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清華紀錄片上映,放棄北京戶口回農村,60年躬耕于講臺
原創 Cheryl 精英說
最近,一部以清華大學為拍攝對象的紀錄片電影《大學》正在上映,很多觀影者都被影片中大學校園的青春美好和真實人物面臨的人生選擇所打動,腦海里曾經的大學回憶也變得清晰起來。
《大學》于2018年拍攝,歷時3年,用紀實的手法、電影化的敘事講述了四位清華人、四段真實人生的四份人生選擇。
18歲考上清華的新生嚴韞洲;面臨畢業的博士研究生宋云天;留美十年、決意歸國的青年教師蔡崢;以及年過九旬、堅守講臺的榮休院士錢易......正在經歷人生轉折的普通師生們,他們會遭遇怎樣的迷茫和糾結?在閃耀的理想和平凡的人生之間,又會做出怎樣的抉擇?

圖片來源自網絡
清華大學副校長楊斌說,這不是一部清華大學的宣傳片,而是一部讓每個人都能夠從中思考,自己的人生應該怎樣度過才更有意義的片子。
從他們的身上,我們能夠看到什么是“大學精神”?怎樣才算是一種有意義的人生?最重要的是,大學之道賦予人生選擇的深遠影響又體現在哪里?

對于清華畢業生,
什么才是好工作?
告別大學校園,走向社會,清華的畢業生們同樣面臨著職業道路的選擇:留校、考公務員、進互聯網大廠......
而此時,卻有一個人站在了主流選擇之外,在這個激烈內卷的時代,他選擇放下清華博士生的光環,回到河南家鄉,成為一名基層干部。

清華大學水利系博士畢業生宋云天
今年27歲的宋云天是清華大學水利系2019屆的博士畢業生。
9年前,他從河南農村考上了清華水利工程系,在學校里一直擔任學生會主席、團委書記,從本科一路保送到了博士,并在畢業時順利接到了清華大學的留校通知書。
從農村培養出來的貧困學子,到清華畢業的優秀學生,在大家的設想中,一路順風順水的宋云天未來一片光明,不論畢業后是從政、從商或是走學術道路,都大有可為。

圖片來源自網絡
作為家人心目中的天之驕子,父母和女友也盼著他能夠安心留校任教,在北京工作扎根,但他的內心卻一直向往著能夠回歸基層農村,實現自己“造福一方百姓”的質樸理想。
落戶北京清華任職,還是回到河南農村成為一名基層干部,對于普通人來說不需要多加思考就能做出的選擇,卻困擾了宋云天好幾個月的時間。
幾番掙扎之后,宋云天還是出現在了河南選調生的宣講會上,主動請纓前往基層農村。
在選調生的說明會現場,有人說:“清華的學子,都有發財的機會。但如果你們選擇了成為公務員,那就主動放棄了這個機會?!?這樣一位清華畢業的水利博士,主動放棄了發財的機會,選擇了和當了幾十年村支書的奶奶相同的職業道路。

圖片來源自網絡
站在人生岔路口上的宋云天,所面對的不僅僅是外界的流言蜚語,還有家人的不理解和不認同。
在村子里當了一輩子書記的奶奶試圖勸說孫子:“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農村的工作太復雜,工資又低,你會遭遇許多本不必要面對的困難。”
但宋云天卻說,這是自己深思熟慮之后做出的選擇,即使前路艱難,也會一往無前。最終,家人們選擇了尊重:“回來就回來吧,你自己做決定就行。”

圖片來源自網絡
在打包去基層任職之前,宋云天騎上自行車一路趕往天安門前,他害怕以后再也沒有機會離祖國的心臟如此之近。
離開北京,放下名校博士的光環,27歲的宋云天將從輝縣市冀屯鎮前姚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做起,在祖國的基層,走出一條“另類”的職業道路。

圖片來源自網絡
在世俗的評價體系之上堅守本心,對于當代年輕人來說,這種簡單而真摯的理想主義,顯得格外寶貴。而宋云天出乎意料的人生選擇也讓我們不由得思考:究竟什么才算是一份好工作?

