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蘇樹林福建力推石化強省戰略之憂:石化圍省,生態壓力劇增

10月7日深夜11點,中央紀委網站發布消息,“福建省委副書記、省長蘇樹林涉嫌嚴重違紀,目前正接受組織調查。”
對于外表儒雅、年僅53歲就榮登正省部級高官的蘇樹林而言,他的政治生涯就此戛然而止。
2011年,蘇樹林出任福建省省長一職,由此開啟了他政治生涯中的輝煌篇章。
在任職福建省長一職前,蘇樹林長期在石油系統工作,從大慶油田到北京的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石油”)任職,他的人生履歷有著濃厚的石油石化背景。
他在履職福建的4年時間里,不可避免地為這座東南沿海省份打上了深深的“石化”烙印。
據福建官方公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福建全省石化產業實現煉油能力超過2900萬噸/年,實現工業產值超過4000億元。這意味著福建已經成為中國名副其實的“石化強省”,并且這一地位正在被鞏固。
就在蘇樹林被宣布正式接受調查一個多月前,福建公布了最新一組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全省石化行業產值可比增長24.6%,上半年全行業增加值比增23.86%,利潤同比增長74.3%。
這組數據說明福建省石化行業盈利能力已經獲得了進一步提高。
“福建石化行業獲得這樣的增長,盡管蘇樹林起的不是決定性作用,但也起碼和他以前的人脈和強力推動有一定關系。”福建省石化行業一位管理者告訴澎湃新聞(www.usamodel.cn)記者。
“石化強省”
蘇樹林成長于“石油系”,1962年出生,屬虎,故此老石油部的部長們愛稱他為“東北虎”。
作為當時中國石油系統的青年才俊,他很早的時候就被當作苗子來培養。
1983年7月,蘇樹林從大學畢業后,被分配到專業對口的大慶油田工作,從普通工人做起。至2006年“轉戰”政壇,他已在石油系統工作近24年。
蘇樹林在石油系統干得風生水起之際,正是中國石油企業的黃金歲月,它被視為中國政治人物的搖籃之一。由于能源企業的職能突顯出國有石油企業對于國家安全的重要性,中石油、中石化這兩大集團的最高管理者,前赴后繼地奔赴各級黨政機關擔任主要負責人。
中國人民大學行政管理學研究所所長毛壽龍曾經對此有過分析。
他認為,石油行業出高官,主要是由于石油行業績效很好。根據政績,該行業出官的可能性就大于其他行業。在過去相當長時間,憑借壟斷地位,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公司與中國移動、中國電信行業一起,成為了央企利潤主要的“制造者”。
此外,相對于其它央企,石油系統出身的企業領導人,通常都具備豐富的行政管理經驗,因為石油企業本身龐大而復雜的系統,讓企業領導人具備了行政實操經驗。尤其像大慶這樣的城市,它既是一座龐大的石油城,又是一座功能齊全的城市。
蘇樹林的成長路徑最為典型。中石油是最有代表性的國有大型企業,他在中石油的經歷顯然有助于他到地方執政,利用石化背景推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20世紀90年代初,國務院批準福建在湄洲灣建一座現代石化城,原油加工能力250萬噸的煉油廠成了福建最大的工業企業。
按照當時中央政府對地方的政績考核體系,福建主政者迫切需要與石化產業“結盟”,因為石化產業幾乎是地方GDP的“靈丹妙藥”。
福建省一直想在石化產業上有所作為。
2000年,福建省將石化列為重點培育的三大支柱產業之一;2004年,福建省委、省政府明確將石化產業定位為“拉動福建省經濟發展的強有力引擎”。
2007年5月,福建省再次出臺了培育產業集群的專項規劃,對石化產業提出了5-10年“基地化、大型化、集約化”的原則,希望福建能形成若干個具有競爭優勢的石化工業基地和園區,以此向周邊地區輻射延伸。
由于福建省政府的著力,其石化工業開始斬露頭角。2008年福建石化工業產值達到了800多億元,并且在石油化工、合成材料、化學原料、化學肥料、化學農藥、涂料顏料、專用化學品、橡膠加工、專用設備制造和化學采礦等10個分行業上初具規模,擁有規模企業近800家。
到了2009年,湄洲灣南岸國家級泉港石化園區內的福建煉油乙烯一體化項目,成為了福建石化工業的一個亮點。它直接帶動了23個產值超5000萬元的石化項目,投資超5億元的有4家,超億元的有11家,全面投產后,年產值達到了幾百億元,拉動1500億元以上的石化產業集群。

即便如此,當時福建省的GDP與珠三角、長三角的經濟發達省份比起來,仍存在巨大的差距。
