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武與漢之間·名與望③:以漢口之名
風有點大,話一出口就被吹走,好像天上的飛機漏了氣。假如保持正常音量,此刻的對話就變成了一場默劇。我們面對面大聲呼喊“啊?喂!”一個瘋子撞見平行宇宙中的另一個瘋子,瞎比劃。
望向江面,江面正在沸騰,沒有浪,無數(shù)破碎的褶皺不停振蕩。
我們決定離開露臺,換個地方。
2020年4月,每到一個地方都是久違。武漢“解封”不到一周,我約在青山江灘游心咖啡接受采訪。走的時候,在臨水護欄邊,多看了兩眼。新的一年,我還是第一次來到江邊。
此刻的江面是一片怒海。大風天無雨,能見度尚可,正對北岸漢口堤角的失落之塔。沒有陽光透射,上游二環(huán)線二七大橋清冷收斂,下游水面開闊,達到四五公里,天興洲頭托起三環(huán)線天興洲大橋,逆流停泊,像是在前進,又像是在后退,洲在江中,身不由己。
如果是在1990年代初內環(huán)線長江二橋施工的時候,站在如今的游心咖啡這個位置(那時是一排重工碼頭),按當時地圖,天興洲頭應當就在我正前方的江中,今昔兩處位置相距約2公里。

青山游心咖啡附近的江邊。 諶毅 圖
相比鸚鵡洲、金沙洲、白沙洲,天興洲的名字來得潦草許多,諧音“添新洲”,意為又多了一個新的洲,沒什么特別的。這個面積與澳門相當?shù)慕膷u,坐落在北岸漢口諶家磯與南岸青山之間,三環(huán)線天興洲長江大橋橫臥洲頭,洲尾托起了四環(huán)線青山長江大橋,尾端正對武漢新港陽邏集裝箱港區(qū),洲身長13公里,寬約2公里,是長江流出武漢市主城區(qū)的地方。
還是要在一個晴天。日落時分,從架在昔日礦渣坑里的青山引橋,駛上天興洲大橋,腳下是呼嘯的京廣高鐵,橋面上驅車逆光而行,看不見對岸未來要建成三鎮(zhèn)后“第四鎮(zhèn)”、矢志“世界一流”的長江新城,遠處漢口諶家磯背后金光閃爍,一條河帶蜿蜒繞過諶家磯注入長江,這就是灄水與《水經注》中的涢水(今名府河)共用的新河口(1970年代開掘)。新河口上游,是府河的另一入江口朱家河口,對著天興洲頭;下游對著天興洲尾巴的則是黃陂沙口,古漢水曾與涢水、灄水共用的一處入江口(已淤平);三處江口緊鄰。多年前,父親曾在朱家河大橋、新河大橋工作,那時我并不知道,橋下淌過的河流與漢口的誕生有千絲萬縷的關系。
天興洲北面的沙口,只是15世紀后期漢水改道后眾多淤塞消失的古江口之一。天興洲尾尖指向的陽邏港下首,還有先秦時代漢水并流倒水入江的龍口。歷史上漢水入江口變幻莫測,歷代各口多數(shù)在當下武漢一帶,或者毋寧說,“漢水入江”的遷變深刻塑造了今天的武漢尤其北岸。漢口,顧名思義就是“漢水入江口”,作為漢水舊江口的沙口一帶,正好在今天漢口主城區(qū)東北邊緣地帶,當?shù)厝艘苍湴磷苑Q“小漢口”。
“漢口”何其多,算上差不多一個意思的“夏口”,那就更多了。

天興洲 資料圖