拿一張回國的機票,
一切從零開始
和宋云天一樣,紀錄片的另一位主人公,同樣選擇了一條“逆流而上”的道路。
蔡崢老師是加州大學圣克魯茲分校的天文系博士,有著十年的留美經歷,本來可以留在美國繼續深造天文,卻毅然決然買了一張單程機票,歸國入職清華大學,成為天文系的一名青年教師。

圖片來源自網絡
帶著妻兒回到祖國,意味著一切從零開始。
為了建立屬于中國的6.5米光譜巡天望遠鏡,讓中國人不再花高價購買國外觀測出來的天文數據,就能自主接收到宇宙深處最遙遠的信號,蔡崢老師四處奔走選址,和清華其他教授們深入討論,希望集中全國的力量,造出一臺屬于我們自己的天文設備。

圖片來源自網絡
一位剛入職的青年教師,一個剛成立的天文系,想要順利推動光譜巡天望遠鏡項目在中國落地,其中的艱難和曲折可想而知。
靠在華盛頓卡耐基科學院天文臺通往地下室的樓梯扶手上,蔡崢老師看著手機輕輕地說:“做一件事情很難,但是對國家是很重要的?!?/p>
“如果做這個望遠鏡7年沒有成功,我還是會堅持做下去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圖片來源自網絡
在紀錄片中,蔡崢老師和清華天文系主任毛淑德老師一起去美國的工廠訂購鏡面,團隊反復奔走于美國工廠和青海的尋找基地之間。
為了星辰大海的偉大夢想,無數科學家們前赴后繼,奉獻了人生中一個又一個的7年。
蔡崢老師去青海冷湖的時候,指著海拔4576米的塞什騰山說:“看,如果我們建成了觀天望遠鏡,就會是在那里,那是最好的山頭?!?/p>
圖片來源自網絡
在廣袤的星空之下,是什么支撐著一位學者在寂寞而清苦的日子里,孜孜不倦地追尋天空盡頭的奧秘呢?
我想,這份執著的堅守和名利無關,遙望宇宙中心,陪伴著中國天文學者們的,始終是對未知的追尋和宇宙的熱愛。

圖片來源自網絡

年近九旬,
用一生站住三尺講臺
已年近90歲的錢易老師,是國學大師錢穆的女兒,也是“力學之父”錢偉長的堂妹。
作為著名的環境工程專家,她從事環保事業幾十年。而作為“一門六院士,半門皆教師”的錢家的一員,她堅守在清華的講臺上整整66年......

圖片來源自網絡
86歲的錢易老師,依舊活躍在講臺上,因為教書育人就是她的人生摯愛。
走上講臺,她講述環境學,為祖國培養環境領域研究的人才做出了極大的貢獻;走下講臺,她是一個純粹的“學者”,家里到處擺放著書籍,無時無刻不在學習。
導演王靜找到錢易老師,希望說服她參與拍攝,卻遭到百般推辭,因為她始終覺得在清華,有更多比她年長、比她更值得尊敬的老師,認為自己不應該占用那么多公眾的注意力。

圖片來源自網絡
錢易老師說:“任何人做任何事,一定要把你做的事盡量和為國家做貢獻結合在一起。我的事業方向、我的個人興趣,都和國家需要完全一致,我就覺得非常幸福?!?/p>
錢易老師參與清華內部的一次院士榮休會交流會,會上老院士們紛紛表示:“我對學校也沒什么要求,就是希望能再給我保留一段時間辦公室。”

圖片來源自網絡
在紀錄片中,還有這樣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八十多歲的錢易先生去給一百余歲的許保玖先生拜年,在離開的時候,攝影師將鏡頭對準了許先生家里的一幅畫,上面的落款是“學生錢易”贈。
我們可以想象,曾幾何時,年輕的錢易老師也是從前輩們手中接過“傳道授業解惑”的光榮使命,又用幾十年如一日的耕耘守護著神圣的三尺講臺。
歲月流轉之間,冥冥之中信念和使命代代傳承。