根據2009年官方數據顯示,這一年浙江省GDP達到2.2832萬億元;廣東GDP是3.95萬億元,而福建僅有約1.2萬億元,其中石化、機械、電子三大主導產業就完成了工業增加值1569.03億元。
由此說明,石化產業對福建GDP推動的重要性。
按照當時福建省的規劃,準備投入數百億元將湄洲灣和廈門海滄作為全省兩大石化基地;形成兩個產值超500億元、5個產值達50億元左右的石化產業集聚群。
就在福建從“石化弱省”走向“石化強省”的關鍵時刻,蘇樹林出現了。
“他的到任與福建當時總體的戰略發展目標十分吻合。”福建省政府一位經濟管理部門的官員對澎湃新聞記者稱。
央企拉動
2011年3月,主政中石化4年并在2007年十七大上入選中央候補委員的蘇樹林再次離開石油系統,轉任福建省委副書記,接替時任省長的黃小晶任中共福建省政府黨組書記。
同年4月,蘇樹林被任命為福建省副省長、代省長,并在當年7月的福建省人大會議上“轉正”,由此正式成為一名“60后”正省部級干部。
中組部在宣布他的上任決定時給予的評語是:“政治堅定、大局觀念強,思想解放、思路清晰、視野開闊,開拓創新精神強,有比較強的組織領導能力。”
從蘇樹林當時的履歷來看,他確實系體制內“精心培養”的人才。1998年,中國石油行業大重組,他以時年36歲的年齡就開始全面主持大慶石油管理局的工作。次年1月至9月,他出任大慶石油管理局局長,成為當年中石油最年輕的兩位地區公司負責人之一。
主政大慶油田10個月后,1999年11月,他又被擢任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兼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黨委書記。2000年8月起,他升任中石油副總經理、黨組成員,進入總部管理層。
這些履歷讓他成為石油系統具有相當影響力的人物,也為他的下一步邁向政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中國經濟高歌猛進的時期,中央為地方黨政機關引入國企領導人作為主政官員,是一個較為普遍的工作安排。
“這說明中央希望以此為地方政務系統輸入新鮮的血液,利用他們對經濟的熟悉改進政府職能,從而給傳統的政務系統帶去沖擊。”上述政府官員認為。
蘇樹林上任之初,就有媒體斷言他會對于福建石化行業帶來“新空氣”。
事實也是如此。投資400億元的福建煉化一體化項目就是中石化和福建省政府、埃克森美孚、沙特阿美等聯合投資的項目,其主體為福建聯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蘇樹林作為從央企崗位轉型而來的地方政務官,他的經歷與背景派上了用場,其在北京的活動能力也為央企落子福建夯實了基礎。他經常走訪國家相關部委以及大型央企,并與其負責人進行座談。
由于中國特殊的行政體制,盡管主政一方,但蘇樹林也并沒有外界想象的那般風光。
“走訪國企還好,大家都多少會給點面子,但走訪國家相關部委可不那么容易,別看他是省長,隨便一個部委下面的處長都可以在會議上否定他的想法,推三阻四。為了獲得國家部委相關部門負責人的支持,他甚至有一次都尾隨到廁所,去做一個處長的說服工作。”一位接近蘇樹林的知情人士告訴澎湃新聞記者。
蘇樹林主政福建4年,的確為福建石化行業帶來了改變。福建形成了以湄洲灣、漳州古雷、福清江陰、寧德溪南半島等四大石化基地。
到了2013年,福建已躋身中國石化大省行列,并且從傳統化工產業轉型邁入現代石油化工時代。湄洲灣和古雷石化基地形成產業規模效應,福建成為中國重要的臨港石化基地。這些基地不僅為福建提供了大量的成品油,并且帶動合成材料、有機化工和精細化工等系列產品開發,形成較長的石化產業鏈,吸引了數百家服務型企業落地。
當時福建省政府確立的目標是:“力爭2015年石化工業產值突破1500億元。”
這一切都得益于福建省政府引進了以中石化、中石油及中化等央企石油巨頭入駐福建,搶灘石化產業。它們直接推動了全省石化行業的“升級”,湄洲灣石化基地成為了國家級石化基地。另一石化重鎮——漳州古雷石化基地也迅速崛起,成為中國大陸唯一的臺灣石化產業園,更是一個國家級臨港石化產業基地。除中石化外,中石油、中化、華能電廠、華潤燃氣等央企也紛紛帶著項目進入古雷石化基地。
“前兩年福建之所以在GDP的數據上表現得很突出,其中很大原因就是,央企來了。”福建省政府一位官員告訴澎湃新聞記者。
從2011年開始,福建掀起了一股央企的投資熱潮,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中化等中國四大石油公司接踵布局。全球最大煤炭經銷商——神華集團,也在福建設定了“一圈、一網、三基地”的投資路徑。中廣核集團、大唐集團、福建省能源集團共同投資建設的寧德核電站一期工程投入商運。