1898年,張之洞把今漢口從漢陽縣獨立出來,從漢陽縣治下的一個鎮(zhèn)升格為與漢陽縣同級并立,改稱“夏口廳”,而不是“漢口廳”。辛亥革命時,北洋清軍與革命軍在漢口、漢陽激戰(zhàn),史稱“陽夏戰(zhàn)爭”??梢?,清末“夏口”就是漢口,“夏”似乎就是“漢”。
在晚清設立夏口廳之前,武漢至少還存在過兩個夏口。一個是三國孫權在蛇山北麓建立的夏口城,今天武漢市武昌部分的發(fā)端。另一個則是夏口城對岸龜山南麓一帶夏水(古漢水)入江口,夏口城得名于其正對夏口。
對武漢之間來說,夏水可以等同于漢水。古夏水原本是歷史上漢水的一條支流(今不存),它從今荊州市東南江陵縣長江分流東出,在仙桃匯入漢江,即《水經》所云“夏水出江津于江陵縣東南……又東至江夏云杜縣入于沔?!毕乃簿褪窍惹孛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里的“滄浪水”。三國時古人把夏水認作主脈,就把夏水匯入后的漢水下游稱作夏水,“夏口”就是“漢口”的古早表達。
“漢口”提法最早出現(xiàn)在唐人所著《南史》中,南朝梁武帝蕭衍稱帝前“筑漢口城以守魯山”,魯山即漢陽龜山,這里的“漢口城”應在龜山或鄰近。《大明一統(tǒng)志》載,“漢口在大別山北”,大別山也是漢陽龜山,這個“漢口”也跟今天一樣在龜山以北。元末以后,武昌城外鸚鵡洲-南市沒落,部分商人跑到武昌鲇魚套對岸漢陽城南門外另起爐灶,后來發(fā)展成新的“南市”,這一帶被時人稱為“漢口”或“夏口”。
以上,“漢口”乃至與“漢口”緊密關聯(lián)的“夏口”,它們所對應的具體地點比鸚鵡洲、白沙洲還要飄忽不定、百變多端。如果說這些“漢口”“夏口”有什么相同之處,那就是當時它們都在某處漢水入江口邊(或如夏口城正對入江口)。

漢口江灘近長江二橋處,蘆花與霧霾。 諶毅 圖
蕭衍漢口城渺不可考。三國夏口在漢陽龜山南麓,今大橋引橋下蓮花湖一帶當時應有漢水入江口?!洞竺饕唤y(tǒng)志》成書于漢水改道前不久,書中“漢口”在龜山北,說明漢水改道前龜山北就有入江口,只是并非主口。元明漢陽城南市“漢口”,毗鄰漢水夾河口(約今攔江路江邊),即15世紀改道前漢水諸口中比較穩(wěn)定、公認度比較高的一個江口,改道后也續(xù)流很久。漢陽城在該“漢口”以北,山南水北為陽,所以叫“漢陽”。
15世紀后期漢水改道后一段時間內,“漢口”指龜山北今龍王廟入江口南北兩岸,而且更偏重南岸即今漢陽南岸嘴一帶。其實,在明末清初的人看來,從“新漢口”龍王廟、南岸嘴兩岸再到漢陽南門外的“老漢口”,都是漢口,這一條狹帶半包圍了漢陽城東北、正東、東南和龜山,有新老兩個入江口,街市堤橋碼頭相接,濱江濱漢,還有東月湖(后淤成漢陽兵工廠地界)、蓮花湖湊熱鬧,所有水體都既連漢水又連長江,所有陸地都似島似半島。直到清康熙年漢口巡檢司遷到漢正街,“漢口”才限于專指今天的漢水入江口北岸。
漢水如果有神,祂一定是在孜孜尋求這個終極的“漢口”。
15世紀后期漢水自己裁彎取直,結束漫流紛緒,眾口歸一,仿佛是“水要聚在一處,使旱地露出來”。那么,“事就這樣成了”嗎?