圖片來源自網絡
清華大學原校長梅貽琦先生曾說:“所謂大學,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p>
錢易老師為教育事業貢獻了畢生,卻始終不忘教書育人的初心,就像她自己說的那樣:“一生做好兩件事,環保和教師。”

什么樣的孩子才適合清華?
紀錄片的最后一位主角是剛剛經歷高考,以上海自主招生第一名的好成績進入清華大學計算機系的第一代00后大學生嚴韞洲。
對于18歲的新生嚴韞洲來說,緊張的高考還帶著鮮活的體溫。告別高中時代的青春懵懂,嚴韞洲面對的是未來的無限可能。

圖片來源自網絡
在新生這個篇章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莫過于20公里野營拉練項目和新生舞會。
初來大學,在大雨中參加軍訓拉練;在排山倒海的加油聲中舉辦新生赤足運動會;在略帶羞澀和緊張的新生舞會上迅速拉近同學間的距離,從青澀走向成熟,這里是邁向成人的開始。

圖片來源自網絡
2020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清華大學的開學時間也受到影響,全面推遲。
空蕩蕩的清華校園卻沒有停下學習的腳步,教授們紛紛開啟攝像頭,遠程授課,跨越千山萬水,先生們躬耕于講堂的身影不改,傳道授業、求知若渴,這或許就是清華之風。
疫情穩定之后,嚴韞洲回到了闊別已久的校園,回歸正常的生活學習狀態,還參與了電子設計自動化項目組,對于未來的職業方向,他還在學習中探索更多的可能。

圖片來源自網絡
每一代清華人的眼睛里,都閃爍著耀眼的理想之光,而這種光芒,也會照亮后來人的道路。
紀錄片的鏡頭里,正記錄了這樣一群眼里有光的人:錢易先生的眼中是對教書育人的堅守;蔡崢老師的眼中是對星辰大海的追求;宋云天的眼中是對建設家園的篤定;嚴韞洲的眼中是對未來挑戰的蓬勃朝氣......
“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中華文化對讀書人賦予的美好期待,在今天依舊綻放著耀眼的光芒。

圖片來源自網絡
懂得“仰望星空”,也甘于“腳踏實地”,清華承載著超越當下、超越功利、超越現實的精神力量,也吸引、匯聚、鍛造著具備同樣精神品質的少年們。
他們對知識有著純粹的熱愛;對未知世界有著廣闊的思考;對家國天下有著強烈的情懷;他們樸素而真實、堅韌而獨立,不走捷徑、不圖享樂的人生選擇,也時刻叩問著我們的內心追尋究竟是什么。
所以到底什么樣的學生才適合清華呢?
很簡單,少年時自強不息,年邁時厚德載物,耐得住寂寞,受得住打擊,還要有不忘初心的韌性和坦然前行的實力。

圖片來源自網絡
在紀錄片《大學》的開頭有這樣一句話:“有家國天下的情懷,會讓你去做一個有用的人?!?/p>
我想,這句話不僅僅是清華對學子的期待,更是一所理想的大學對千千萬萬讀書人的期待。
作者:Cheryl,精英說90后作者,英國海歸,用心寫字。
精英說是全球精英、海歸和留學生的聚集地。我們傳遞全球資訊、探討文化百態、創新社交模式、發現獨立思想。這里有溫度也有態度,歡迎氣味相投的你關注精英說(ID:elitestalk)。
Reference:
錢江晚報:7月9日上映的《大學》不僅是一部關于清華的紀錄片,還是一封獻給大學的情書
凹凸鏡DOC:紀錄片版《無問西東》 | 在《大學》看理想如何照進現實
知乎:如何評價清華題材紀錄片電影《大學》?
少年商學院:清華大學紀錄片《大學》上映,只為告訴孩子為什么要上大學?
外灘教育:如何過一種有意義的人生?這部電影向我們展現了選擇的重要性
晴媽說:該如何考上清華?這是我看過的最好的答案。
原標題:《清華紀錄片《大學》上映,放棄北京戶口回農村,60年躬耕于講臺,什么才是有意義的人生?》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