根據福建省發改委2014年發布的數據顯示,當時共有96家央企(不含銀行)和福建省簽署合作協議,投資項目430個,總投資額超過2萬億元。
根據福建省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13年福建全省GDP為2.1萬億。這意味著,福建省的GDP首次邁入“兩萬億俱樂部”。2014年福建經濟持續增長,全省GDP達到2.4萬億。
這對福建意義重大,盡管福建是中國最早一批開放的沿海經濟發達地區,但它卻是兩萬億俱樂部的“后進生”,廣東早在2005年就實現了GDP總量兩萬億的突破。
為了改變這種窘迫的局面,福建省委、省政府給出的思路是“跨越式發展”,而唯有央企入駐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
石化難題
以央企為主導的石化產業對福建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也對該省未來的經濟格局有著巨大的推動力。
從寧德、湄洲灣到古雷半島,福建的海岸線已經幾乎被石化工業所包圍,大批量石化工業的入駐,也會給倡導生態文明的福建省帶去社會矛盾和社會壓力,這也是蘇樹林留給福建未來的一道發展難題。
福建省委黨校工商教研部主任林紅曾經對媒體表達了類似的擔憂。她認為,央企已經形成了一個成熟而獨立的系統,除了能快速推動GDP提升外,留給當地上下游關聯性產業機會不多,因此對當地經濟的正面影響并不大。相反大量的石化、石油及核工業為主的央企入駐,還給當地的環境生態造成了巨大壓力。
作為一個沿海省份,福建近幾年大力發展的臨港工業一直都存在諸多爭議。被稱為“中國大黃魚之鄉”的福建寧德,近兩年因大力發展鎳合金產業,引起當地民眾一輪又一輪的環保抗議。當地不少民眾認為,將環三都澳區域規劃為臨港重化工區,就是一個錯誤。
最富有爭議的是漳州古雷半島的PX項目。兩年時間已連續兩次發生了安全生產事故,給當地居民造成了極大困擾。今年4月份,古雷騰龍芳烴二甲苯裝置發生嚴重的漏油起火事故,在當地引起一片恐慌,也轟動了全國。

目前漳州古雷的PX項目暫停運行,但是它留給政府的管理難題以及給當地居民留下的社會矛盾依然存在。
這個原定落于廈門的PX項目,因為廈門當地人的極力反對而最終落戶漳州古雷半島。為此,3萬多古雷人不得不離開世代生活的村莊,搬到15公里之外的一座新城。雖然住上了新房,但缺乏足夠的就業機會讓當地居民不知何去何從。
“在現行體制下,一個主官的風格和經歷,直接會影響和塑造一個地方的發展。如果是一種好的影響,那自然是民眾的幸運;如果是壞的影響,民眾要為此付出巨大的代價,甚至幾代人的代價,有時還是不可逆轉的代價。”福建省委黨校一位學者對澎湃新聞記者說。
無論如何,對于石油系出身的蘇樹林而言,長期浸染石化行業,形成了獨特的行為邏輯與判斷力,包括在主政福建期間也難免存在“路徑依賴”現象。
福建本地多名學者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采訪時也均認為,蘇樹林的執政慣性也代表了中國一批地方主政者的困境。對于地方政府而言,如果在政績評價標準沒有完全改變的情況下,其最大訴求就是把經濟總量做大,故此很難在其傳統成長路徑上有所突破,尋找到更有后勁和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
事實證明,十八屆三中全會已經強調不能只以GDP作為標準來衡量,要綜合社會和生態的全面發展。
不能單純追求重工業化,把經濟轉型和新型工業化及福建生態優勢結合,成為了福建主政者新的共識。
福建省委書記尤權上任后不久,就提出兩大施政方向,即“百姓富”和“生態美”,前者關系民生,后者強調生態環境。
公開資料顯示,近兩年,蘇樹林也意識到了這一問題,開始將目光聚焦在一些新興行業,包括互聯網產業。今年9月8日,廈門98國際投資洽談會期間,他還參加了有馬云、董明珠擔當主講嘉賓的國際投資論壇。
在論壇上,他還是一如既往的低調,很少主動發表觀點,只是偶爾淺淺一笑。
9月28日,他先后赴長樂、福清調研,了解當地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情況。考察之余,他還鼓勵當地干部“繼續保持昂揚斗志,激發干事創業熱情,發揮優勢、因地制宜,全力推動各項工作再上新臺階”。
沒過幾天,中央紀委宣布他被調查,蘇樹林的政治生涯從此黯然落幕。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