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說唱歌手捐款100元P成1.8萬,媒體聚焦明星詐捐怎么辦
近日,有歌手詐捐事件登上微博熱搜。某說唱歌手只捐款100元,卻把回單改成1.8萬元發微博。很快有火眼金睛的網友發現圖片是P過的,該歌手也在粉絲群中承認造假,并承認實際捐款100元。此次捐款造假事件影響惡劣,歌手也退出了正在錄制中的綜藝節目。慈善不是明星炒作的手段,法律上如何看待詐捐問題?
公益捐款是一種不可撤銷的贈與行為
捐款是一種贈與行為,贈與人與受贈人之間形成贈與合同法律關系。贈與合同是贈與人將自己的財產無償給予受贈人,受贈人表示接受贈與的合同。
《民法典》第六百五十八條第一款規定,贈與人在贈與財產的權利轉移之前可以撤銷贈與。但第二款明確了,經過公證的贈與合同或者依法不得撤銷的具有救災、扶貧、助殘等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合同,不適用前款規定。
常見的詐捐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捐贈人通過媒體等公開方式承諾捐贈的,二是捐贈人簽訂協議的。這兩種情形下,由于捐贈的財物沒有現實交付,極易產生“紙面捐款”。
遭遇詐捐,受贈人有權請求支付
詐捐是指在公益捐贈場合承諾捐贈而不履行,在這個過程中捐贈人已經獲得了名譽,卻不履行捐贈義務。此時,捐贈人與受贈人之間形成了債權債務關系,受贈人可以請求交付。
《民法典》第六百六十條規定,經過公證的贈與合同或者依法不得撤銷的具有救災、扶貧、助殘等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合同,贈與人不交付贈與財產的,受贈人可以請求交付。依據上述規定,應當交付的贈與財產因贈與人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使毀損、滅失的,贈與人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2016年實施的《慈善法》第四十一條也規定,捐贈人應當按照捐贈協議履行捐贈義務。捐贈人違反捐贈協議逾期未交付捐贈財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慈善組織或者其他接受捐贈的人可以要求交付;捐贈人拒不交付的,慈善組織和其他接受捐贈的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請支付令或者提起訴訟:
(一)捐贈人通過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等媒體公開承諾捐贈的。
(二)捐贈財產用于本法第三條第一項至第三項規定的慈善活動,并簽訂書面捐贈協議的。
捐贈人公開承諾捐贈或者簽訂書面捐贈協議后經濟狀況顯著惡化,嚴重影響其生產經營或者家庭生活的,經向公開承諾捐贈地或者書面捐贈協議簽訂地的民政部門報告并向社會公開說明情況后,可以不再履行捐贈義務。
因此,明星們在公開場合承諾捐款,甚至簽訂了捐贈協議的,受贈人可以要求明星們履行贈與合同,交付贈與的財產。開篇提到的說唱歌手這樣捐少說成捐多,向公眾撒謊的行為,雖然沒有產生法律上的后果,但網友說他已經“社會性死亡”了。
騙取他人財物的詐捐構成詐騙罪
還有一種詐捐,是電信詐騙的常用伎倆,即冒充慈善機構、公益組織等騙取他人財物,將會構成詐騙罪。
2019年7月,魏某、周某招攬、組織多人,在微信上冒充“山村支教的女老師”并配以女性頭像,添加被害人微信后通過聊天、發“支教照片”等方式取得被害人信任,虛構“給山區兒童過生日”、“幫山區兒童購買學習、生活用品”等理由,誘使被害人以“捐款”、“資助”等名義進行轉賬,騙取被害人財物10余萬元。
法院經審理后認為,被告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利用電信網絡技術手段,騙取他人財物,詐騙數額巨大,其行為均已構成詐騙罪,且構成共同犯罪。最終,法院以詐騙罪判處魏某有期徒刑三年四個月,分別判處其他被告人三年至二年不等的有期徒刑,并處相應罰金。
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幫助他人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明星“諾而不捐”,會損害自身形象,且依照法律規定,受贈人有權要求支付。而冒充公益組織“募而不捐”的,則可能構成詐騙罪,受到法律的制裁。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