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勸酒就是職場霸凌,陋習與犯罪之間往往就隔著一張酒桌
原創(chuàng) 格子 X博士

編輯:素卡 策劃:涅瓦
近日,社交媒體上爆出一條這樣的新聞??

一時間輿論嘩然,公眾無不為之憤怒。
猥褻、性侵,無論哪件事,一經查實都是不可饒恕的刑事犯罪,而我們發(fā)現(xiàn),職場的酒桌似乎又一次成為了孵化犯罪的溫床。
相關新聞下,很多博主也表示過自己深受職場勸酒的困擾,陋習與犯罪之間往往就隔著一張酒桌。

此事如果坐實,除了實施侵害者會受到法律的嚴懲,所有酒桌上參與勸酒、灌酒的知情者可能都難逃其咎。
因為,羅翔老師曾說,強奸是犯罪,參與灌酒同樣可能構成犯罪。
職場的酒桌似乎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可令人沮喪的是,這件事情從來都沒有得到實質性解決。
曾經我們以為年輕人成長起來后,酒桌文化會消失在時代的車輪下。80后步入社會的時候我們說太好了酒桌時代要終結了,結果90后踏入職場了我們又說90后一定能脫離酒桌文化了。
但現(xiàn)實情況是,“我們是不是犟嘴了?”
此次事件直觀的告訴我們,現(xiàn)代人依然被圍困于職場酒桌的修羅場中。

·咱們90后領導起來還是這么一出兒
90后能不能終結酒桌文化,尚未可知。
但現(xiàn)在,有些90后卻已經加入職場灌酒大軍了。
現(xiàn)實中,盡管多數(shù)90后會炮轟酒桌文化,但也有一部分90后走入職場后,淪為喝酒人和勸酒人。
在網絡上,隨手一搜就你可以看到90后參與這場職場勸酒戰(zhàn)役的盛況。
“90后的老鄉(xiāng)學弟能喝又能勸酒”,同為90后的樓主在敘述中難掩佩服之情。

在這場酒桌戰(zhàn)爭中,一位女性朋友在朋友圈則曬出了藥:“90后也沒能擺脫這種惡劣風氣。”

如果一些90后在職場有了一定的職稱,他們同樣會把酒杯推到其他同齡下屬的嘴里。
在一個職場交流APP里可以發(fā)現(xiàn),團隊年輕態(tài)、氛圍現(xiàn)代化、90后掌握話語權的互聯(lián)網公司也是職場勸酒重災區(qū)。
某互聯(lián)網大廠中,且不論正式員工處境如何,新進實習生都無法避免在團建中被領導勸酒,評論中有同樣遭遇者不在少數(shù)。

一家頂級互聯(lián)網大廠員工更坦言“互聯(lián)網企業(yè)也是中國企業(yè)”,90后能拿到P6P7的崗位,也同樣能勸你六七杯喝到反胃。

甚至連年輕的程序猿都出來求助“如何應對飯桌上客戶勸酒?”,可憐他們搞得定代碼里的Bug,卻決不了酒桌上的Bug。

如果我們將這些年輕人的人生時鐘向前撥幾年,或許我們更能理解部分90后投身勸酒大軍的現(xiàn)狀。
除了自身家庭浸染和地緣文化影響之外,別名“小社會”的大學校園,就已經開始滋生了勸酒文化。如果你參加過學生會及各類社團、組織,可能多少見識過象牙塔內兇猛的勸酒文化。

干事、部長、會長每個人都在校園勸酒生物鏈中有一個位置,這套位置邏輯經過常年應用甚至還發(fā)展出了一些匪夷所思的方法論。
比如學生會敬酒3∶1制度,下敬上、男敬女從數(shù)量到手勢都事無巨細、有據(jù)可依,孔子在世也得直呼內行??

而網上流傳的一套《大學生喝酒指南》標志著酒桌文化已經走進大學生的生活。

·座中泣下誰最多,大一學弟青衫濕
而部分高校的師生相處氛圍同樣充滿著酒糟味兒,曾有一位知名教授就公開表示過:入我?guī)熼T,半斤白酒。大力宣揚拼死喝酒的志向。

一批批年輕人們,正被酒桌上的慣性帶著運轉。
大學生酒桌混戰(zhàn)、90后加入職場勸酒大軍的現(xiàn)象背后,是一種貫穿的、持續(xù)的代際游戲。
2012年曾有一部現(xiàn)象級電視劇《北京愛情故事》,這部劇在某種程度上真實展現(xiàn)了當時80后職場青年的人生際遇。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底層打工人石小猛在搖身一變成為前老板的甲方并手握其命脈時,第一件事情,就是在酒桌上灌前老板酒。

