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瓦格納耗時26年譜寫的《指環》,魅力何在?

瓦格納四聯劇《尼伯龍根的指環》是音樂史、歌劇史和戲劇史中堪稱空前絕后的偉大杰作。
2010年,德國科隆歌劇曾在上海大劇院連續兩輪獻演此劇,盛況空前。10月上海國際藝術節期間,上交音樂廳也要開演一版《指環》——奧地利蒂羅爾音樂節“24小時音樂會版”。120余人的交響樂隊、80人的合唱團、39名獨唱演員,24小時兼程上演,這一版無論對臺上團隊,還是臺下觀眾,都是一種巨大考驗。
日前,上海音樂學院副院長楊燕迪做客上交音樂廳,從歌劇的基本問題入手,細數這部巨制的音樂創意。不了解此劇的觀眾,不妨看看這篇講座整理,提前做好觀演功課。
瓦格納是音樂史乃至歐洲文藝史上的一個巨人,他的一生跌宕起伏,愛情、家庭、事業都充滿了戲劇性。
他一生創作十幾部歌劇,大致可分兩個時期。1850年以前,他還是按傳統手法寫浪漫主義歌劇,諸如《漂泊的荷蘭人》(1841)、《唐豪瑟》(1845)、《羅恩格林》(1848)。之后,他開始創作樂劇,包括《指環》,以及《指環》創作空隙寫就的《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1859)、《紐倫堡的名歌手》(1867),最后以《帕西法爾》(1882)絕筆。
瓦格納自《漂泊的荷蘭人》之后的樂劇均為藝術杰作,質量之高為音樂史罕見。
創作時,瓦格納不滿于傳統歌劇的現狀,要發展所謂的“綜合藝術”。他將自己后來的藝術形式稱為“整體藝術”,認為自己的戲劇是包容了所有藝術類型的整體藝術品,進而將這種戲劇創作稱為“樂劇”——音樂戲劇,以區別于傳統歌劇。
他是歷史上罕見的全才。寫作中,他將歷史、哲學、神話、詩歌、器樂、人聲表演、造型藝術融為一體,自己寫腳本、作曲、訓練歌手、指揮樂隊,最后干脆在拜羅伊特造了座劇院。因而,樂劇創作的每一個細節,他都能控制。
題材選擇和思想寓意上,他的樂劇有個特點,除了《紐倫堡的名歌手》,其他全是神話題材。
在瓦格納看來,只有植根于民族內在精神的神話,才能表達這個民族最深刻的命題。他認為自己樂劇的社會功能與歌劇不同,特別看不起意大利和法國歌劇,覺得它們都是娛樂和消遣,而他的樂劇是對觀眾的凈化和教誨,是以藝術作為宗教的一種態度。
故事梗概與思想寓意

全長16小時,連續4晚才能演完的《指環》,最為全面地代表了瓦格納的創作追求和審美理想。
他以神界(諸神)、人界(巨人、英雄、凡人)、地界(侏儒)三界圍繞指環展開爭奪為主線,用極富象征性的筆法揭示了契約與背叛、權力與愛情、生存與毀滅等人類社會的諸多問題,近百年來引發了各種詮釋和制作。
指環象征著權力,但也伴隨著詛咒,拿到指環的人都沒有善終,劇中每個相關角色都印證了這點。
具體故事為:侏儒阿爾伯里希打造出一個代表無限權力與財富的指環,眾神之王沃坦暴力奪走,遭到毒咒。他將指環作為建造眾神宮殿的酬勞,送給巨人兄弟。巨人兄弟發生爭執,弟弟死于哥哥之手。毒咒應驗,沃坦害怕指環魔力,潛入人間生下一堆孩子,希望通過具有自由意志的凡人的努力,奪回指環,永保神界安寧。
沃坦之女布倫希爾德與英雄齊格弗里德相愛,后者殺了巨人,取得指環。但他喝了阿爾伯里希兒子哈根的迷藥,慘死在其矛下。布倫希爾德最后將指環扔進萊茵河,投身烈火。指環回到萊茵河少女手中,大火蔓延至神殿,整個神界在茫?;鸷V懈矞?。

