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去房地產化?十三五規劃建議稿未提及房地產調控

11月3日,新華社授權發布《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澎湃新聞(www.usamodel.cn)觀察到,這份長達萬字的規劃建議稿全文未提及房地產調控,其與房產相關的內容僅出現兩處,與十二五時相比篇幅大幅縮減。
《建議》提出:“維護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支持引導其依法自愿有償轉讓上述權益。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大城鎮棚戶區和城鄉危房改造力度。"
此外,在論述“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和基本理念時,《建議》提到,“就業、教育、文化、社保、醫療、住房等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
而翻閱第十二個五年(2011年-2015年)規劃建議稿不難發現,其至少單列了一段論述,表述覆蓋樓市調控各環節:“加強土地、財稅、金融政策調節,加快住房信息系統建設,完善符合國情的住房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合理引導住房需求。強化各級政府職責,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力度,加快棚戶區改造,發展公共租賃住房,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給。加強市場監管,規范房地產市場秩序,抑制投機需求,促進房地產業平穩健康發展。”
外界普遍關心,此次發布的建議稿是否意味著房地產將淡出“十三五”規劃。業內專家學者就此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中國房地產住宅研究會副會長顧云昌認為,“十二五”規劃中提到了房地產調控,調控手段屬于短效機制,意味著市場過熱時需要冷卻,市場低迷時需要加溫。而住房制度改革的意義則更加寬泛,包括金融政策、稅收、土地制度等長效機制,是對此前調控的深化和完善。
顧云昌指出,目前來看,一線城市和二三線城市的調控政策是不一樣的,因此一刀切的模式已經不再適用。
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玨林的觀點則是,相較于“十二五”規劃,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主要任務發生了改變。面對不同的市場情況,不可能按照原來的模式照搬。“房地產不可能淡出,旅游、養老等產業都離不開房地產。”
“伴隨著人口拐點到來,房地產投資增速有所放緩。但是房地產業的后勁仍然存在。目前中國的城鎮化率僅50%左右,因此住房需求依然存在。”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說。
11月3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徐紹史在介紹編制“十三五”規劃剛要有關情況時表示,未來五年的目標是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其中穩增長排第一位。現在正在采取各種措施,首先是“三大需求”,即投資、消費、凈出口。
徐紹史指出,投資主要是三大塊:制造業、房地產、基礎設施。從房地產看,房地產投資正在進行調整,總體上看在回落,但這幾個月房地產的銷售量和銷售金額都在小幅上升,“我們相信會有一個比較平穩的調整過程。”
“十三五規劃中提到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這也意味著GDP要保持在6.5%以上,還是要靠投資來拉動,而相較制造業和基礎設施,房地產作用不可否認。”章俊說。
顧云昌表示,房地產雖然不會呈現此前的爆發式增長,但仍有十五六年的白銀時期。
另外值得關注的一個重點是關于棚戶區的改造。顧云昌指出,城鎮棚戶區改造的重點是保障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問題,這也是目前最重要的民生問題。全面小康的實現就在于住房問題。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