今天的漢口,以漢江口龍王廟為扇心,沿著漢水-長江連續(xù)岸線鋪展成扇面區(qū)域,帶硚口、江漢、江岸三區(qū),蔚然大觀。漢口的氣場,隨兩江交匯點漸遠漸弱,遠超江漢關鐘聲所達。
然而,誕生之初,漢口的自然根基與鸚鵡洲、白沙洲乃至武漢之間所有沙洲,并無本質區(qū)別。
改道后漢水是從漢口腹地退出了,身后留下湖港洼地,每逢漲水季節(jié),這些地方就會成為漢水、涢水兩大水系自由進出的停車場、后花園,以至于始終有一個漢口人自己都說不清具體范圍的無處不在的“后湖”,意思就是漢口后面全是湖——“上下”之外,“前后”是另一對漢口方位范疇——后頭全是湖,前頭全是江,飄飄何所似,江漢一沙洲,這就是漢口起手的牌面了。沒有堤防,一到夏天全泡湯,難以定居,以至于從15世紀后期改道到1525年官方著手統(tǒng)計,漢口民戶一共才809戶。

漢口歷史文化展示中心。人民視覺 資料圖
此后鹽、漕興起,“上岸”即漢水岸線碼頭林立。至1635年,即明亡前十年,筑袁公堤擋住后湖,街市才有了保障,堤外玉帶河成為漢口身后的運河,連通江漢。到1817年,漢口人口過12萬,商貿興旺,與蘇州、佛山、北京并稱天下四聚。此時距漢水改道漢口誕生已過去了三百多年,慢不要緊,重要的是,盡管一直受到洪水威脅,漢口仍然穩(wěn)定三百年不沉沒不淤塞不崩陷,單憑這一點就戰(zhàn)勝了武漢歷史上所有盛極一時的沙洲。
名列天下四聚的漢口依然是脆弱渺小的,這一點,哪怕是對開埠前漢口評價極高的美國學者羅威廉(據他綜合研判19世紀大部分時候漢口實際人口過百萬)也是承認的:
“在一位藝術家繪于1818年的江漢會合處的圖畫上,漢口被畫成好像只是一條沙帶,盡管我們無法確定有關漢口的地表形態(tài)的這種描繪有怎樣程度的夸張,但它在經驗上無疑是正確的?!保ā稘h口:一個中國城市的商業(yè)與社會》)
漢口只是被水環(huán)繞的“一條沙帶”,這是漢口在19世紀多件不同作者的繪畫、地圖中一致的形象,換而言之,是時人共識、共有認知,吻合當時實際情況。在1864年漢口城堡建成之前,漢口這條“沙帶”的范圍在北面的袁公堤(今長堤街)到南面的漢水、長江之間,堤離漢水、長江岸線距離,上段硚口沿河段為三百到五百米,接近漢水入江處最寬,也僅一公里,下段終點王家巷江邊,此地到江河交匯點距離也只五百米,堤街全長約四公里。1864年漢口城堡往袁公堤外擴張,城堡全長也不超過六公里,城區(qū)由袁公堤向外推進兩百米左右。所以,在19世紀諸版地圖、繪畫上,漢口被畫成一列碼頭、一條沙帶是沒問題的,那時面江背湖的漢口實際上就是一條進深幾百米的狹長島嶼或沙洲。
19世紀中葉的天空下,如果說港口與市場是可以促使一座遠東城市崛起于即將來臨的近代全球化世界的競爭武器,那么穩(wěn)步興聚三百年的漢口看上去就是足以承載這一切的大船,即便它還是如此狹小局促,品秩低微。漢口已經成長為清帝國無可取代的內貿中心,具備一個前近代化文明所能發(fā)育出的成熟的商業(yè)傳統(tǒng)與市民社會,這是一種無形的“準備”,盡管人們并未預知開埠通商的到來,以及那將意味著什么。
就在此時,另一個與漢口未來命運攸關的進程,正在長江渾濁洄漩的水面下潛行……
在變動不居的時空巨浪中,“漢口”始終是一個年輕的懸浮,漢口之名古老,落在今天這塊地面上卻不過五百余年,“漢口”從字面上就意味著“出路”,它的命運仍然是一葉扁舟,既已檢票登船,無論浮沉,俱是風景。誠如清人吳鶴關所言:“今之漢口,非古之漢口。吾不慮夫千百年后,今之漢口又莫可知耶?!?/p>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