這部規模龐大的樂劇,是瓦格納畢生嘔心瀝血之作。整個創作自1848年開始,1874年結束,前后長達26年。全劇吸收了中世紀德國敘事詩《尼伯龍杯的指環》、民間傳說《沃爾松傳奇》、北歐古代民歌《艾達》等有關素材,亦受古希臘悲劇影響。
瓦格納先寫腳本,再寫音樂,但兩者的創作順序完全相反。他的腳本是倒著寫的,即先從最后一部《眾神的黃昏》開始,再往前回溯,依次為《齊格弗里德》、《女武神》、《萊茵的黃金》。音樂再從頭開始寫,《萊茵的黃金》、《女武神》、《齊格弗里德》、《眾神的黃昏》依次。
寫作過程中,瓦格納常陷于困頓,有很多傳奇故事。雖然寫了26年,但四劇從頭到位非常統一,因為他有一個很統一的主導動機系統。
主導動機的運用

此劇有幾個音樂特點,首先就是“主導動機”。這是了解瓦格納及其作品的首要命題。
“主導動機”作為具有豐富象征內涵和無限發展潛能的材料細胞,不僅指代具體的人物、感情、意念或物體,而且會根據不同的戲劇情境進行交響性的裂變、組合、變奏和轉型。
比如,劇中“劍”的主導動機是一個大三和弦,非常亮麗;“指環”的主導動機是半個減七和弦,像個小半圓,聽上去陰森森,很不祥?!吨腑h》中,這些處于中心地位的主導動機貫穿始終,既推動了劇情發展,又起到了整合結構的作用,成為瓦格納樂劇風格中的核心因素。
以《萊茵的黃金》為例。這部劇一開始就是“萊茵河”的主導動機,它描繪了萊茵河水,也代表了最純粹的自然。瓦格納運用樂隊一個大三和弦的不斷分解,來描繪萊茵河水的流淌,同時也象征著原始且沒受過污染的自然。后面只要出現河水、自然、大地母親等意向,都會出現這個動機。
德國當時沒有電影,瓦格納完全是靠音樂捕捉,來表現我們通過電影來感受的情境和景象。他的音樂太富有想象力,再好的舞美,都不能盡現音樂本身帶給你的想象力。
再比如“矛”的動機,其音樂造型是直線下降的音階。它是“契約”的象征,每次說到沃坦要遵守諾言,樂隊就會用銅管吹奏這個動機。
整部《指環》有上百個動機,但重要的大概十幾個(如指環、詛咒、劍、眾神、矛、英雄的動機),它們貫穿全劇,使整個結構得到有效統一。瓦格納通過這些主導動機來象征劇中人物,描寫事件發展,是很有效的一種手法。
所以,要了解瓦格納樂劇,首先要了解主導動機的用法。聽《指環》前,你也最好做一些準備,記住一些最中心的動機,就像標簽一樣。
這些主導動機有兩個特點。一是他特別善于用一個明確的音樂造型,來抓住某種人物或情境,造型感特別強。再就是靈活性。如果瓦格納寫交響曲,他一定是偉大作曲家。他運用主導動機的能力非常強,各種變化,出神入化,一個動機會不斷發展,甚至與其他動機聯接、糾纏,每次出現都根據戲劇情節作了變化,是系統性和靈活性高度統一的產物。
人聲與樂隊的復雜關系

樂隊的作用,也在瓦格納樂劇中得到空前提高,成為戲劇敘述和內涵表達的中心要素,其地位不僅不在人聲之下,有時甚至超越人聲,成為戲劇主角。
它絕不是人聲的伴奏,也不是陪襯,而是與之對位。所以歌者唱瓦格納很難,他們從樂隊中往往得不到明確支持,樂隊與歌者完全相對,完全是復調式。
如果說人聲旋律和歌詞表達了戲劇外在的具體情境和內容,樂隊的無言音樂,則往往刻畫了戲劇內在的隱秘內涵和意味。也就是說,樂隊會渲染甚至升華歌詞的寓意。
瓦格納樂劇中的人聲風格往往是宣敘性的,但也不排斥如歌的旋律。這樣人聲和樂隊就形成了兩種關系:一是對位性的對比,人聲和樂隊完全是兩回事;再就是人聲作為一個聲部,參與到樂隊的交織中。這種做法是瓦格納的全新概念,與意大利歌劇中樂隊只是伴奏和陪襯,截然相反。
所以瓦格納的旋律風格靈活、多變,人稱“散文風格”。意大利、法國歌劇更接近韻文風格,歌都是8小節或4小節,一段一段很清楚。
以《女武神》為例。這是這出四聯劇里最平衡、最好聽的一部,第一幕有一段著名的“愛情二重唱”。劇中,沃坦的一對孿生子女——齊格蒙德和齊格琳德相愛,生下一子齊格弗里德。兩人曾失散多年,認出彼此后,陷入熾烈愛戀。這里出現了一個愛情二重唱,愛情主題大量出現于樂隊中,人聲則成為樂隊的一個聲部。
所以,聽瓦格納,你要把一半注意力放在樂隊上。他自己也說,歌詞唱的是顯在的層面,樂隊奏的是內心的東西,兩者關系非常復雜。
樂隊寫作的高超技藝