當然,還有勸酒桌上老板帶來的妞兒。

大家看這段兒都在說解氣的時候,我卻陷入了更深的沉默。
這杯酒與其說是一場報復,不如說是一種詛咒,一種職場對于每一代年輕打工人的詛咒。他們用喝酒來表忠心,用碰杯來交朋友,用勸酒來穩(wěn)固職場地位。
職場勸酒,就是一種服從性測試。
勸酒者通過讓本不喝酒的人喝酒,讓本來少喝的人多喝,來試探他人的服從程度,相信你一定聽過類似的話:
“你不喝就是不給面子/看不起我”
“你不干了這杯就沒必要再談了”
“你吹了這瓶咱們就是好兄弟”
......
把喝酒與人際關系、自身前途緊密聯(lián)結起來,無疑是極其荒誕的。
但是勸酒的意義,就在于讓你認可這種荒誕。
所以就不難理解為何會產生“酒是糧食精、越喝越年輕”“寧可胃上爛個洞,不叫感情多條縫”“酒喝好、病趕跑”等明顯違反生理乃至倫理常識的勸酒順口溜。
而另一方面,勸酒其實是一種社交質押。
想讓對方放下戒心,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喝酒。
喝好了、喝高了,酒桌雙方在生活上“深入了解”后,就建立了一種畸形的社交信任。
無論是學生會上級、高校導師、同事上司還是甲方客戶,通過一場勸酒就能測試服從程度,這無疑是成本最低又便于操作的。
比如某些大型公司在年會時專門設置醒酒區(qū),白袍醫(yī)師和黃衣陪護,讓絢麗燈光下的大會場,硬是多了一番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的味道。
上了酒桌談事業(yè),下了酒桌打點滴。你很難分辨,醒酒區(qū)到底是一種如“給搬磚師傅發(fā)手套”的勞動保護,還是讓成年人屈服于生活的老板淫威。

·某年會里的醒酒區(qū)
所以,勸酒并非是一個禮儀性的動作,而是整個社會生產方式中的畸形一環(huán)。

·各單位嚴守工作崗位,酒桌規(guī)矩就是生產手冊
明面上,酒桌是一個簡單的吃飯場合。但在觥籌交錯之間,酒桌也是一個高速流通各類利益的蟲洞。
這利益有可能是行業(yè)內幕。酒桌上的小道消息,也許比網站熱搜影響力更大,它不但影響酒桌上人們的錢包厚薄程度,甚至足以讓重量級的集團瞬間崩塌。

利益也有可能是職場變局。
東哥在新疆和十幾個配送員大碗喝酒,場面不亞于水泊梁山。
投資人看后心花怒放,為京東砸了七億美金。采訪視頻右邊的問句“憑什么征服投資人”,其答案都在酒里,這正是東哥成功的秘訣之一。

但相較于上述有賠有賺的利益流動,最令人不齒和膽寒的酒桌故事,往往涉及兩性關系。
本在就業(yè)上已常遭受性別歧視的女性,也是職場勸酒中的絕對弱勢群體。
在某個律師求助網站上,你能看到成千上萬條職場女性的杯中慘劇,職場勸酒已是性侵犯的溫床。

綜上所述,與其說勸酒是一種職場霸凌,更可以說是一種職場SM。它潛移默化地調教著職場人士,直到把他們變成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而更有意思的是,管理打工人的老板也可能是在給別人打工,勸酒者同時也可能是被勸者,至此勸酒圈形成了完美閉環(huán),職場勸酒成為一種零和博弈。
酒桌機器開動,日夜轟鳴作響。

2018年國際權威醫(yī)學雜志《柳葉刀》曾披露195個國家1990-2016年的飲酒數(shù)據(jù),而中國在因飲酒導致的男女死亡數(shù)量上均為“世界第一”。

僅2016年,我國就有65萬名男性和5.9萬名女性因飲酒導致死亡。而這其中就有很多人死在了職場勸酒的桌上與應酬回家的路上。
盡管現(xiàn)實如此觸目驚心,但每年依舊有無數(shù)打工人在下班后如期奔赴酒桌,痛飲一杯杯酒,捱過一個個不知今宵酒醒何處的夜。
由職場酒桌衍生出的罪惡、紛爭與人間悲劇,依舊不停上演。

那很多讀者就要問了,我不喝不就行了?
可以是可以,喝不喝酒,勸不勸酒,本質上其實是每個人內心自我選擇的較量。
滴酒不沾在職場風生水起的大有人在,只重業(yè)務不提度數(shù)的公司也沒有絕跡。
但對于有些打工人來說,他們的尷尬可能是:沒有選擇,必須喝,因為如果不喝,他們就會削弱競爭力,逐出社交圈,最后甚至丟掉工作。
過去,我們偏見地認為這種情況常見于一些夕陽產業(yè)。
如今我們發(fā)現(xiàn),新興行業(yè)和風口行業(yè)中,勸酒及其衍生出的一系列問題有過之而無不及,曾經敏銳激情的創(chuàng)業(yè)者也會成為油膩的勸酒師傅,這好像是互聯(lián)網也不能解決的人性與社會性的Bug。
曾經有個成功者告訴我們,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但是后天很美好。
今天,我們發(fā)現(xiàn)他或許說得對,但前提是明天早上你還能從宿醉中醒來。
魂魄還沒離開軀體,衣服還穿在身上。
設計/視覺 NOMA

原標題:《勸酒就是職場霸凌》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