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
縮小學校差距,上海要求兩年后一半小學初中學區化集團化辦學
【學區化辦學】
按地理位置相對就近原則,將相同或不同學段的學校結成辦學聯合體,創新學區組織與管理形式,突破校際壁壘,構建有利于學區教育品質整體提升、學校辦學特色積極培育的生態環境。學區著重加強在管理創新、課程建設、師資培育、校社聯動、特色創建等方面的探索,通過學校之間、學校與社區之間的合作創新,不斷生成新的優質教育資源。
【集團化辦學】
在同一區縣內或跨區縣組建辦學聯合體,帶動發展相對薄弱學校、農村學校、新建學校,分享先進的辦學理念、成功的管理模式、有效的課程教學、優秀的教師團隊,增強自身造血機能。集團充分發揮優質品牌學校的輻射作用,充分尊重各成員校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建立集團章程,制訂集團規劃,創新管理機制,加強師資流動,共享優質課程等,使成員學校成長為新的優質學校。
【新優質學校】
一批追求新優質教育、有不斷變革發展內生動力的公辦學校,組成不同形式的實踐團隊,研究內涵發展,不斷提升辦學水平。
新優質教育主要是指:在育人觀念上,回歸教育本原,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差異發展;根據學生發展需求建立豐富、可選擇的課程體系;滿足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需求,特別關注學有困難學生的成長支持;在質量評價上,突破單一的分數指標,實施以學業質量綠色指標為基礎的教育質量綜合評價。
為縮小學校辦學水平差距,辦好家門口的每一所學校,為每個適齡兒童提供公平優質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上海市教委2015年11月18日出臺了《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關于促進優質均衡發展推進學區化集團化辦學的實施意見》和《上海市新優質學校集群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兩個文件,著力提升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水平。
兩項重要的政策明確:2015年各區縣選擇試點全面推進,到2017年底,學區化、集團化辦學覆蓋全市50%的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參加學區化、集團化辦學的學校要成為達到上海市義務教育學校辦學基本標準,學生、家長、社區的滿意度平均在85%以上,辦學特色基本形成的“家門口的好學校”。
預計到2017年,新優質學校集群發展的學校數量擴大至250所左右,覆蓋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總數約25%。這些學校學業質量“綠色指標”達到全市良好水平,學生、家長、社區滿意度達90%以上,形成學校的辦學特色,成為“家門口的好學校”。
集團化學區化辦學:課程共享,骨干教師流動
據澎湃新聞(www.usamodel.cn)了解,目前,上海市推進學區化集團化辦學已經具有較好基礎。
上世紀90年代,浦東率先開始集團化辦學小范圍探索,閔行、楊浦、普陀、奉賢等區先后跟進。2014年,楊浦、徐匯、閘北、金山4區先行全面推行學區化、集團化辦學試點(徐匯區華理學區、金山區蒙山教育集團和朱涇初中學區、閘北實驗小學教育集團等率先運行),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明顯擴充。
為推進落實學區化辦學與集團化辦學,上海市教委要求所有區縣推進落實三項舉措:一是激發學校內生動力,采用學校自主組合、行政主導組合等多種方式,實施縱向銜接、橫向貫通等多種優質輻射辦法。二是復制推廣多元模式,綜合采取委托管理、多法人組合、九年一貫制、同學段聯盟、跨學段聯合等多樣化聯合辦學形式。
三是健全開放聯動機制,主要包括:推動課程共享,形成具有學區、集團特點和地域特色的優質課程開發、共享、配送機制;促進師資交流,建立起“骨干教師流動蓄水池”;推進管理變革,創新保障學區化集團化辦學運行的理事會制度、章程管理制度、項目責任制、聯體評價制等制度;強化校社互動,形成家長、社區參與學區、集團辦學的治理機制。
新優質學校: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差異發展
上海于2011年啟動“新優質學校”推進項目,一批學校不挑選生源,沒有深厚的文化積淀,依靠促進每一位學生獲得實實在在的進步贏得“口碑”。目前,上海市已匯聚近100所項目學校參與“新優質教育”實踐。
為了推進新優質學校集群發展,上海分為三步走:
一是按需集群,市級層面重點指導和推進100所市項目學校,各區縣教育部門負責組織一批區級項目學校,聚焦課程與教學、管理與文化、評價與改進等領域的瓶頸問題,破解難題;
二是培育經驗,推廣輻射,對項目學校逐一深度調研,開展個案實證分析,構建問題解決的行動模型,建立“發現-培育-改進-提升”的學校發展機制,形成學校優質發展的基本路徑,據此轉化為新優質教育實踐培訓課程,擴大共享輻射范圍;
三是培養隊伍,著力培育一支具有新優質教育理念、聚精會神辦好“家門口好學校”的高素質校長隊伍,建設一支認同和踐行新優質教育理念的高水平師資隊伍。
為推進學區化集團化辦學和新優質學校集群發展,上海市教委在組織領導、經費保障、制度建設、專業支撐等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并將推進工作列入區縣教育質量評估指標、年度教育工作評價指標予以考核。同時,上海市教委強調區縣不得以“新優質學校”名稱對學校命名、掛牌。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