在瓦格納手中,最重要的人物是誰?是看不見的樂隊。
舞臺上的人物不知道自己的前世今生,但樂隊是全知全能的,就像上帝。他極大擴展了樂隊的豐富表現力,某種意義以上,他達到了樂隊寫作的最高境界。
聽《指環》時,你會發現理查·斯特勞斯太像他了,他是樂隊藝術的另一個高峰,但沒有瓦格納,絕沒有斯特勞斯。柏遼茲、瓦格納、斯特勞斯、拉威爾寫樂隊都好,還是瓦格納最偉大。因為他寫的是歌劇,歌劇有各類情境要求樂隊來展現,而他在每一個挑戰面前,從沒有敗過。
首先,瓦格納開始使用龐大的四管制樂隊編制。一般樂隊使用兩個豎琴就了不起了,他用六個,還有八個圓號,編制巨大。
另外,他還發明了一些新樂器,比如瓦格納大號。他不僅造樂器,其配器手法也會根據劇情需要變化多端,從震耳欲聾到細致入微,效果之瑰麗,手法之新穎,“魔法師”的稱號并非浪得虛名。
再就是,他喜歡把弦樂細分成各種組,很難拉,簡直像獨奏,每位樂手都要發揮;其樂隊的特殊色彩還在于銅管,比如眾神之王沃坦的深沉心理狀態,就要用到油畫般厚重的銅管;木管的色彩和抒情性,也充分得到了發揮……
舉個例子。《齊格弗里德》是《指環》中最鏗鏘有力的一部,因為是寫英雄齊格弗里德,非常男性化。齊氏是一個極其難唱的男高音,歌者要在臺上呆整整四個小時,唱得精疲力竭,還要一路唱到最高潮。簡直是噩夢。
這里有我非常喜愛的一個唱段。第三幕第三場,布倫希爾德沉睡千年,只有最偉大的英雄才能將之吻醒,這個人就是齊格弗里德。
瓦格納純粹用樂隊的手法,來描寫這個蘇醒過程。蘇醒在日常生活中也就一兩分鐘,他將之延長到8至10分鐘。布倫希爾德歡呼太陽、歡呼白晝、歡呼光,瓦格納就用豎琴、木管、高弦樂,讓人感覺到光感。蘇醒后,布倫希爾德感覺陽光刺眼,此間微妙的細節變化,亦被音樂描摹了出來。
這是最偉大的一次蘇醒,就靠這個片段,瓦格納便可永垂不朽。
……
看歌劇不只是看故事,關鍵是看音樂怎么處理這個故事。可以說,《指環》是前無古人,基本上后無來者的鴻篇巨制。流傳至今一百多年,它不斷上演,盡管有冗長和乏味的片段,但無數的精彩片段和總體的藝術質量,保證了它的持續成功。
此劇也對觀眾的智力、忍耐力提出了嚴峻挑戰,因為時間尺度被成倍放大。如一個蘇醒之吻瓦格納可以寫10分鐘,所有瑣事都被他放大,劇情進展非常慢。所以也有很多人討厭瓦格納,因為他把什么事都弄得很嚴重,放大了,分量就加重了。
由于音樂內涵復雜深刻,觀眾還要長時間高度集中注意力,挑戰大如“珠峰”。但如果你克服了挑戰,享受和收益會源源不絕。
(本文根據楊燕迪講座“《尼伯龍根的指環》的音樂創意”整理,內容有刪節,薛毛毛也有貢獻。)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