊和誹謗。于是,他在位不滿三年,就被上司以“信口雌黃,肆意妄言”之罪名而罷官革職,從此結束了他的政宦生涯。
辭官后,何紹基便游歷各地,徜徉于山水之間,主講于書院,將畢生精力投入到文化教育事業和書法藝術創作中。縱觀何紹基的一生,大部分時間均與書法文字有關,所結交的朋友亦是書界人士,這就注定了何紹基不會成為政治家,卻成為了一代書法家。特別是他在國史館、武英殿的十六年,因有更多的閑暇去專心研習書法,接觸到常人無法看到的古書典籍。應該說,漫長的科舉考試和仕途上的不如意反過來成就了何紹基,為他成為一代大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本次展覽在立意之初就定位于依托書法作品來詮釋何紹基其人、其書解讀那段歷史。展覽第一部分“書雖一藝,與性道通”,是對何紹基人物形象的介紹,其下的五個單元“家學淵源”、“真名士”、“雅好金石”、“宋詩派中堅”、“文人余興”系統交代了何紹基獨特書風形成的基礎。第二部分“真草篆隸只一事”,展示的是何紹基的書法面貌及特點,分別從“楷法精詳——楷書”、“出奇生妙——行書”、“遺貌取神——隸書”、“草情篆韻——篆書”四個方面詳細鋪開。而這兩部分的標題皆取自何紹基自己的話語,試圖營造他穿越百年后與觀眾對話的感覺。
增設以觀眾體驗為中心的數字化展示則是本次展覽的又一大亮點。考慮到書法作品由于冊頁多、手卷長,在展覽中無法全部展出。展覽推出了專門開發的數字展示系統,使用最新的iPad pro和4k超高清顯示器,力求給觀眾提供完美的參觀體驗。
如何紹基的日記冊《種竹日記》,整本日記共146頁,記錄了1847年夏天到1848年秋天,何紹基任職國史館時,每天與友人品鑒書畫、詩文唱和的雅致生活。由于展柜的限制,現場只能展出其中的19開,但在數字展示終端上,觀眾不僅可以翻閱全本的《種竹日記》,還可以點擊閱讀釋文。

同時,數字展示和地理信息系統相結合,在清代北京城地圖上標注了何紹基每日活動的足跡,點擊相關地址可以看到該處建筑信息和今昔對比;數字展示還梳理了何紹基的交游網絡,以朋友圈的方式圖繪了他與其他名人的相互關系。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